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精赏 | 王羲之《平安帖》

▲行书平安帖

【释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由同增概。

此帖凡四行,共二十七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钩摹精细入微,毫发毕现。

《平安帖》结字一般是取正局的,即不作作过多的欹侧,这容易形成排布,排布也就是状如算子,所以,处理好变化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取正局又给人以多变的感受,一般来说,细微部分的变化要求就要高些。此帖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轻重变化。整体上看,帖右上部分轻,左下部分重。逐行看,第一行的轻重变化不大,但,每个字的内部是很有味道的。如“安”字,每一笔都用曲,中横的弯曲更是明显,整个字又稳如泰山。“载”字的土字头写法奇,车旁好像塞在半包围的框中。“来”、“余”的笔致变化,真有纸上舞蹈的韵味。类似的这此变化,保持始终,这便增加了“可读性”。当然,王羲之这些变化,不是“计划”来的,虽然有意在笔先之说,但,意是玄妙的,并不是像做建筑工程一样,一步步去实现蓝图。第二行的轻重变化是明显的,一看便知。到第三行,行笔开始加快,写得随意了些,往往用了草书的写法。

可以揣度,王羲之写《平安帖》时,心情是相对平和甚至是欣悦的。字很秀,很美,很挺拔,没有太大的波动。像“明日”这样的字,很流美;像“当复”,有凌空欲飞之势,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在临帖的时候,当然主要是临字,其实,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临情绪,临节奏,临心态。此帖雄强潇洒,颇能体现当时的魏晋风度。用笔法度严谨、沉稳精到,又不失自然轻灵、明快畅达。观此幅作品,无一丝渣尘,若白璧无瑕、若精金美玉,其境界之高,非可强为,实乃羲之心手双畅之作。羲之变法,踵事而增华,变朴拙为姿媚,但其离古未远,大朴未散。此帖既有娟美之处,又不失古拙遗风,可谓朴拙相生,得中和之至美。

《平安帖》的两个特点:

1、用笔:《平安帖》用笔峻利,沉著潇洒,俊宕清健,体势丰满,尤其是尖笔的起讫牵带,丰富多变,饱满完整,实为行书楷则。[5]王羲之的新体行书,除了摆布黑色点画之外,也照顾到白底的空间,把这两者安排适宜,悠游于二度和三度空间,使得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王羲之所表现的书法造型,如孟子道性善,

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张怀瓘云:“惟逸少笔迹遒,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丰神盖代,且其道微而味薄,固常人之能学,其理隐而意深,故天下寡于知音。”意谓着要了解王字是不易的,它是理性和感性交溶下的产物,像是一个机智的导演,在幕后活动,而不显出其威临和统治。

2、造型:明项穆云:“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圣人作则,制为规矩。…‥古今论书,独推魏晋,然晋人风气,疏宕不羁。右军多优,体裁独妙。”在王羲之行书的字里行间,能感到静谧、和谐、清逸之气,除行书字势特色之外,每行中字群的经营,字形的大小,起伏波变至高峰而止的章法,更像是长袖善舞的舞者,尽情尽意,随意驱遣点画。以行书墨迹本尺牍《平安帖》为例,举隅其造型:《平安帖》奇在骨格之神异,其平直画虽多,各有异态,同为长竖,“平”字悬针,有若引绳,而“来“字微拱,“十”字则左拂;同为短竖,“修”字各有粗细。同为横画,“安”字侧锋下拱,姿态妩媚,“集”字长横甚细,“存”字之横则粗,此其所以奇也。而骨体廉峻,筋肉附之,此其所以丽也。章法布局疏密得当,雍容之态,酣畅之情,可为行书之典范。

,

《平安帖》


为东晋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