明清名家王文治作品欣赏|难得一见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

王文治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秀逸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

筑“梦楼”。自滇归,买僮度曲,行无远近,必以歌伶自随。尝送女装美少年给毕秋帆﹝毕沅﹞,有好事者载:

“某太守好以奇法为淫,饰女为男作仆,饰男为女作婢。”

昨宵僧院访名花,今到清平太守家。

芹羹碧煮松溪水,粳饭香添石铫茶。

偶向闲中逢富贵,依然世外梦繁华。

半晌谈禅复谈艺,不觉花楦日西斜。

著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传世书迹较多。

王文治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在建水、通海等地留下过很多碑刻和对联。至今滇南一带尚有他的墨宝遗存,虽只尺中楮,民间亦视为拱璧。这幅行书中堂,是他在临安任知府时所书,写于绫上,长135厘米,宽44厘米,厚裱,品相完好,是难得的佳作。王文治学书虽宗“二王”,但对颜真卿却深怀敬意。他在《论书绝句》中写道:“曾经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并喜写颜书内容。

其妾田绛云,赋质幽闲,性格聪颖,七岁即知茹素礼佛。父母逝后抚于舅氏。舅氏家贫,欲出之为妾,曰:“抱衾与裯,命也,不敢怨苦;若复失身非偶,则重辱也。世间纨绔之子,日在膏粱醉梦中,岂知惜玉怜香者乎!”舅遂不强。及文治至春明,寂不自聊,其友齐式与识绛云者谋之,文治视云,容色雅丽,举止安祥,翩翩有林下风致。其舅以文家不丰而年齿较长,欲阻,姬曰:“向以力艰于择对为惑,正以未得其人而有待也。今既得之,乃觌面失之乎?我观廉访,神气恬密,半度端凝;窥其内蕴诚笃,绝无轻薄之习。我若偶此君,终身有托,死无憾矣。”成婚后,生活雅有情趣,二人读书为友,但仅一年,绛云病逝。王写诗挽之曰“彩云易散琉璃脆,千古伤心一梦同。”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人手,受其影响颇深。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但钱泳却认为他是学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笔,中年以后改习张即之。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其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确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传承关系,而线条的扁薄,更是浸染于笪氏书法的结果。除笪、董二人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王文治中年以后潜心禅理,对于有关佛经的书法尤其用心关注。他曾收得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临摹学习,因此其书风与张即之、笪重光一样有用笔扁薄的特点。

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钱泳亦将他与刘墉、梁同书作比,认为王文治中年得张即之书迹临摹,遂入轻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纤,姿态自佳,而欠庄重。此论虽取贬义,但对王文治的书风特色的譬喻,还是比较精当的。这种“秋娘博粉”般的格调,亦可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从传世真迹来分析,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莫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