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晚唐草书神僧高闲

“……尧、舜、禹、汤治天下,养叔治射,庖丁治牛,师旷治音声,扁鹊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伦之于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夫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一篇《送高闲上人序》,让一位僧人在晚唐火了一把,这个人就是高闲。

关于高闲的生平,史料典籍上记载甚少。只知道他生于湖州乌城(今天的浙江湖州),之后就在那里的开元寺出家。他在年少时就显现出过人的才情,出家以后,除了礼佛念经之外,他还坚持读书练字,笔耕不辍。他特别擅长在白绫上作书,他在白绫上所书的真、草书迹,比在纸上更加精妙。后来高闲去到长安,先后于荐福寺、西明寺学习经律。在长安的这段时间里,他还和不少文人墨客来往,与他们建立下深厚的情谊。除了韩愈之外,他还和张祜、陈陶等人很要好。这俩人都是有唐一代著名的大诗人。很多人大概记不得他俩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们的诗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何满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这么一看,高闲也是了不得,去到长安以后,交往的都是些文坛大咖。

不仅当时那些文人喜欢他,连皇帝唐宣宗也经常召他进宫,陪侍身边,除了讲解佛经之外,皇帝还特别喜欢看他挥毫写草书。据《唐高僧传》中记载,皇帝还曾赐他紫衣,并加号“十望大德”,以示尊荣。可见高闲在晚唐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

高闲

晚唐时期,字写得好的和尚其实不在少数,高闲是独能与“颠张醉素”媲美的。在中华书脉的传承中,他独承“颠张醉素”而来,以一手草书冠绝天下,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书法大家,“宋四家”中的黄庭坚就是深受他影响的一位,继而又影响到后面的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人。继而完成了“颠张醉素”笔法在宋代的传承,而他也被拥为堪比张旭、怀素的草书大家,与他们同在一个水平线上,可以想象一下高闲的草书有如何精妙了。

而在韩愈的诗中,也一再拿张旭与好友高闲相比较。不过因为韩愈个人不喜欢佛教的原因,他提出认为高闲草书虽然很接近张旭的笔意,在“神”上却差了那么一分。他的理由也很有意思,因为佛教讲究超然物外、淡然无波,高闲久入佛门,其书法必定少了几分张旭的狂放澎湃。要是高闲不当和尚的话,那他的草书肯定更加传神了!写给高闲的诗歌里都不忘提出自己的辟佛主张,也是用心良苦了。

当然,辟佛归辟佛,话不能说得太死。毕竟也是哥们。于是韩愈在全诗的最后又松了口:“当然了,我听说佛家讲究善于应变。如果高闲能到达这个境界,他的成就我就不能推测了。”

大文豪韩愈

“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此诗一出,高闲的名声也被推到了极致。

可能是因为爱在白绫等物上写字,高闲现流传于世的作品仅剩《千字文残卷》一件。但我们透过此帖,仍能看出高闲草书的艺术内蕴与个人风格。此作以硬毫笔书成,笔酣墨浓,狂放而不失法度。全篇挥洒自如,气韵生动。尤其是到了结尾处,气势尤为恢宏,颇能见“颠张醉素”的酣畅淋漓之意。可惜如今我们只能去从这件作品中一睹高闲的草书风采了,如果他能留下更多的书法作品,想必又是中华书坛的一大盛事!

《千字文残卷》局部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中华书脉·佛缘深厚的裴休”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