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寄人篱下图》,很是特别

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万分小心,也不免为其所伤……

这段话是金庸在《神雕侠侣》描写绝情谷里独一无二的“情花”。

自与金农(1687—1763)“邂逅”后,自己也犹如中了这绝情谷里的“情花”一般,应了金农“莫轻摘,上有刺。伤人手,不可治。从来花面毒如此”,痴迷金农到了欲罢不能之地步,自诩“金农最小门徒”。

金农诗书画印考古鉴定样样精通,50岁之后才开始作画,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冬心先生的梅以及他题画的自度曲、小调,还有他憨态可爱的样子。

[清]金农《寄人篱下图》

有一件《寄人篱下图》的梅花作品,很是特别,构图特别,表现特别,颇能反映金农的个性。图中一道半敞开的篱笆透出几株梅花来,茂密而冷艳,右边题了“寄人篱下”四个与画比例极不相符的字。尺幅虽小,却把画分为篱笆院内和篱笆院外两个天地,元气淋漓、骨秀神清。此图作于他72岁时,这时金农客居扬州,生活逐渐变得窘迫。《寄人篱下图》正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一次,峨眉山中精能院漏尊者给金农写了一封信,问讯他的近况,顺便问了梅花与鹤,过了一个月,金农动笔仿元人画了一幅梅寄给“漏尊者”:

蜀僧书来日之昨,先问梅花后问鹤。

野梅瘦鹤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脚。

腰脚不利常闭门,闭门便是罗浮村。

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

画梅乞米寻常事,却少高流送米至。

我今常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

可以得见,写这首诗的时候,金农是何等的穷困潦倒。金农的内心有着悲凉的矛盾,表面上他追求文人雅士之清高,可面对现实,他只得卖画“乞米”维持生活。一边叹息世道之不公,却又暗暗和自己较真,以坚毅的品格纵情于书画,借梅花的铁骨冰心激励自己、寄托情感。

不过,我倒是愿意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寄人篱下图》,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世间的过客而已,犹如尘埃,飘忽勿定。《寄人篱下图》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表象的东西,其中寓意的恰恰是“客”。人生如寄,世间是人短暂的栖所,人只是“过客”,每个人都是在这个尘世“寄存”一下。高高的篱笆墙,其实是人生种种束缚的象征,人面对这样的束缚,只有让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有一则故事颇为有趣:乾隆二十四年,金农用极简的风格画了一幅《红梅图》,虬枝老干,疏影横斜,五六朵梅花各占枝头,一点点红晕透出迷人又暧昧的味道,这一点点红晕便是无限的诗意,最后他题了一段话:

客窗偶见绯梅半树,因用玉楼人口脂画之,彼姝晓妆,毋恼老奴窃其香奁,而损其一点红也,不觉失笑。

是否很有意思,金农居然在玉楼“窃”取美人的香奁(lián)来画梅花!这就是金农的魅力所在,他的有趣往往反映在他的题画之中,比如他经常用自度曲题画,说一些俏皮话,读起来非常生动,有趣极了。

寂抱冬心,自成孤调。金农老年日益困顿,随着“扬州八怪”中的李方膺、汪士慎,以及老友厉鹗、全祖望、马曰琯相继去世,金农的心带着“昔年曾见”的淡淡忧伤,和扬州画坛一同冷落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九月,金农在寂寞中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作者:张林忠,原标题:《只有梅兄知我情——纪念金农诞辰333周年》)

【书法报生活馆推荐】

《书法报》于1984年1月1日正式创刊,是我国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法专业报。

发行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与海外数十家书法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坚持专业特色,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的统一 ,全年50期,欢迎订阅。

2020年7-12月《书法报》,含合刊共30期报纸 ¥168 购买,横门之下[笑哭],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