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千古奇才蔡邕,因才华出众死于非命?

三国乱世,名臣谋将辈出,文有曹植诸葛,武定关羽吕布,或死于天下纷争,或葬于权谋战术,可因才华横溢,被妒而亡者,当数蔡邕。

蔡邕画像

引言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现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才女蔡文姬之父,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善音律、通经史,“精妙绝伦,动合神功”的飞白体就出自他之手,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着不凡的成就,南朝梁武帝书“邕书骨气动达,爽爽如有神力”,唐朝张怀更是满口赞誉“工书,篆、隶绝世,犹得八分之精微”,神品二字皆出于此。

蔡邕 飞白体

本该赞誉满经文的他至今却依旧背负骂名,世人对蔡邕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称他忠孝两全,赞其筋骨!就有人贬他入尘,不孝父母、痴迷权术。有人说他才学出众,千古卓绝,文学作品中觉醒的生命意识更是对于后世影响深远,也有人说他“低情商”,两次谏言弄垮了一个王朝,奸佞形象千古流传。同一个人物为何拥有着如此极端的评价,本文就蔡邕生平的几个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解读,还原一个真实的蔡邕!

一、 延熹二年邕受昭入宫抚琴

蔡邕少年时期师从名师胡广,兴趣涉猎非常广泛,诗词音律、天文地理、文学书法均有所学,在严师的影响与教导下,因卓绝的天赋与悟性,所学之科样样皆精,文能校书写赋听声辨琴,武可权谋辅政治国安邦,简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学全才

焦尾琴

上文说道,蔡邕善音律,懂鼓琴,他的这一生确实是和鼓琴息息相关。《后汉书·蔡邕传》中记载了这样两件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蔡邕听火辨琴”。便讲到蔡邕可以根据木柴燃烧的声音来辨别材料的好坏,历史上著名的焦尾琴就是用蔡邕从火堆里扒出的木头制成的;第二个故事,蔡邕去友人家做客,行之门前,远听门内琴声中带有杀伐之意,恐生变遂遁走,虽后经友人解释,琴声自带杀意只不过是看院中树木上螳螂捕蝉的现象有感而发,虽然是弄了个笑话,但这足以看出蔡邕卓绝的琴艺高深。

不过可能正是是因为太过优秀的缘故,遂应了李康在《命运论》中的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满腹经纶的人好像总是逃脱不了被妒忌的宿命,蔡邕的博学在“低情商”的加持下更像是一把送命的剑,高悬于空,垂首而下,最终葬送了一代文学大家的性命。

蔡邕画像

而谈到他悲惨的命运,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必须了解一下。基本上在可以查到的文献中都有这样的描述,说蔡邕一生两次入仕最终导致了他无辜死于狱中,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是非常确切,蔡邕的悲惨遭遇应该从他第一次受诏开始

《后汉书·蔡邕传》节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东汉晚期,因为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国家动荡不堪,风雨飘摇。统治者急切的想要巩固王朝根基,道家思想最终占据上线成为了汉末时期的正统思想,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下,当时的天子汉恒帝发展多元爱好,喜音乐和琴笙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在听闻蔡邕善音律的事情之后,自然是迫不及待想要见上一见,听听这传闻中不可多得的绕梁之音。

而蔡邕因为对宦臣专权有所顾虑,再加上“学而优则仕”的这种入仕道路越变越窄,满腹思虑与忧愁的他自是不乐意放弃文人的铮铮傲骨,曲意逢迎。

可是没办法,当时作为一介布衣的蔡邕自是没办法拒绝天子的御召,更不必说汉恒帝为了督促他上路,还专门嘱咐陈留太守进行监督。

蔡邕实在没办法的前提下只能磨磨蹭蹭的上路了,等到路程过半的时候突然脑袋灵光一现,上书称身染恶疾,无法入宫弹奏助兴了,遂归家。回家之后创作的《述行赋》就详细的记载了这件事情。

二、 建宁三年蔡邕被召橼属

据《蔡邕传》记载,蔡邕的第一次成功出仕途应该是在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被当时身为东汉名臣的司徒桥玄任命为橼属并得到了赏识与重用,两年之后年四十的蔡邕官拜郎中,负责在东观进行书文校对的工作,在这里他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续写工作和熹平石经的雕刻

熹平石经残石

入仕第三年升任议郎,在任职期间被汉灵帝召见进宫商议时政,直面天子谏言“帝贪、政暴、吏酷”这也是后人对于蔡邕评价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就字面理解这确实是一个古板又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可是如果把他放在王朝更迭,外戚宦臣轮流专权的背景下去解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专权者的臣属家人仗着权势欺凌乡里横行霸道,对地方政务肆意干预这种事情。在现在影视剧中也看到过不少,动荡的东汉王朝自然也是避免不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再去解读蔡邕的话就会发现,这个人可能确实有点“低情商”,可他却阐述了一个事实,在“忠”字上做到了仁至义尽。

当然,他的直言不讳也确实得罪了很多人,大宦臣曹节就因为这事记恨上了蔡邕,进言汉灵帝要治蔡邕“议伤大臣”之罪,就在蔡邕下狱伏罪生死关头,幸好有忠臣冒死求情,最终才免去了死刑改为流放,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金商门之祸”!也是蔡邕流放命运的开始

《东汉史记》节选

流放朔地之后,蔡邕因实在放心不下没有写完的《东观汉记》,遂向天子上书请求返回原郡,汉灵帝因为爱惜他的才学于是就准了,可是在准备启程的时候又发生了意外!中长侍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志为其送行,可蔡邕不搭理他,王智自认为失了面子,自然要打击报复回去,于是密保朝廷说蔡邕因流放心怀怨恨、诽谤朝廷,蔡邕长达十二年的逃亡历程又开始了。

三、中平六年汉灵帝身死,蔡邕返回故土

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身死,董卓担任司空,因为慕蔡邕之才华,这才征召他返回故土,这就是蔡邕的第二次出仕。蔡邕回来后就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是受董卓的赏识,其后一路升迁,高第、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巴陵郡太守,确实是过了一段风光无限、权倾朝野的日子。

董卓画像

可是好景不长,在蔡邕回来的第三年,董卓就因差点颠覆王朝的罪名被王允诛杀了,蔡邕因感念董卓的提携,在王允面前不自觉为董卓叹息了一句,不料却引来了王允的不满,呵斥道“董卓是国家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说完没多久就将蔡邕治了罪。

后蔡邕自请“刻额染墨,截断双腿”作为刑罚,只为了能继续完成汉史,众多同僚对蔡邕的遭遇深感同情,遂为其求情,可王允并不应允反倒是一句“奸佞臣子”给打了回来,随后蔡邕死于狱中,年60岁。

总结

蔡邕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史书中其实并没有留下特别浓墨重彩的一笔,明珠蒙尘说的大概就是他了,世人皆知大枭雄曹操,却不知曹操有名挚友叫蔡邕。


曹操像

《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蔡邕描述成了一个穷酸书生的形象,却不知这是历史的偏见,人们经常传言“马季长佞媚获诮,蔡伯喈同恶受诛”,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摩着他,更在《赵贞女蔡二郎》中,把蔡邕描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抛弃糟糠的陈世美的形象,完完全全成了一个反面教材。

可是《蔡邕传》记载“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如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这显然与传闻相悖,此外金商门之祸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蔡邕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为犯了错的叔父求情,足可以看出他的孝顺了

另外除了对蔡邕人品的评判之外,不知道是因为历史的偏故还是另有它因,人们对于蔡邕的文学价值还是在近年来才展开深入研究的。博览《蔡邕传》,纵观他的一生,低谷时期流亡落魄,高掌权柄之后意气风发,他除了辅政安邦之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作品上,尤其是在赋和碑的研究上

蔡邕碑帖

短小精悍带有批判色彩的《述行赋》,柔美抒情、真挚感人的《青衣赋》就是其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品。至于碑文部分,《后汉书·蔡邕传》中也有部分记载,所著诗、赋、碑等众多作品遗失殆尽,现存于世的共有104篇,这些作品的留存对汉末之后各王朝的文化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现今社会亦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这样的结果站在国家的立场来讲,或许是一件幸事!可对于蔡邕来说,或许是一件憾事,耗费了无数心血的《后汉史记》没能亲自完成,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后汉书·蔡邕传》、《蔡邕蔡琰生平系年》、《蔡邕的人格及其作品风格研究》、《述行赋》等

,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