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胸怀国祚的泉州美髯太守——蔡襄

明年泉州洛阳桥建成960周年,而此桥正是泉州太守蔡襄积极参与并主持建造;蔡襄与泉州渊源颇深,其母卢氏为泉州人,他两度出知泉州,任上劝学兴善,深得民心;他不但忠于职守,勤政为民,而且敏于时局,关注国防,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还是著名书法家,位列“宋四家”

建成洛阳桥是蔡襄在泉时期的卓著政绩

泉州网讯 (记者吴拏云 通讯员郑冰芳文/图)明年,泉州洛阳桥即将迎来它建成960周年的日子。这座宋代大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名闻天下。宋嘉祐四年(1059年),正是因为泉州太守蔡襄到任后,积极推动建桥进程,才使洛阳桥顺利落成。而从那一刻起,蔡襄的名字也就“与此桥不朽矣”。近日,仙游县蔡襄文化研究院院长蔡洪添来泉考察蔡襄遗迹时表示,如果要概括地评述蔡襄的历史功绩的话,可以用“一条桥(有跨度)、二部书(有厚度)、三品官(有气度)、四大家(有高度)”来提炼。“一条桥”,即蔡襄在泉州参与并主持过洛阳桥的建造;“二部书”指蔡襄撰写了《茶录》和《荔枝谱》;“三品官”是蔡襄为官时的最高官阶,他为政以德,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四大家”指蔡襄书法浑厚端庄,位列“宋四家”。

现代网络人常爱把“做个安静的美男子”挂在嘴边,殊不知远在北宋的蔡襄才是地道的“安静美男子”。为何这般说?原因有二。第一,据道光本《晋江县志·卷之十二·古迹志》所载,蔡襄在出知泉州时,曾在当时的泉州州治内建“安静堂”,后来他就是在“安静堂”内写出《荔枝谱》的;第二,蔡襄有着一把让人羡慕、眼红的大胡子。大胡子在当时可是成年美男子的“标配”,蔡襄的胡子不仅浓密漂亮,而且修长有型,连宋仁宗都对他有“卿髯甚美”的好评(见宋人蔡絛[tāo]《铁围山丛谈》一书)。这把胡子让蔡襄看上去须眉堂堂、容貌甚伟。遥想当年蔡襄端坐在“安静堂”里撰写《荔枝谱》(古称《荔支谱》),可不就是位“安静的美男子”!

蔡忠惠公祠内的蔡襄塑像

蔡襄不但忠于职守,勤政为民,而且敏于时局。仙游蔡襄文化研究院顾问陈德铸表示,蔡襄胸怀天下,关注国防。在朝为官时,蔡襄见西夏与辽国军队屡次犯边,宋军无力抗击,他便先后上了二十余疏,指出大臣捍边无方的过失,疾呼君臣“大有为”,奋起拒敌。他在《乞大为边备之要》疏中提出改革军政,边郡委任精明官员、选拔部将,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主张。面对宋廷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的情况,他毫不顾虑个人安危,直言忠告宋仁宗:“自古剥下无厌而民不乱,诛财无已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指出唯有择官任贤,澄清吏治,方能长治久安。

蔡襄与泉州渊源颇深,其母卢氏为惠安县德普里(今泉港区后龙乡)圭峰村人,他小时候曾在娘家附近的伏虎岩(俗称虎岩寺)读书。至和三年(1056年)和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曾两度出知泉州。任上,蔡襄劝学兴善,传贴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深得民心。这期间,他还曾游览南安丰州九日山,并于奉先院东壁题诗,迄今九日山西峰东麓亦有摩崖石刻见证他的到访。

蔡襄对于泉州最大的功绩自然是促成洛阳桥的竣工,已故泉州文史学者陈泗东曾为洛阳桥赋诗一首:“唐水唐山怅落洋,海天遥忆荔枝香。行人恰似南归燕,一到名桥是故乡。”蔡襄生前曾写过《荔枝谱》,毫无疑问,陈泗东作此诗亦有缅怀蔡襄之意。而蔡襄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泉州再至漳州的700里驿道松。据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当年泉州百姓对蔡襄广植道边松(即榕树)的善举感念至深,由是歌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千古万古摇清风,不也正是对蔡襄,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吗?

名桥名宦共千秋

蔡襄与母亲卢氏带头捐资,创新技术,促进洛阳桥建成,使得天堑变通途,有力促进福建南北经济交流;他在泉州为政,广设乡校,普及教育,勘查访泉,解决饮水灌溉,兴修龟湖塘等农田水利设施,在福泉漳的驿道上栽植夹道松(即榕树)等;他写的《荔枝谱》一书,后世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英国李约瑟博士誉之为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蔡忠惠公祠位于洛阳桥桥南

核心提示

宋仁宗庆历至嘉祐年间,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并先后出知泉州和福州,虽然他在泉州为政时间不久,但业绩斐然。洛阳桥建成后,天堑变通途,有力地促进了福建南北经济的交流。

□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郑冰芳 文/图

农家子弟 科举逆袭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谥忠惠。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出生于仙游慈孝里赤湖。而据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吴以宁教授的考证,蔡襄出生地为仙游慈孝里赤湖蕉溪(今枫亭镇东宅村)。

蔡襄是惠安德普里(今泉港区后龙乡)圭峰村卢家的外孙,幼年长住外祖父家,曾与年纪相仿的舅舅卢锡一道在伏虎岩(即虎岩寺)中读书习文。蔡襄的外祖父叫卢仁,是宋时一位清修文士,为人方正严厉,他的言传身教对于蔡襄后来的学识成就、心境胸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童年时,舅舅卢锡与蔡襄一块读书、一起成长,童真纯善的两人由此交心。有意思的是,后来蔡襄出任泉州太守主持续建洛阳桥,而卢锡恰是洛阳桥的倡建者之一。可见,两人的缘分颇深。

据《宋史》载,蔡襄的母亲卢氏常以自家门外高大的松树启发蔡襄:松树不畏寒冷腊月,依然挺拔耸立,高风亮节,你将来若成器,定要忠国惠民。仙游枫亭至今还流传有卢氏月夜捣衣课子的传说,“卢氏捣衣石”至今藏于庙宇中。

天圣七年(1029年),蔡襄参加开封乡试获第一名,为此欧阳修在其后来所撰的《端明殿学士蔡公(襄)墓志铭》特地载曰:“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可见当时蔡襄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参加皇城脚下的乡试,竟能逆袭夺魁,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十名,王拱辰是该科状元,而北宋名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在同一榜。次年,蔡襄被授予漳州军事判官一职,从此踏上仕途。他的仕宦生涯长达37年,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直史馆兼修起居注、福建转运使等,先后授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并知开封、泉州、福州、杭州等地,足迹所及,硕果累累。

九日山摩崖石刻见证蔡襄的到访

九日山前 题诗留迹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出知福州。同年,蔡襄应朋友之邀游赏南安丰州九日山,并于九日山建造寺(即延福寺)奉先院东壁留下题诗。据蔡襄亲撰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载,蔡襄所题之诗名为《题建造寺奉先院》,全文为:“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登临谁会迟留意?门外尘埃去路长。”正因有蔡襄的这首题诗,故奉先院又被宋林少卿称为“墨妙堂”。另外,九日山西峰东麓有摩崖石刻记称:“庆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沈衡、蔡襄、庄复、□□□、邑宰夏化育、林□同游延福寺隐君亭。”沈衡当时是泉州通判,而夏化育时任南安县令,他们陪蔡襄等人游九日山自在情理之中。延福寺北宋时为何会称为建造寺呢?据《丰州镇志》载,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原址距九日山西去一公里许。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于九日山南麓今所,赐名建造寺。欧阳詹书题寺额,额今无存。宋乾德间(963年—968年),漳泉观察使陈洪进增建,复旧名,并将五十四院落、五十余支院,联为一大禅林,使该寺进入全盛时期。”所以在北宋,是陈洪进为该寺恢复唐时寺名“建造寺”的。

庆历六年秋,蔡襄改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期间,曾到访泉州郡南,得知当地乡人饮水和灌溉困难,便四处勘查,后于小乌石山访得一泉。蔡襄要求泉州地方官管理好这山泉,使之可供民众饮用、灌溉。宋朝议大夫曾公济为此还写了一篇《蔡公泉记略》:“蔡公昔自史馆来漕,按部之暇,独得斯泉。既去,以书来,言郡南峤之西山麓有泓泉,其味甘美。予与僧洞源寻访,久之始获。好事者闻,因疏源迅流凿池潴之,架亭庇之,郡民朝夕提汲,酌饮不绝,因名曰‘蔡公泉’。”治平年间(1064—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将“蔡公泉”三字刻于石上,以示纪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载:“小乌石山,在(晋江)三十三都,距郡城南十里。山顶有海岸庵,山半有玉泉庵、蔡公泉。”如今,在鲤城区江南街道乌石社区内,依旧留有这“蔡公泉”遗迹。

蔡襄曾游赏过九日山的秦君亭

丧子亡妻 坚强赴任

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蔡襄以母老为由,求知泉州,三月诏准。没想到,就在动身来泉的路上,却遭遇了丧子亡妻之痛。《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36《长子将作监主簿哀词》一文称:“至和二年,予出知泉州,侍亲南归。六月十五日,至雍丘,长子匀感疾。又明日,至宋都,二十二日逝去。匀年十八,为将作监主簿,孝悌好学。予心悲哀,词以悼之。”蔡襄年仅18岁的长子蔡匀在半途染疾身亡,蔡襄悲苦万分,书词以悼,极表沥血之痛。然而,厄运并未就此终结。蔡襄之妻因悲伤过度,也染病不起,“道路就医,处处留滞,至衢州,比又丧亡”。蔡妻病亡于衢州,这对于蔡襄来说,无异于当头一记重锤,蔡襄自述称:“半年之间,再罹凶苦,生意几尽……”

虽连遭丧亲之痛,不过蔡襄最终仍然顽强地挺过来了。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初七,45岁的蔡襄抵泉到任,正式以枢密直学士身份知泉州军州事。任上,蔡襄礼贤劝学,教育民众兴善遵法,改变陋习,同时监督官员,澄清吏治。

不过,蔡襄首知泉州仅5个月时间,当年6月即离泉再知福州(是年闰三月)。蔡襄其实是舍不得离开泉州的,而且当时的他既瘦且病,因虑病躯不堪,他上表朝廷请求依旧知泉州。他在《移福州乞依旧知泉州状》中称:“……伏念臣自到泉州得疾,至今医理未退,每日只得一两次粥食,日加羸瘦,气短心忪,众所共知。又缘远方,不敢自便,强力视事,疾势不检。今来福州事烦,臣自度疾病必难了当。臣不避天威,再陈愚悃,伏望朝廷悯察,许令依旧知泉州……”不过,他的这一请求并未获准。

南宋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蔡襄》:“(至和)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至则礼贤劝学,荐进士周希孟为本州岛教授,以经术传授学者;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陈襄、郑穆以学行著,皆折节下之。”在此次福州任期内,蔡襄大力兴办学校,以教育推动人才的培养,以教育促进民风的转变,实现了教育与民风的互相促进。福州当时教育资源匮乏,他多方努力,广设乡校,普及教育,并且礼贤下士,加强师资力量,聘请博学鸿儒为州教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蔡襄还提倡“文章与礼法并重”,双管齐下,使教育大为普及,福州学风更加浓厚。

蔡襄曾在虎岩寺读书习文

长虹卧江 千秋丰碑

嘉祐三年(1058年)三月,蔡襄再知泉州,七月到任,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才“蒙召还京”。蔡襄二度知泉州,最为郡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主持续建洛阳桥,并促其落成了。建成洛阳桥也是蔡襄在闽时期的又一卓著政绩。

宋时,福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泉州成为重要的中外贸易港口城市。在泉州港,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熙来攘往,可位于泉州城西北20里处的交通要冲万安渡却“水阔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每年在这里因沉舟而死难者无数,商旅“往来畏其险”。没有安全通行保障的万安渡,已经成了泉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更加繁荣、渡头南北两岸人民生活安乐的“绊脚石”。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起,泉州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万安渡上筹建洛阳桥。庆历初,郡人李宠曾“甃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僧宗已和郡人王实、卢锡又“倡为石桥”(《福建通志·津梁志·泉州府》)。然而,这里水流湍急,这两次造桥尝试均未获成功。蔡襄再知泉州后,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为了筹措资金,他与母亲卢氏带头捐资建桥,如此一来,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支持,造桥资金很快落实到位。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历时6年8个月。洛阳桥“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糜金钱一千四百万”,全桥用花岗岩筑成,犹如长虹横卧于江,十分雄伟壮观。

洛阳桥在建桥技术上有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1.创造了“筏形基础”法。即往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填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基础;2.独创“种蛎固础”法。利用牡蛎可以在岩礁间密集繁生的特性,“令居民种蛎固之”,使原本分散的石块通过牡蛎的繁殖而结成牢固的整体,以加固桥基。洛阳桥桥基历经近千年,迄今岿然不动,实有赖那成片生长的牡蛎;3.创造了“浮运架桥”法。即利用潮水涨落来架设重达七八吨的石梁,“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说的正是这种施工法。

洛阳桥建成后,变天堑为通途,大大方便了行人的交通往来,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度实支海,去舟而徙,易危而安,民不莫利。”据祝穆《皇舆胜览》所载,陈君举(即陈傅良,南宋名臣)曾为洛阳桥写过一首诗:“跨海为桥补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长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蔡襄为大桥落成设宴庆功,并亲撰《万安桥记》勒石碑立于桥头,把参加建桥者的姓名刻于碑上,却把自己的作用轻描淡写地以“合乐”二字,一笔带过。《万安桥记》现存碑刻有二,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立于洛阳桥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蔡襄祠内。此碑不仅书法雄浑朴茂、端庄沉稳,而且文字精炼,镌刻精致,被今人誉为文、书、镌“三绝”;另一为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的。

洛阳桥上的碑刻多有提及蔡襄造桥之功

惠泽万民 始于初心

如今,在洛阳桥桥南尚存蔡忠惠公祠。据说该祠始建于北宋,是郡人为纪念蔡襄而兴修的。该祠首进大门门楣上匾额书写着“宋郡守蔡忠惠公祠”,两边有柱联“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却是晚清探花郎黄贻楫所题。祠前左、右各有高大碑亭一座:左侧为清代蔡致远撰写的《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碑》;右侧为清代福建陆路提督张云翼所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古长诗。

为何历代以来这么多名人名宦前来瞻仰蔡襄呢?只因蔡襄在泉州留下颇多德政。蔡襄关心民瘼,曾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军身丁钱一半,减轻民众负担。早前,蔡襄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就筹划在福州至泉州、泉州至漳州的700里驿道上栽植夹道松(即榕树)。出知福州、泉州后,他更是大力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后来在泉州任内完成这项工程。这条驿道从此成为“林荫大道”,使得往来民众不用再遭阳光曝晒,更兼洛阳桥民谣于是颂称:“道旁松荫经千古,海上桥成胜万舟。”

嘉祐三年,泉州旱灾。蔡襄为民请愿,到南安九日山飞阳庙祭神祈雨,留下《诣飞阳庙祈雨题》诗。《闽书》载:“蔡君谟守泉,诣飞阳庙祷雨,岁以大稔。题诗庙中曰:‘年年祈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拳拳之心,见于言辞。另一方面,他也调动民力,兴修水利,加强水源管理。现今石狮龟湖公园原为龟湖塘,是古代泉州主要农田水利设施之一,此塘正是蔡襄于嘉祐年间兴修的,后来他还制定塘规,制止用水纠纷。明代嘉靖年间,泉州知府童汉臣修浚龟湖塘,并在蔡襄龟湖塘规的基础上,“增议塘规二十九条”,完善龟湖塘的长效管理制度,造福一方民众数百年。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宋代州治内有“中和堂”,又称“爱松堂”,郡守蔡襄曾为之题诗曰:“偏爱东堂砌下松,三年潇洒伴衰翁。寒声澹荡潮初上,疏影孤圆月正中。清彻纱帷延昼梦,绿涵金盏带春风。自缘多病饶归思,便觉山林野意通。”后来,蔡襄又在州治内建“安静堂”。《晋江县志》载:“安静堂,亦在旧州治内。宋守蔡襄所建。襄于此书《荔支谱》。”并收录“蔡襄(安静堂)诗”曰:“庭松永群啭春禽,天气初晴又半阴。惆怅此生多病恼,正堪行乐独伤心。”嘉祐四年(1059年),蔡襄在安静堂内写成《荔枝谱》一书,共3卷7篇。书中介绍荔枝的32个品种,及其地理分布、栽培、特性、优劣、采摘、加工方法和在国内外贸易等情况,对当时国内外种植荔枝、果品采摘和加工,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后世该书被翻译成多国言语,畅销于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贡献不言而喻。英国李约瑟博士编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蔡襄的《荔枝谱》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驹光过隙,岁月无声。100多年后,另外一位泉州太守王十朋在参观了泉州蔡襄遗迹后,唏嘘不已,并作记曰:“……迨入泉境,访公(指蔡襄)遗迹,则首见所谓万安桥者,与大书深刻之记争雄,惜其有济川之才而不至于大用。登爱松堂、九日山,则又见公之诗与其真迹犹在,凛然有生意,如见其正颜色坐黄堂时也。盖公至和、嘉祐间尝两守是郡,至今泉人称太守之贤者,必以公为首云。”回想蔡襄初知泉州时,忍受着丧子亡妻之痛,可是,他最终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却将阳光德政赠予了这片土地。这份无言的伟大,堪与青史共千秋。

蔡襄逸闻轶事摭谈

仁宗皇帝御赐其字号“君谟”;蔡君谟直言极谏、不徇私情,初出仕途,就敢于作《四贤一不肖》诗为范仲淹、欧阳修等鸣不平,任谏官后连续弹劾吕夷简、晏殊等权贵,甚至连皇帝也敢当面指责;著有《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部茶叶专著,发明“小龙团”茶

《万安桥记》碑书法雄浑朴茂

蔡忠惠公祠内有碑廊

核心提示

蔡襄曾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对宋仁宗直言进谏。遇事不退缩,不明哲保身,蔡襄这种敢于担当的政治气魄,是值得后人去深思的。

□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郑冰芳 蔡媚春 文/图

朝堂内的“小炮手”

古之男子常在20岁行冠礼(成人礼)时取字号。字,也叫表字,就是别名的意思。号,又称别号,大致是显示自己某种志趣或抒发自己某种情感用的。一般来说,字号都是自己取的。但蔡襄的字可不同,他的字“君谟”可是仁宗皇帝御赐的。

据文献记载,蔡襄平日奉母至孝,皇祐五年(1053年)仁宗皇帝特意颁旨让蔡襄抄写《孝经》。蔡襄奉敕后,每日用心书经,他的字本来就漂亮,加上出于孝道写时格外用心,所以这部《孝经》抄得温润端雅、清遒从容,是蔡襄书法中的上品。仁宗见了大喜,亲用飞白书写“君谟”二字,赐给蔡襄。于是“君谟”就成了蔡襄的字。蔡襄在其撰写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一》中称:“臣襄伏蒙皇帝陛下特降中使赐臣御书一轴,其文曰御笔赐字君谟者,臣孤贱远人,无大材艺,陛下亲洒宸翰推著经义,俾臣佩诵,以尽谟谋之道,事高前古,恩出非常……”足见其对仁宗赐字的感激之情。

“君谟”的意思就是替皇帝出谋划策、提出可供借鉴的意见,蔡襄在仕途上的表现,也的确对得起这二字。宋景祐三年(1036年),年轻的蔡襄还在担任西京留守推官时,改革派代表范仲淹针对时弊上《百官图》,指责当朝宰相吕夷简擅权营私。范仲淹因而遭构陷,被贬至饶州。名士余靖、尹洙为其鸣不平,亦被逐出朝廷。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讷,指责其不敢伸张正义,亦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蔡襄为此义愤填膺,作《四贤一不肖》诗五首,称颂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为“贤者”,痛斥监察官高若讷为“不肖”,其中有一句诗曰:“君子道合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倾。世道下衰交以利,遂使周雅称嘤鸣。”一针见血,辛辣异常。

《四贤一不肖》诗成后京城内外士民争相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甚至连契丹使者闻悉后,都特地购买诗作刊本回去,张贴在幽州馆里品赏,可见此诗的影响之大。要知道,当时蔡襄在官场上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而已,写如此锋芒毕露的文章,随时都可能危及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但蔡襄偏不信邪。庆历三年(1043年),他与欧阳修、余靖、王素俱起任谏官,时称“四谏”。在这之后,蔡襄连续弹劾吕夷简、晏殊等权贵,浑然不顾个人得失。

直言极谏、不徇私情、敢于当面“开炮”的精神,使得蔡襄成为朝堂内的“小炮手”,以至于后来只要他一上奏疏,“闻者皆悚然”,朝廷内外的贪官污吏由是收敛了许多。

《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内有《泉州安静堂》诗

连皇帝也敢指责

宋仁宗赵祯算得上是一位亲政爱民的帝王,而且他性情宽厚,不喜奢华,严于律己,在历代史学家的口碑中,他都称得上是仁君中的极品了。宋代台谏制度也正是在仁宗统治时期,迎来了黄金岁月。据《宋史》载,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蔡襄恰是仁宗时期谏官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谏台上怒怼的就包括吕夷简、王举正、晏殊、李淑、梁适、陈执中等一批权势熏天的高官,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这还不是最霸气的,最令人震惊的一次是他甚至曾当面指责过皇帝。

宋仁宗执政期间并非全是太平年景,各地灾情时有发生,如东京旱灾、江淮蝗灾、秦州地震等,灾区百姓生活困苦。针对这些灾难,庆历三年(1043年),蔡襄向仁宗上《言灾异》奏章,直言不讳地指出:“不颛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他认为灾害连连,是因循守旧、人事不修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宋仁宗自我反省,更加勤政务实,来树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把当时朝廷内外的大臣们都吓出一身冷汗。要知道,早在西汉时,董仲舒就曾因在家中写《灾异之记》,差点被汉武帝砍去他的脑袋。用天异来抨击天子威严,这是封建时代最为忌讳的话题了,百官都在手心里为蔡襄捏了一把汗。仁宗被如此当面抢白,脸色立马变得铁青,险些发怒。不过他毕竟涵养深,在回过味来后,瞬间明白蔡襄这么说是在为自己好、为国家好,也就表示自己会从谏如流,不再偏听偏信。可以说,蔡襄的这次冒死进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遇事不退缩,不明哲保身,以莫大的勇气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蔡襄这种敢于担当的政治气魄,是值得后人去深思的。

蔡襄陵园位于莆田仙游枫亭镇铺头社区

“美髯公”的苦恼

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蔡襄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宋仁宗时期,龙图阁有三位直学士,个个都有特点:包拯脸黑,吕夷简个高,蔡襄胡子长。仁宗最羡慕蔡襄的这把大胡子,宋人蔡絛[tāo]曾在《铁围山丛谈》一书中记载下宋仁宗与蔡襄讨论胡子的一席话:“伯父君谟,美髯须。仁宗一日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一夕不能寝。”这说的是,有一天宋仁宗闲得没事儿就问蔡襄:“卿家你的胡子好漂亮,只是睡觉的时候,你把它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放在里面?”这还真把蔡襄问住了,因为他之前从没注意过这事。那天晚上蔡襄睡觉时,想起仁宗的话,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不舒服,放在里面也不舒服,结果一宿都睡不安稳。

此事后来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蔡襄“美髯公”的地位却也自此确立。

蔡襄石雕像挺立于洛阳桥头

品茶造诣惊人

蔡襄最著名的书除了《荔枝谱》外,还有《茶录》。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部茶叶专著,它向世人介绍了茶叶品质、茶叶保存、品评方法,以及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的知识。据仙游蔡襄文化研究院顾问陈德铸介绍,蔡襄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时,负责福建贡茶的监制。当时福建有官办北苑御园在建瓯凤凰山一带,蔡襄亲自入山,朝夕与茶农、茶师相处,探询茶树栽培,茶叶采摘、焙制、烹煮等方面的技术,并发明了“小龙团”茶。这种研制精细的茶,在当时大大提高了福建茶业的知名度,并通过海外贸易远销世界各地。清代《广群芳谱》引述几种记载称:“建州(治所在今建瓯)有大小龙团,始于丁渭,成于蔡君谟。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始造龙凤团茶。咸平初,丁为福建漕(即转运使)监造御茶,进龙凤团。庆历中,蔡襄为漕,始制小龙团。”

对于小龙团茶,欧阳修也有生动的记述:“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可见,当时这小龙团茶珍贵之至。

据介绍,《茶录》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在下篇,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见解。关于蔡襄品茶造诣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蔡襄去开封拜访朋友王禹玉。王禹玉见是他来,忙沏了好茶招待他。结果蔡襄端着茶碗,只用鼻子一闻,便说此茶极像能仁寺的“石岩白”,并问是怎么得到的。一听这话,王禹玉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茶果然是能仁寺和尚送的。由此可见蔡襄品茶造诣之高了。

蔡忠惠公祠内柱联“架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为晚清探花郎黄贻楫所题

北宋泉州州治旧址在今中山公园,惜古代建筑已荡然无存。据载,蔡襄曾在州治内建安静堂。图为中山公园今貌。

与欧阳修的知心友谊

说起“宋四家”,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它就是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而蔡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有书法家评价称,展卷蔡襄书法作品“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蔡襄为人正直忠厚,这使得宋朝文人对其仰慕颇深。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黄庭坚也表态了:“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米芾则称:“蔡襄勒字”。能让其他“三大家”都心服,蔡襄除了书法有魅力外,其人格魅力也不可忽视啊。

欧阳修也曾为蔡襄的书法“站台”,他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大有要将蔡襄推为书坛盟主之势。这一方面自然是蔡襄实力超群,另一方面大约也有“友情分”在里面。蔡襄与欧阳修年龄相近,两人为天圣八年(1030年)同榜进士,蔡襄登该科进士第十名,而欧阳修是第十四名。在仕途初期,蔡襄和欧阳修都曾充任过西京留守推官及谏官,交集颇多,两人的关系也是日益融洽。特别是在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为欧阳修等四人出头后,他们的友谊更加坚固。后来在对待许多国家大事上,两人也大多态度一致,共同进退。所以在一些带有主观立场的评判上,两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趣的是,蔡襄和欧阳修都写过题为《梦中作》的诗篇。蔡襄的《梦中作》曰:“白玉楼台第一天,琪花风静彩鸾眠。谁人得似秦台女,吹彻云箫上紫烟。”借景抒情,似乎在展露既慕隐居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境。而欧阳修的《梦中作》曰:“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更多的是在抒发思乡之情。两位好友的“梦”虽不同,但读来却都别有味道。

治平四年(1067年)8月,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岁,追谥忠惠,其墓在枫亭蔡岭(今枫亭镇铺头社区锦岭山)。好友蔡襄去世后,欧阳修为之亲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也算是为二人的这段友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村的境主就是蔡襄蔡大人,”苏黄米蔡“四大家应该是蔡京吧。,与蔡京什么关系?,敬仰,缅怀先祖,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