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逸高雅,复古高华——评鲜于枢书法

元代初期的书法,呈现着两种面貌,一种是南宋末期放纵悠肆产风的延续,一种是北方金国奇险漂悍书风的亚流。但都是宋人“尚意”和轻视古法造成的结果,所以,当时燥露纤弱的“怒张筋脉”之书充斥书坛。

只有到赵孟乡填以恢复晋唐为号召,以崇韵尚法为宗旨,力扫宋人书法的流弊,书坛才开始有了新的生机。在这一托古改制的书法革新运动中,鲜于枢是起了重要作用并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渔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他是元代书坛上与赵孟顺齐名的大书法家,但生平事略文献记载却很少,连一个比较详细的传记都没有。

关于鲜于枢的出身和经历,据周抵撰文、赵孟瘦书的鲜于枢之父鲜于光祖的墓志铭,其上代人在金初为德兴(今河北宣化、涿鹿一带)人,“博学工文”,元人王旭从伯几手中还见到过其祖母的手迹。祖父30岁时,全家避兵乱南奔,至居庸关,其祖“遇盗被害”,时鲜于光祖才10岁。越18年“北迁渔阳”。如果鲜于枢生于宋理宗宝佑五年丁巳(1257年)的话,时共父已53岁。据墓志可知,鲜于光祖兼资文武,好打抱不平,“金末,慨然有殉国之志”。而在元军灭宋进攻武昌时,又是运送粮草的小官。

这种出身、经历以及性格气质,都对他的书法风格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鲜于枢虽然与赵孟倾同倡复古,以扫宋人书的流弊,但态度上有很大差别。赵孟倾主要表现在正面号召,强调师法魏晋、师法二王,并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取得的成就,来影响和带动书学师承的改变。

鲜于枢“复古”书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深受唐人书法风格的影响。正如王世贞在《古今法书苑》评价鲜于枢书法所说的那样:“行笔精圆秀润,芒角不露,隐然唐人家法。”唐代书风直接六朝,因此,魏晋的笔法在唐代能够得以直接继承。由于元代距晋已有千年的历史,在书迹流传和书学理论上,鲜于枢能够见到、听到的也就是唐人的东西了。鲜于枢“复古”书法思想中对“古”的认识当是来源于此

从书体分类上看,唐法对鲜于枢影响颇深,这在他楷书作品中反映得最为明显。唐代楷书的法度比较容易被后人接受。因为,这种唐人的笔法比较容易学习,而且都是摆在纸面上的,在人们的眼中是一种很形象的东西。鲜于枢深谙此道,而且他能在唐人法度与自我个性之间尽力去寻找一种平衡。如《麻九畴透光古镜歌楷书册》这幅作品,既表现出个人的风格也没有失去唐人的法度,用笔果敢,线条硬朗。《赵秉文御史箴楷书卷》也是一幅大楷的代表作,较之前者此幅作品结体更加疏朗,气势更加宏大,章法更加活泼。但是寓于笔中的古法古意仍跃然纸上。

鲜于枢行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行中带楷,骨气洞达。在鲜于枢的行书作品中明显带有唐楷的风骨。如《苏轼海棠诗卷》中的“富”“名”“江”等字就是这样。虽然是行书,但是行笔间仍是楷书的运笔过程。吴宽在对鲜于枢的评论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困学多为草书,其书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而点画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观之不厌。”

只有楷书的书写基础相当扎实,并且运笔娴熟,才会在行书的书写过程中经常显露楷书的“风骨”。草书作品是鲜于枢书法成就最高的书体,他对于怀素的学习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再以鲜于枢的草书作品《论草书帖》与怀素的草书作品《食鱼帖》进行比较。从整体的风格来看,这两幅书作极其相似。

从用笔方面看,两者都属于用笔严谨、恪守古法类型的作品;结体放逸而不狂怪;从章法上看,都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可见,鲜于枢对于怀素草书的学习极为深入全面。从笔法到结体和章法上都有所领悟。明莫云卿评书:“鲜于太常、邓文原、康里子山、虞伯生、郑元祐、张伯雨、揭徯斯、张来仪、钱逵俱奕奕高流。而行草则伯机古劲,类唐人。”恐怕这是对鲜于枢草书较为准确地评价。从上面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

赵孟頫是高举“复古”思想大旗的领军人物,他对鲜于枢的书法评价不吝赞赏。1294年赵孟頫以四纸请鲜于枢作大草,鲜于枢书五绝二十字与之。赵题跋云:“困学之书,妙入神品,仆所不及。”这不应是客套话,是发自内心由衷的称赞。从书法史盛衰来看,鲜于枢提倡“复古”思想的意义不亚于赵孟頫。

总之,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