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国吴皇象刻本《急就章》,引发对章草的一番解读

三国吴皇象(广陵人、官至青州刺史)书写的章草《急就章》,千载流转翻刻,已失原拓神采。只是这为留世较早的草稿体,又是《急就章》最古的刻本,二千余字用楷、草二体写就,体量大且留下诸多古代的“信息密码”,一向为史所重,有必要探究一番。

 我有一个不解,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吗?书史上多持此说,我却不敢苟同。

自秦以来,草书出现后渐分两途:一为大放大纵、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今草书,东汉晚期已脱离实用,走向纯艺术的大草狂草。二为中规中矩、草意率性的章草体,虽从隶书中来,而发展从未停止过。开始,章草就是为了实用,隶书常需快写,章草应运而生,成为草书的一支。

东晋之前,尚无人提起“章草”的说法,王羲之首提章草,是否有意与他独创的“今草”区别开来?

我的直觉,在汉代四百余年的历史里,即孕育了今草,也化育出章草。任何书体的演进、变化,都是众多先驱者反复试验、不断探索,加上日月的沉积,最终由大智先觉的“精英”,逐步完善“定型”,並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我个人认为,今草、章草应产生为同一时期,在时间上恐难分孰先孰后。

皇象师从汉代杜度,属于三国时代的书法大家。草书上他老师名头更大,“杜度崔瑗,始于妙闻”,是公认的草书始祖之一。而提起皇象时,一定是和书作《急就章》等碑帖联系到一起的。汉黄门令史游奉诏撰写少儿识字发蒙教材《急就章》,汉唐时应用广泛。后陆续出现《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更加明白晓畅的教材,逐步取代了《急就章》。至于现在人们仍然知晓它,並非古书典籍存有记载,主要还是皇象等书家,各自写下不同书体的《急就章》,得以流传下来的。

其次我有些许遗憾,感到《急就章》的墨迹,一定是天真烂漫,质朴有趣的,可今天看到的全是重刻、翻刻多遍的碑石拓本,已严重失真变形,难识“庐山真面目”。

“汉兴而有草书”,章草始创西汉,发展兴盛于东汉、西晋。初创之际,为的是“赴速急就”,从汉隶中脱胎而出,准确的说,是从汉隶草写中演变而来,想必其时一定是活泼泼的,带有“新生命”的生机。汉代索靖讲到草书时,提到“婉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草书美刻画得淋漓尽致。他这里应指章草,线条若银钩,即是峻迈,含骨力、弹性、韧劲;而“若惊鸾”,即气象生动,飘逸流畅,生机勃勃,活灵活现。

章草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既未完全脱离隶书约束,又保留浓郁隶书之架势,但已冲破隶书的严谨法度。比之隶书,笔画有省便,且自由一些,有些笔画具有符号性,与今草的一些符号相吻合。虽字字并不连缀,但整齐与疏朗相间,大小不等,仪态美观,确实比隶书书写快捷多了。应该说到了三国时期,楷书已然成熟,章草业已定型。从皇象的《急就章》二体书法看,其对书法的贡献,尤对章草的贡献,列入古代一流书家阵容当无愧也。

再者, 从不少史料上看,众说此刻为隶书演变而来,多说是“隶书的快写”,也有人说是“楷书的快写”,我分析认为,应是隶、楷、草之杂揉,一变为章草新体。

皇象之功在于对章草的形成,以及使章草具有艺术美,做了一番整理、创造、取舍的探索,适当借用了隶、篆、楷的笔意,但不失和谐与统一,形成了章意之草。而东晋王羲之,完全脱离了隶书而完成今草,既无隶意又无章味,在皇象及诸家基础上,创立新体,为划时代之创举,使章草、今草相向而立,但肯定地说,今草更具有革命性的“变革”,是草书的主旋律。

皇象章草《急就章》最善本史推“松江本”,摹刻为精。此本在变化中求统一,灵动又不失和谐,结体稍扁,字不牵连,不少笔划下笔尖细,重按后出锋,多以三角形收笔。这形成了章草的一个重要特点。全帖观之,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既带隶又有楷行,以隶意为主,少带楷形,且布局得当,有一定之规,呈法度,显个性,古朴深厚,沉郁痛快,纵横自然。而晋索靖的《出师颂》,以及“二王”等人的章草帖,比之皇象章草,更加率意自由,又出新韵新姿,使章草趋于完善、丰富。

当下,今草盛行,而写章草者也不乏其人,余脉尚在,“千淘万漉”至今未亡,这也证明了章草具备了美的特征、美的元素。

我们写行草的人,不能只是懂今草、练今草,尚须在章草上下下功夫,二者渊源颇深。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写草的人都知道,流畅是基本要求,但太流太畅,却流不住笔,入纸不深,欠沉雄厚重,为书写之大忌。而章草要求检而便,即简洁爽利,又字字独立,不作萦带,显其笔沉墨实,高古典雅,韵致盎然。尤其是,今草、章草在古法上相通,字法相若,字源接近,如能二者兼通,定能注入新的元素,启迪思维,使草法更趋丰富、多姿,从而提升自己的书法境界。

 我以为,从皇象《急就章》入手,学研章草,直溯古源,探索根由,融汇今草与章草于一炉,是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近日反复临习此刻帖,我觉得总体上需把握一个韵字,“晋尚韵”,后汉、三国及晋代书法里呈现的神韵气韵意韵,需好好理解此中奥妙。要谨记结字规律,写得酷似。对特有字法,反复习练,掌控自如,如横、点、捺等。再就是以隶写章,渗进别体,以求统一。总之,学其长,而避其短。注意不可写“柔”写“秀”,不可太过拘泥,这恰是章草之弱,当尽力防止。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责任编辑:梁飞龙

,真知灼见,好文。但凡对章草有偏见者,今草好不到那去,除宁拙勿巧外,傅山还有一句名言,大致内容是无篆隶不以言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