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法登上当代”草圣”的巅峰,有志竟成,功在不舍

前言:

于右任书法早在20年代便名播遐迩,与郑孝胥素有”北于南郑”之称。他首创”标准草书”,有 “当代草圣” 之誉。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归其所取法,北碑南帖,汉隶章草均有涉猎而俱能化为一炉。尤其在魏碑中融入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形成独特的书风。

于右任的学书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帖学启蒙、力攻北碑和碑帖融合。

于右任从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学书于私塾,师法赵孟頫,以工整秀润的帖学书法为主。于右任学书极勤奋,手不释笔,打下了深厚的帖学书法基础。碑派书法大家康有为、包世臣莫不如是。于右任是何时开始转入碑学书法的呢?于右任自十岁起,临帖未间断,功底扎实,书艺大增。此期间专写北魏碑帖,尤以写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极为神似。于右任28岁开始临习魏碑,只不过该《张黑女墓志》还比较温润秀雅,与帖派书风区分不甚明显,甚至与赵孟頫书法还有某些相近。但这似乎正好可以说明此乃是于右任由帖入碑的过渡性作品。

于右任28岁开始力攻北碑阶段。这是他书法攻坚阶段,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学魏碑之勤,所耗精力之巨,个中甘苦,可见一斑。民国初年,于右任创办图书公司,经常与一些学者名流相往来,对碑帖典籍有所涉猎。他被那种遒劲峻拔、庄重茂密的北魏体吸引住了。他尽其所能地钻研北魏书法。

康有为曾说过:”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于右任为了研究魏碑,保护古代的碑刻,曾呕心沥血,不惜代价,凭着他的天赋,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加上勤学苦练,故书法日渐成熟,自成一家。于右任的北碑书法,既婉约劲挺,古拙峻峭,以静穆闲逸,流丽典雅,跌宕多姿,运笔纯任自然,不拘泥于绳墨间,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于右任行书亦碑味十足,刚正严厉,气势雄放,笔法开张,独具风神。他的魏体行书大约在1920年后渐趋成熟。此时的书法已基本摆脱了早年帖学的影响,浑厚刚猛,气势奔放,与其刚直不阿、勇于进取的革命斗争精神相暗合。

第三阶段是碑帖融合。于右任的书法大致经历了”帖学启蒙–力攻北碑–碑帖融合”三个阶段,体现了”正–反–合”的完整过程,也就是孙过庭所说的”平正–险绝–平正”,是一个必然的逻辑循环,早年秀雅端庄,中期劲健险绝,晚年大草火气全消,反造平淡。

他对草书的临习,大约始於1927年前后,时48岁。他曾自言:”余中年学草, 每日仅记一字, 两三年间, 可以执笔。 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于右任初期草书,尚有魏书之磅礴之气,险劲峭拔,大刀阔斧,旁若无人。这与其精湛的碑学功底不无关系。

但从现存草书作品来看,鼓努为力刻意造势者极为罕见,而以舒缓从容、自然率意的风格为主,从中已可以窥见其晚年师法帖学的消息,并反映出回归帖学从而实现碑帖融合的愿望。

从师法渊源上,于右任的草书更多的是受怀素小草的影响,藏锋敛,用笔含蓄,使转悠游,动止庄严,貌若古之君子圣贤。字与字相互呼应顾盼,行间血脉相连,整幅作品元气充盈。其风格特征是恬淡平和,精气内敛,参以魏碑笔法,朴拙而富有奇趣,从而实现了碑帖融合,完成了他书学经历最后一个逻辑阶段。

随着年岁渐高,他后期的草书,渐入宁静恬淡之境,不求态而态美,不着意而意境横生,随意挥洒,心旷意远,信手拈来,皆成佳构,可谓登峰造极。于右任草书充分成熟的标志性事件即他在1932年在上海成立”标准草书社”和1936年《标准草书》的出版。

于右任在书法上之所以能登上当代”草圣”的巅峰,并非仅仅依靠他的天赋,最主要是为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每日仅记一字,写无数次,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这与吴昌硕治印心得完全一致。吴昌硕说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

于右任博观约取,取精用弘,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遂自成一家,成为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他的书风于跌宕中见俊逸,于疏放中见规范,晚年更臻成熟,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

于右任的字有的沉静如处子,有的飞腾如蛟龙,有的勇猛如武士,有的圆美如珠玉,有的轻纱如仙女,有的豪放如侠士,有的秀丽如美人,有的巍峨如泰山,有的苍劲如奇峰,有的柔回如漪波,有的憨态逗人迷,有的痴态使人醉,有的跃跃欲起飞,有的如瀑布直流,有的如野马狂奔,有的如古树悬空,有的如春花迎风,.有的如野鹤展翅,有的如高空流云,每一个字,莫不神化。

结语:

于右任之所以能驰誉书坛数十年,力能扛鼎,卓然成家,得力于毕生精研苦练,于右任对书法的孜孜以求和永不满足的可贵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毛泽东一生喜爱书法,草书造诣极深,他唯一提到的现代书家就是于右任的草书。这也可以看出于右任书法的影响之巨。

,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