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吗?

书史上众口一词的说法是,“宋四家” 苏、黄、米、蔡的“蔡”,原指是蔡京,因他是大奸臣,为人所不齿,遂让蔡襄补位,蔡襄只是个“替补队员”而已。

仔细学习、研究了蔡襄书法,觉得这样评价他,多少有点“冤”

蔡襄(公元1012一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又以大学士知泉州、福州、杭州,是个不小的官员,且为人耿直,政声颇佳。他学识十分渊博,工于诗文,与同时期的贤达名流,如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人交谊深厚,互有唱和。书法在当朝声名显赫,极负盛誉,文坛盟主欧阳修赞誉其书“独步当世”,大学士苏东坡说他“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可见,蔡襄在北宋书壇上,无疑是佼佼者。

更可贵的是,是蔡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纠正了宋初书风委糜不振、固步自封的状况。蔡襄崇尚魏晋书风,追求清简虚旷之气,格调淳淡雅净,笔致温润放逸,在宋初独树一帜,起到了“引领”作用。而年龄小了一代人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甚至于蔡京、蔡卞诸君,应该受蔡君谟的影响不小。我认为,以苏轼为旗手的尚意书风的创立与发展,其中应有蔡的一份贡献在内。

再说说“宋四家”的提法,有人说为南宋先提出的,有人说是元代先提出,明代更是对此评说、争论甚多。明不少学者,言辞凿凿,说是“苏黄米蔡”的蔡,最初是蔡京,后因他人品恶劣,换成了蔡襄。争议的一个焦点是,蔡襄年龄最长,却排在“宋四家”最后,是因为“后补”而形成了这样的排序。另种说法是,按“尚意书风”的贡献大小而排,苏、黄、米书法创新力度大,標新立异,当排前面,而蔡书法过于传统,书风平淡,缺少个性而屈居于后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想说的是,这些历史的迷雾一时很难廓清,谜案实难追究,但仅从书法艺术上看,蔡襄排在四家之列,应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从蔡襄存留的作品来看,笔墨细腻温润,格调淳朴雅静,彰显出他独特的个性禀赋、才情气质,从中可以看出诗书对他的浸润,以及他对魏晋书法神韵的深刻领悟。

他的书法以行草为最。《陶生帖》,仅八十七字,写得自由洒脱,既抒发性情又恪守法度,大小参差,欹正错综,连带顾盼,点画多变,姿态横生。此帖并非一味温润平和,而是激情四射,充满活力,令人刮目相看。

他留世信札较多。名札《脚气帖》,则秀劲婉美,恬淡虚和,闲适中得灵动,洒脱中见悠游,以意驭法,显示出驾驭笔翰之高超功力。

他的《思咏帖》,只觉得烟云龙蛇,随心所运,奔腾纵横,殊可骇也。他将思想感情融入草书之中,气势贯通,韵追魏晋,此帖不愧为一件上乘的草书之作。

宋代以降,蔡襄及苏黄米等人开创的尚意书风,开启了以风格流派为核心的书法新时代。对个性化风格的关注与探索,成为书家追求、关注的时尚焦点。以此来看,蔡公书法的确温润细腻有余,而险峻、新意不足,但其逸韵高致迥出时人之上,也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他的书法符合中和之美,合乎大多数人一致的审美需求,在传承经典上有着无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这也是他能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推崇的根本原因。

但从风格强烈、创新力度大而言,苏东坡、黄山谷,米襄阳占了先机,而蔡襄稍逊风骚,故后世将蔡往后排一排,亦在情理之中。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责任编辑:梁飞龙

,转发了,先做人后学艺,艺再好德不行难以折服人心,就象康生的字也不错,不管书法圈也好,老白姓也好,没人呆他,蔡襄是真正继承传统之人!书法笔法非常正统,有魏晋之风!,原指就是蔡襄,不是蔡京!,多说无益,襄字出于颜体而自成一家。,名列“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靠“蹭”上位的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