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法,褪去尘世烟火,带给我们4个启示

弘一(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法师为振兴律学,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法师书迹

弘一法师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质朴。

1942年九月初四,63岁的弘一法师在泉州晚晴室吉祥西逝。临终前3天,他在用过的三寸纸片背面,书写“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是为最后之绝笔。

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

辨析

1.“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法师临终前的最后一幅作品。从书法美学的角度评判,有人对之不以为然。而我对此却颇为赞赏——“悲”字为似交非交的“非心”,意为佛乃非心刻意所求。“欣”字符合集字的穿插美,“集”字则有禅意舞美之意,都是对固有字体的超越,体现了佛法的“无我、无相、无挂碍”。不过,对于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人来说,能做到意识神志不昏沉、不散乱,实属不易。而其中清晰的上下落款,更彰显弘一法师殊胜难得之修行功德。

弘一法师书迹

2.此处的“悲”,体现了弘一法师对尚在娑婆世界中煎熬挣扎众生的一种慈悲怜悯之心。“欣”则是自己即将修行圆满而脱离苦海的欢喜之心。在普通人的观念里,“悲”就是悲哀、忧愁和伤感。而此时此刻,弘一法师的“悲”,体现了佛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深入尘世“拔苦与乐”的菩萨心肠。

3.对于“见观经”落款,世人有多种解释。此处可以理解为弘一法师对净土法门中《观无量寿经》的推崇,表明他佛教信仰的坚定和修行的严谨,也可视为他对后学之人的谆谆教诲——只要一心向善,老实念佛,终将得以解脱。

弘一法师札

启示

1.常言道,“字如其人”。弘一法师的字,清瘦洁净,有平淡朴拙、宁静淡雅的简洁美,形成了独特的“弘一体”。他曾说,“书法能修身养性,更能结缘度众生”。从出家前后的字体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心境转换。也许,他就是要通过这种具有意境美的书法风格来接引有缘众生,印证“法无定法”的般若智慧。书法即是佛法,这是最现实的不二法门。

弘一法师书迹

2.弘一法师性格敦厚,行事严谨。从美术到戏剧,从音乐到诗词,从风度翩翩的公子才俊到缁衣素食的行者僧人,他始终以追求完美为己任,“超越物质和精神,追寻灵魂的归宿”,终得修成正果。这固然是他宿具善根、笃定信仰的福报,更以其一生的行履示范天下——世间繁华,皆是虚妄。觉悟有情,不虚此行。

3.弘一法师崇尚“以戒为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不但自己生活简朴清淡,更是爱惜虫蚁生灵,慈悲为怀。他用自己的言语行为,感染教化身边的人。如同他的“弘一体”书法,低调平淡,却如同清凉药剂,令人豁然开朗,法喜充满。

弘一法师书迹

4.弘一法师曾用“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和“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表明其看破放下、涅槃寂静的境界。他以半生的风流倜傥和半生的避世清修,实现了生命的完美谢幕,宣示艺术的魅力和信仰的力量,并以此启迪后人——珍惜生命、勿再蹉跎。登临彼岸,当下即是。

,本来无烟尘,何处退烟尘,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