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会写书法的皇帝!康熙书法,值得欣赏,感谢分享

熙八岁登基,除了内部高官的虎视眈眈,更担心的是汉人造反。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让汉人臣服的呢?侠客今天就给大家聊聊康熙如何用书法做到文治武功的… …

康熙题跋王羲之《曹娥碑》

康熙好学是人尽皆知的,早上五点便起床诵读经史,在日暮下班休息间隙仍要抽时间读书,甚至读到吐血仍不休。除了读书,他还花很多时间来练字。他练字的主要目的可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另有用途。

康熙最早的临帖作品

康熙说他见过的名帖必定会临摹一遍,所以名家手卷,多至万余;手写寺庙牌匾,多达千余等等,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其临池不辍是不假的。据《南书房记注》记载:“康熙十六年十月十八日已时,上召臣土奇至懋勤殿。上正临摹草书……”已时相当于现在的晚上9-11点钟,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深夜了,而康熙还在苦练书法。

康熙临赵孟頫《后赤壁赋》

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是人尽皆知的,这与一位叫沈荃的上海人有关。

在康熙十七岁那年,全国征集书法老师,沈因事遭贬还未上任,便毛遂自荐以求翻身,结果各体具精的他被破格录用,做上了翰林。由于沈和董其昌是同乡,犹善董书,康熙自然而然受到了老师的影响。

康熙临董

康熙二三十岁时,书法造诣便已不俗。他以书法辅助政治活动,宣传政治意图,改善满汉文化,融洽君臣往来。书法的功用不亚于其六下江南。

他的书法雍容典雅而又清丽洒脱,颇能体现他的性情和审美水准,充溢帖学风范和帝王之气。

康熙行书唐人诗句

我们一般认为字如其人,康熙为例,他治国理政。颇多建树,管理着政军民学,辽阔的疆域和盛世之势使其有综合、平衡、协调,加之反复、比较之风,这些反映在书法的风格上,自然会圆润而不生硬、严谨而不失当、中正而不偏倚,而且从没有旁门左道之笔,这是一代成功的君王必然体现出的书法风范。不像北宋时皇帝精神不佳,处于对国运的恐惧和绝望中,意志薄弱,写出的“瘦金”字体。

康熙行书柳条边望月

康熙一生书写不辍,频频颁赐诗文碑文、匾、榜、扇等。除了节庆和游览名胜的应景之作,大部分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意图。

比如,鲜明地体现崇儒重教思想的“清慎勤”、“存诚忠孝”、“万世师表”等。同时, 他通过御书碑文、匾额以及赐予手卷等方式。表彰忠臣。奖掖廉吏。康熙南下时。赐给江宁知府于成龙手书:“朕于京师,即闻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

这大概相当于树立正面典型,弘扬官场正能量吧。

行书陶潜诗

康熙中年后发现其不断进步的书法技艺使群臣钦佩不巳,而颁赐书法作品又能使他们感恩戴德,于是常利用赏赐书法作品密切君臣关系。他南巡和西巡时,走一路写一路,召见官员辅之题词。彰显文治武功。

康熙临米芾楷书

康熙甚至任用官员也要看书法如何,尤其是文官。他亲政不久,下令翰林院官员练字,对经常和他交流书法的沈荃多有称赞。多年后他巡视江南。遇到沈荃之子,还写诗并赐书法怀念沈荃。而对于十年寒窗后即将入仕的人,则有因“字迹潦草”而被他除名落榜的。康熙认同科举考试的入门要求“楷法是否圆润”,认为一个人字写得好坏,是思想深度和格调高低的重要参考,以至要求雍正每年要写上几十个扇面习字。

康熙行书唐人诗句

康熙认为“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因为挥毫前总要“收视厌听,绝虑凝神,尽量做到心正气和。”虽然他不是历史上的书法巨擘,作品也不免浅显的酬答唱和,但把书法作为政治、养生的工具,他达到了。

康熙说

善书法者虽多出于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即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敢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则废弃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