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另一面:一生忠贞报国,最终惨死于叛军之手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李唐王朝的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曾经有幸到过长安的大诗人杜甫晚年回忆曾经的繁荣景象,写下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在位四十余年的唐玄宗此时已经进入垂暮之年,劳碌了一生的他早已倦于政务,把朝中大小事务交给了宰相杨国忠处理之后,他自己只顾纵情淫逸。宫中如此,宫外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

从河朔加急传来的消息,不仅打破了宫外的祥和,也让宫中的唐玄宗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安禄山会造反。唐玄宗脸色沉重,好像在自言自语,也好像询问旁人,“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等到平原郡司兵参军李平入宫报告之后,唐玄宗才露出一丝喜悦,对身边的人说: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唐玄宗口中的真卿,就是本文的主角,安史之乱爆发时的平原郡太守,被天下人称为“鲁公”的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雍州万年县人,祖籍琅邪临沂。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书法家,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齐名,被后人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他的五世祖是写出颜氏家训的颜之推;为汉书做过注释的颜师古是他曾叔祖。他的父亲颜惟贞担任过太子少保,可惜英年早逝。所以颜真卿由母亲殷氏独自抚养长大。

颜真卿少年时代便勤于学业,尤其雅好儒学。父亲的过早离世,让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只好“以黄土扫墙,习学书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博学工辞章”,而且“楷书绝妙”。二十五岁那年,他临场发挥的梓材赋、武库诗受到主考官孙逖的赞赏,“举进士,登甲科”。后来他为了勉励后学,结合自己少年时代刻苦用功的经历,写下了著名的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进士及第后,他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郡有冤情,被搁浅了很久,颜真卿到了之后,立刻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当时五原郡赶上大旱,颜真卿判决之后,就下起了大雨。不久之后,他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弹劾郑延祚兄弟不孝。返京之后,“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

唐玄宗时期有一个著名的酷吏,名字叫吉温,他和当朝宰相杨国忠关系不错。吉温因为私人恩怨陷害中丞宋浑,最后宋浑被贬谪到了贺州。颜真卿和宋浑没有很深的交情,听说之后,当面质问吉温:“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杨国忠知道颜真卿站到了自己对立面,将他排挤出朝,出任平原郡太守。

平原郡是安禄山的地盘,颜真卿的到来让他很不舒服。颜真卿到任之后,他观察到的种种迹象表明:安禄山恐怕要造反。为了应对这可能突发的事件,颜真卿以阴雨不断为理由,“增陴浚隍”,大量招募兵丁,储存粮草。为了麻痹安禄山,他每天吟诗题字,和友人泛舟游玩。安禄山暗中派人打听到颜真卿只顾着游玩之后,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对自己没有丝毫影响。

安禄山自以为聪明,殊不知掉到了颜真卿设计的陷阱里面,孙子兵法有云: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强而避之······卑而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安禄山经过周密安排之后,以清除唐玄宗身边奸臣的名义发动叛乱。此事一起,河北振动,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下子慌了手脚,不是弃城逃跑,就是出城归降。安禄山军队因此也士气大增,准备一口气攻陷潼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令安禄山看不起的书生颜真卿主政的平安郡,成功的拖延了安禄山攻取潼关的时间。颜真卿高举义旗,旁边郡县不屈的官员云集响应,他也被推为盟主,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向安禄山发起猛烈进攻。

不料,同样抵抗安禄山军队的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成为叛军的俘虏。安禄山以颜季明为要挟,逼迫颜杲卿开城投降。颜杲卿义正言辞的拒绝。等到常山失守,颜杲卿被凌迟,颜季明被砍头,而且一门三十几口人全部遇难。

文天祥战败被俘之后,曾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他罗列出古今十几位在国家危机之际挺身而出的英烈,颜杲卿位列其中,“为颜常山舌”。颜杲卿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史书中这样记载:

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到安禄山,安禄山怒曰:“吾拔擢你太守,为何负我而造反?”颜杲卿张大眼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从从尔反耶?”安禄山不胜忿,缚之往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声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

这段描写,后人读之都不禁悲恸,作为至亲骨肉的颜真卿内心如何更加可想而知。颜真卿知道堂兄被杀的消息之后,悲痛欲绝,可理性告诉他,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他只好咬紧牙关,继续领导军队与安禄山作战。

颜真卿听从了清河郡人李崿的计谋:

派遣十万军队自太行而东,限贼不得前。先伐魏郡,斩贼守袁知泰,以劲兵出官师使讨邺、幽陵,平原、清河合十万众徇洛阳,分犀锐制其冲。坚壁勿与战,不数十日,贼必溃,相图死。

真卿依从李崿的计谋后,大败安禄山军队,“斩首万级”。为了让其他人相信自己志在破敌,颜真卿不惜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向其他人请求增援。

尽管唐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安禄山秣马厉兵多年,而唐军久未上阵临敌,本来已经收复的地方又落入安禄山之手。即便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苦苦支撑,“然人心危,不复振”,城破只在旦夕。颜真卿无奈之下,对手下人说:

贼锐甚,不可抗。若委命辱国,非计也。不如径赴行在,朝廷若诛败军罪,吾死不恨。

随后颜真卿弃郡度河,到凤翔拜谒唐玄宗,授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肃宗即位后,颜真卿历任蒲州刺史、御史大夫,拜浙西节度使未成行后,改为刑部侍郎。

苦苦寻访之下,颜真卿终于在肃宗乾元元年找到了颜季明头颅,安葬之后,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虽然之后二百多字,每个字仿佛都在泣血。颜真卿哪里是在写字啊,他是在书写侄子的生命啊!

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代宗即位后,颜真卿晋升鲁郡公,因此人称“颜鲁公”。先后任抚州剌史、湖州刺史,后擢刑部尚书,进吏部尚书。唐代宗驾崩,颜真卿任礼仪使主持葬礼。德宗继位之后,迁为太子少师。

安史之乱带来的后果,不仅是终结了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同时动摇了李唐王朝的根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政府失去了统驭地方藩镇的能力,一个个割据的藩镇势力如同小小的王国。而这些藩镇势力大部分都是在安史之乱之中立有战功的人物,这不能不说是讽刺。

德宗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兵反叛。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经不起大的动乱。德宗认为如果和李希烈,硬碰硬,结果可能更糟,于是寻找合适的人去劝诫和安抚。而被派去的人选,始终是德宗的一块心病。

这时候宰相卢杞说话了,“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卢杞如此夸赞颜真卿,莫非是颜真卿的知己?非也,不但不是知己,还是死对头。卢杞“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而且为人狡诈,忌能妒贤,横征暴敛、搜括民财供自己享乐。

颜真卿“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屡次触犯卢杞的利益。卢杞等待时机报复,这才向德宗推荐了颜真卿。

这种出使并非是好事,可能有性命之虞。有人听说派遣颜真卿去马上持反对意见, 理由是李希烈造反的态度已经暴露,劝诫徒劳无功;颜真卿年事已高,此行舟车劳顿,对他身体不好。

颜真卿没有推辞,毅然决然的前往。颜真卿见到李希烈后,首先就是宣读诏书,“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颜真卿脸色不变,神情自若。

李希烈逼使颜真卿上疏为自己陈述冤情,颜真卿不从。李希烈找人劝说颜真卿,反而被颜真卿一顿呵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

李希烈攻陷汴州后,已经想要称帝,开出只要颜真卿投降就任他为宰相的价码,他不受。李希烈以活埋相威胁,他大义凛然的说:“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

颜真卿料定自己必死无疑,事先写好了遗表、墓志和祭文,此时的他,只求一死了。李希烈僭称帝,向颜真卿问礼仪,颜真卿冷笑的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不管李希烈什么办法都不能让他屈服。朝廷讨伐李希烈的大军节节胜利,并且杀死了李希烈之弟李希倩。李希烈大为恼怒,将所有的火气全撒在了颜真卿身上——派人将他缢死于一颗柏树之下,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用他的生命捍卫了大唐的尊严, 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当中的人格做出了表率。

李希烈被平定之后,颜真卿的灵柩被护送回京,葬于京兆万年县颜氏祖坟。德宗此时很后悔派遣颜真卿前去劝诫,于是“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德宗下诏称赞颜真卿:

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后,百姓不愿意相信颜真卿死去的这个事实,宁愿相信他本人离开肉体成仙了。

太平广记之中记载颜真卿死后十年,被仆人看到的故事:

此仆偶到同德寺,见鲁公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公探怀中,出金十两付仆,以救家费,仍遣速去。归勿与人说。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视死如归则是一种选择。颜真卿的名字流传到今天,更多的身份是书法家。纵观他的一生,和他的人格相比,他的字又算的了什么呢?新唐书中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千百年来,人类社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文明程度,靠的不是大部分人的蝇营狗苟,而是少数人忠于良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