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临帖系列:伊秉绶晚年神品隶书《临尹宙碑》

清 伊秉绶 1812年作 隶书临尹宙碑 成交价74.7万元【作品鉴赏】伊秉绶 (1754―1815) 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今之福建宁化)人,人称伊汀州。伊秉绶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时拜著名书法家刘镛为师,每天晨起练笔,悬肘提笔画几十、几百个圆,从小圆到大圆,画到极圆匀时才停笔,如同达·芬奇画蛋。伊秉绶26岁中举人,干隆已酉年(36岁)登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太守、广东知府、扬州知府等官职。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惠州建立丰湖书院。《芜城怀旧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干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着,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冶印,亦工诗文。伊氏善画山水和梅竹。伊氏书法成就更大、以篆、隶见长。行草书宗李东阳,从而上溯为真卿,劲秀清绝,并且掺以篆隶笔意,风格别树一帜。其隶书成就最高,因受(衡方碑)额影响,以篆笔作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墨沈笔实,醇古壮伟,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干嘉八隶之首。他的隶书与擅长篆书的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又称:“集分书之成,伊汀州也。”

伊秉绶虽然是以书法名世,书法中又以隶书名世,然其于诗文、画、印同样精彩,是一位艺术全才。正是因为其广涉博取,才为其艺术提供了全面的营养,更是由于他善于融会贯通,才能使其平生所学一一融汇于笔端。可以说伊秉绶的博学多才,转益多师,为其书法成就铺就了宽广的道路。

《清史列传》称”秉绶工分隶,与同时桂馥齐名”,其实,桂馥与伊秉绶有许多共通之处,如用笔平直,结构饱满,气魄宏大,但桂馥没有伊秉绶的勇气与魄力,将隶书革新到底,走向极致,形成独特的语言,这也是伊秉绶在众多隶书高手中能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伊秉绶隶书个性鲜明,迥异前人。如一洗万古之长空,开创了隶书审美的新典型,从而使他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用笔上,他的隶书在长横与捺画的处理上省去常见的蚕头雁尾,其简约处更接近于篆书,粗看平直单一,实则化繁为简,扫尽铅华,独返本真,给人一种端庄正直,和谐统一之感。

在他的隶书用笔中还可以看到颜体楷书的某些特征,这是他有意将楷法融入隶书笔意。这样汉隶的淳朴平实,唐楷的雍容大度,在他的作品中兼而有之。他的用笔不似某些书家,自我作古,将笔画写得抖动枯涩,而是以一种劲健爽朗的状态出现,故其线条写得光洁流畅,但这种光洁流畅,非但不轻滑虚弱,反面显得更富有朝气和新意。在结构上,伊秉绶不同于常见的《曹全》、《史晨》等碑将主笔长画突出次笔靠拢紧缩的特点,而是将笔画往四周拓展,所以将字撑得很饱满,远望有一种充实宽绰之美。因其善借鉴古器铭文等篆字,常将篆字的某些装饰意味偶尔用之,令人耳目一新。在任何一幅隶书作品中,都可找到几个极富情趣的字,已打破平衡刻板的僵局,这种装饰性在当时是非常新潮而富有创意的,一下子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