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所创“飞白书”流传千古 却因哭董卓而死

“飞白书”始创于汉末蔡邕(yōng),是著名女诗人蔡琰、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不仅是位文学家,而且是当时一流的书法家。

蔡邕画像

蔡邕写的隶书,结构严谨,点画有俯有仰,富于变化,素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美誉。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皇帝曾让蔡邕与当时几个著名书法家,把儒家经典”六经”文字写在石碑上,立在当时国家高等学府——太学门前,以供天下人学习参考。当时立石碑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成后,每天前来观看及临摹的人络绎不绝,石碑前停放的马车多达100O多乘。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蔡邕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飞白书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非常特殊的字体。这种特殊的书体出现实属偶然。

据传,一日蔡邕遵照灵帝旨意撰写文章一篇,依据宫廷礼节,写好后的文章必须亲自交付鸿都门(即皇家图书馆),蔡邕写好文章后到鸿都门交差,恰逢图书馆正在整修,正在修葺图书馆的工匠们用蘸有白灰水的扫帚刷墙 ,蔡邕此时无法进去,但是文章又必须交付,他只好站在图书馆外面等着,闲着无聊,蔡邕便观看工匠刷墙,看着看着,突然,蔡邕灵感顿现,疾步快走回家,找来一些非常细的竹丝,捆扎成一只扁形的毛笔,然后饱蘸浓墨,在纸上书写起来,经过反复练习,这种扁形竹子做成的毛笔写出的字笔画中有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别有一番风韵,故称飞白书。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石经拓片

后来,这种书休曾一度极为盛行,特别是当时的一些宫门的匾额题字,均采用此体。流传至今日,这种书体仍为许多书法名家所承袭。

关于蔡邕的死因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他哭董卓而被王允所杀。

飞白书作品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巾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当时一方豪强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或者说胁迫当时名满京都的名士蔡邕,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自此,蔡邕被董卓绑至在同一驾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因有董卓的烙印,也被收付廷尉治罪,当时蔡邕正在编撰《汉史》尚未完成,编撰历史是每个文人的终极荣誉,蔡邕请求王允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未得到王允同意,于是,蔡邕哭董卓,意在通过这一举动向世人和新贵王允表达:“他蔡邕看董卓,是一分为二的,罪过是罪过,恩情是恩情,他不会因为董卓倒台了就当墙头草,他是个讲良心的人”,这犹如一场赌博,只是赌注是他的性命,最后蔡邕输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