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示帖》书风遒丽,有张驰有缓疾,运笔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极致发挥出了字势的结构美。尤其我们将单字放大后,你似乎能听见书圣笔尖在纸上的沙沙作响,以及那跟随墨迹起伏的心绪。所以,如果不放大,你不知王羲之写的到底有多牛!
沉下心来,我们慢慢欣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得示”二字 ,显现的稳健、疏朗,方、迟、疏。
下面的“示”字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
接着,我们看到下面连笔“知足下” ,显现的缠绵、急速,圆、重、密。
“犹”的独立与“未佳耿耿”连带相得益彰。“犹”之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
下面的是“吾亦劣劣”的连、断与前面的“得示,知足下”的断、连,“犹”的动、速、急与“ 明”的静、迟、缓,极尽变化。
或许是习惯,抑或说是智慧,书圣在写“乃”字前,已然胸有成竹地将左边的撇以“冲刀法”,扛起整个线条。
看到下面,“不欲”的轻、起、藏,“触雾故也”的重、伏、侧又与“迟”的小、细、圆,令尺牍韵律十足。
《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看到下面的“触”字,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
“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
我们看到“散”字。“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形成对比与互补,臻显丰满;
《得示帖》作为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
,转发了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