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临帖欣赏 | 董其昌《临苏东坡书》

董其昌《临苏东坡书》,所临原贴为苏轼行书《杭州营籍帖》。

▲ 董其昌《临苏东坡书》

董其昌“不必都似”的学书主张就是要能与古人“离”:“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 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余此语悟之《楞严》八还义,明还日月,暗还虚空,不汝还者,作汝而谁。然余解此意,笔不与意随也 。”“《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唯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宋蔡、苏、黄、米皆出于颜平原《争座位》而各有变局,世未有学古而不变者。”

董其昌所谓“离”,“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唐代有成就的书家在王羲之基础上进行突破,渐而形成属于自我风格的书法面貌,这样的变化道路在董其昌看来是不彻底的,他所要的是“拆骨 还父,拆肉还母”的变化。其所谓的‘脱去右军老子习气’而能成功的“唯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

董其昌强调“世未有学古而不变者”,这种‘变’即是‘离’。颜真卿在形迹上完全离于王羲之,但他认为其仍能“深得右军灵和之致” 。如果说“灵和之致”就是王羲之的“举止笑语、精神流露”的话,那可真是太缥缈了。董其昌在强调‘离’的时候并没有说清楚“妙在能合”的“合”对于“离”的意义。此“合”更多的 应该是形迹,而此“离”则又须极为彻底。

这在实际操作上是难以行进的,“然余解此意,笔不与意随也”,这表达了其自身的无奈。“捉笔时须定宗旨,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 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普魏,断不在唐人后乘 也。”“……虽然,余学书三年,不敢谓入古三昧,而书法至余亦复一变,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儿解者。”

– end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