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无内:明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欣赏释文高清版

纸本,纵25.5厘米,横9.8厘米。

《莲社图记》册为文徵明1530年作。钤印:文征明印、悟言室、停云。溥儒题“此卷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侣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宝之当何如哉?乙未(1955年)秋七月旅夜题”。

《莲社图记》原文

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

按十八贤行状,沙门慧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慧持,俱儒弃落发。太元中,至庐山,时沙门慧永先居香谷,远欲驻锡是山,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爽,材木委积,江州刺吏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淦、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缘,远来依师。复有沙门道昺、昙当、慧敲、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陀罗、佛驮耶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

时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乱,拒而不纳。陶潜,时弃官居栗里,每来社中,或时纔至,便攒眉回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

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远相善。远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故诗人有:“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师如斯。”又云“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者,皆其事也。

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萦带曲折,踰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又缭而上,石岩一。二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花,岩之傍,有石梯,度山迤逦而去,不知所穷。当图穷处,横为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流贯池,下注大溪,激石而湍浪者,虎溪也。

岩之外,游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者,宗炳也;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岩中为经筵者六人。一人踞床凭几,挥尘而讲说者,道生也。一人持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一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一人执卷跪听于其后。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

莲池之上,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炉笔砚之具。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一人手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一人正坐俯而阅经者,慧敲也。一人回坐拱手,傍视而沉思者,慧持也。一人持如意而指经者,慧永也。一人捧经笈与童子持如意,立其后,又童子跪而司火持铗向炉而吹,一人俯炉而方烹,捧茶盘而立者,一人傍有石置茶器。

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环坐其下,为佛事者三人。一人执炉跪而歌呗者,昙常也。一坐而擎拳者,道昺也。执经卷而坐者,周续之也。临溪偶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持短锡者,跋陀罗也。一人举如意据膝而坐者,耶舍也。童子一,卷发胡面,持羽扇立其后,一人露顶坦腹,仰视悬泉,坐而濯足者,张野也。童子持巾立其侧,又蹲而汲者一人。

石桥之傍,峭壁崛起,前有僧与道士相捉而笑者,远公送陆道士过虎溪也。一人貌怪雄视,捉巾瓶而立者,捕蛇翁也。童子负杖却立而待,一人乘篮与者,渊明之回去也。渊明有足疾,尝以竹篮为舆,其子与门生肩之,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后者若甘负而忘倦,盖门人与其子也,童子负酒瓢从之。

一人持贝叶,骑而方来者,谢灵运也。傍一人持曲笠,童子负笈,前骑而行,凡为人三十有八。马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复以数计。人物洒落,泉石秀润,追千载于笔下,萃群贤于掌中。开图恍然,若与之接,挥尘而谈者,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默坐而听者,如欲屏息杜意,审谛而冥冥。沉思者,如欲钩深味远,叩玄关宅灵府,而游乎恍惚之庭。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海潮之声。行往来者,如御风而遐举。坐临水者,如骑鲸而将去。笑执手者,轩渠绝倒,达于衣冠。

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隶顾陆,童仆张吴,跨千载而独步。非十八人者,不足以发伯时之笔,非伯时者,不足以写十八人之趣。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


此卷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侣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