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绘画密码——鞍马篇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传说,还是伯乐相马的故事,都称得上家喻户晓。同时,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以马比喻人才的传统。无论韩愈的《马说》,还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所吟咏的“万马齐喑究可哀”,都以马代指人才。因此,鞍马题材的作品在古代美术史上历来都备受关注,唐代的曹霸、韩干和宋代的李公麟都属于画马大师,元代画马第一人则非赵孟頫莫属。

转益多师的画马技巧

有一个关于赵孟頫画马的著名传说,说的是他的夫人管道升有一次从窗外看赵孟頫在房间的地上打滚,原来他是在模仿马的动作。据说当初《水浒》作者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这一段,也是一个人在屋子里跳来跳去,模仿老虎扑食的动作。作家用这种方式想象画面未尝不可,画家用这种方式表现动物形象则未必可信。如果赵孟頫想再现马打滚的精彩瞬间,他最应该关注的自然是现实中马的习性,当然,也离不开对古代作品的细心揣摩。赵孟幅传世作品中的确有《滚尘马》,据我看来,这“滚尘马”的造型很可能是参考了顾恺之的《洛神赋》中开头部分的那匹打滚的马,两匹马的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顾恺之《洛神赋》与赵孟頫《滚尘马》

对于自己的鞍马艺术,赵孟頫是相当自信的,他曾说过:“余自幼好画马,自谓颇尽物之性。友人郭佑之尝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己出曹韩上。’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

这里提到了三位前代画马大师。龙眠指的是宋代的李公麟,号龙眠,他的代表作是《五马图》,体现了中国画线描艺术的极致之美。

曹韩指的是唐代画马大师曹霸和韩干。曹霸是唐玄宗时期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据说有《九马图》和《羸马图》等,在赵孟頫生活的年代很显然是见过的,可惜他的真迹今天已经失传,我们还可以通过杜甫写的《丹青引》来窥知曹霸高超的画马艺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赵孟頫《人骑图》

在赵孟頫的鞍马代表作《人骑图》中,他曾有这样的题跋:“余自小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这句话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赵孟頫自幼喜欢画马,这为他日后成为元代画马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因为机缘巧合,赵孟頫得见韩干的三卷真迹,这使他的画马艺术“得其意”。这里的韩干是唐代画马大师,也是曹霸的弟子,他的传世作品有《牧马图》《照夜白》等。今天我们看到赵孟頫《浴马图》中的那匹白额黑骏马,跟韩干笔下的《牧马图》颇为相似,似乎也表明他的马画跟韩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黑骏马就是古代大名鼎鼎的乌骓马,西楚霸王项羽骑的就是这种马,三国时期的张飞、隋末唐初名将尉迟恭以及《水浒传》中的呼延灼骑的都是这种马。不仅如此,徐悲鸿在他的《九方皋》中也画过这个品种的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脉相承的艺术源流。

韩干《牧马图》赵孟頫《浴马图》徐悲鸿《九方皋》

作为一位极富创造力的绘画大师,赵孟頫马的造型一定得益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写生功底,在他的《赵氏家法笔记》中,曾对画马技巧有过精妙的概括:“马前足不过眉,后足与肩相对;水墨远观意,着色辨精神;走马看传神,举动看体式。”同时,作为一位极力提倡复古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毫无疑问受到古代大师的影响。因此,他从古代画马大师的作品中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在《人骑图》中,他曾经有这样题字:“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图画一着唐代官服者执鞭骑马,仪态雍容不凡,很可能是赵孟頫的自写小像。这段话本身体现了他对自己鞍马艺术的高度自信。而画面中人物的唐代着装,则体现了他的复古风格和对汉民族文化的热爱。

令人叹为观止的构思艺术

形神兼备的骏马造型固然是马画成功的前提,精巧的作品构思则是成就传世杰作的重要保证。如果说在马的造型能力方面赵孟頫与前代大师难分伯仲,但在群马类作品的整体构思方面,赵孟頫无疑抵达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绢本,设色,纵23.6厘米,横5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幅右上方自书“秋郊饮马图”五字,左上方署款“皇庆元年十一月,子昂”。据此可知此图为赵孟頫59岁时所作。

《秋郊饮马图》毫无疑问是赵孟頫鞍马类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幅作品本身既体现了赵孟頫精准无比的造型能力和又展示了他别具匠心的构思技巧。

画面中的共有1人10马,如何把它们有机整合到画面中,对于画家组织画面的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赵孟頫以其别致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体现多样统一原则的范例。从整幅画面来看,作者显然借鉴了山水小景的构思方式。他通过俯视的视角,抬高了地平线,让观者得以从全局审视眼前的景象。同时,在表现近景时,他又采取了平视的角度,甚至让画中马匹跟观赏者进行目光交流。

他通过不同景别的杂树树干向上的线条,对画面进行了巧妙地纵向分割,同时又通过湖岸和马的整体走势,制造由右向左的线条和横向移动的趋势,对画面进行了二度分割。这样就使画面形成了一种经纬交织的构思效果,既有视野的宽度又保证了画面的纵深感,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秋郊饮马图》中的四对马

画面中的那个红衣牧马人色彩鲜艳,成为视觉焦点,也处于掌控画面全局的位置。再看十匹马,除了牧马人所骑的栗色马以及枫树后边的花马,其余八匹马成两两相对的组合,每一组都体现了完美的呼应关系。我们先看前景中的三组,从右往左,第一组两匹马仿佛在低声耳语,第二组在湖边并肩饮水,造型一致,但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体现了差别,第三组在湖中的马虽然站在一起,但一个低头一个回顾,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再看远处追逐的两匹马,也呈现了变化的美。

考虑到画面呈现左虚右实的布局,赵孟頫在绘制左上角这匹奔马时使用了较深的颜色,这样既实现了画面的平衡,又与画面右侧的深色马形成某种呼应,使画面呈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耐人寻味的画面寓意

如果说《秋郊饮马图》表现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构思艺术,那么《浴马图》则展现了赵孟頫妙入毫巅的造型能力和耐人寻味的画面寓意。

赵孟頫《浴马图》

在《浴马图》中,作者围绕着“浴马”这一核心主题,以河道和两岸为舞台,为我们塑造了9个奚官和14匹马,这些人马体态各异,形象优美,体现了赵孟頫高超的造型能力。有的马洗浴完毕,随着主人在树下休憩;有的马刚刚赶到,即将随着主人进入河道;有的马刚刚洗完,就要上岸;有的马则带着主人向河道更深处走去;有的马在低头饮水;有的则在悠闲地等着主人往自己身上舀水……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中心站立的那一匹昂首的黑马,也就是我们在上文所说的乌骓马,它被两名奚官格外照顾,这似乎暗示着它格外尊贵的身份。

以河道为中心,作者对画面上的人马进行了巧妙的分割,河里以及左岸的马匹皆为官方豢养者,而右岸的五匹马皆为自由之身。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以骏马比喻人才的传统,如果我们把官养马匹看作为朝廷服务的人才,那么右岸五匹自由马就可以被看作是在野的人才。这五匹马连同刚刚被那个骑花马的奚官牵入水中的栗色马可以被分成四类:

一类是画面最右边的这匹遗世而独立的白马。众所周知,白色象征着高洁的品性,这匹白马在回首中跟站立在河道中被两名奚官悉心照料的乌骓马四目遥望,从它即将走出画面的造型来看,它似乎要保持自己洁白清忠的本色,拒绝与统治者合作。

第二类是中间那匹两个前蹄已经踏入水中的花马,它似乎在试探河水的深浅,似乎对河里的马露出羡慕的神色。

第三类是试探者左前方的这匹栗色马,它刚刚顺从地戴上辔头,跟随一个腰间别着竹如意的奚官进入河道,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刚刚归顺“大元”的知识分子。

第四类是远处河岸的三匹马,似乎也在遥遥地观望。

有洁身自好的拒绝,有水深水浅的试探,有俯首帖耳的归顺,有若即若离的观望,至此,赵孟頫把当时在野知识分子的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需要注意的是,右岸的那五匹马,除了白马之外,它们的造型都显得有些羸弱。相对而言,那些被人照料的马个个膘肥体壮。这也许暗示着元朝最高统治者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优待。赵孟頫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表现他对于元朝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是在向汉族知识分子发出服务朝廷的邀约。当然,透过那匹桀骜不驯的白马的造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坚持操守的知识分子的敬重。

如果你足够细心,很容易发现右岸这两种树是传统中国画中常见的梧桐和国槐,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先说梧桐。自古就有梧桐招凤,“凤凰非梧桐不栖”之说,人们以此比喻贤才择主而事。右岸的这几匹马正好卧于那株枝繁叶茂的梧桐之下,也许并非偶然,它是不是赵孟頫以此向在野知识分子们抛出的橄榄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是时候出山了。”

再说国槐。国槐在古代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古代汉语中槐官相连。如槐鼎,比喻三公,亦泛指执政大臣;槐卿,指三公九卿。不言而喻,赵孟頫在以此暗示,各位人才如果效命朝廷,也不难官至三公九卿。

总之,在元朝那个由蒙古贵族统治中原的特殊时期,赵孟頫笔下的马不仅有着精彩生动的造型,同时有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值得我们用心揣摩。

文/溪桥步月 作家 学者 代表作《非常鲁迅》

本文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