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

留意晋唐帖学名家的小楷字帖,就会发现,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到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诸家,作字都没有“格子”的概念。虞欧褚等初唐人,写碑时有格子,端正,但写小帖子的时候,就没有格子的概念了。
宋代的苏、黄、米三家,从来不写严格意义上端正严谨的楷书,都强调笔意灵动,姿态活泼。
无论纸上是否真有格子,在脑子里都有潜在的格子的,是智永和赵孟頫,就这一点而言,智永和赵孟頫这一脉,非二王帖学正宗,是倾向于实用美观的,本质上是反文人书法的。
东晋书家如二王的书写,是反实用性、非庙堂性的,所以王献之拒绝谢安的题皇宫匾额的邀请,真文人都是牛人……
图片[1]-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钟繇荐季直表,唐摹本
图片[2]-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钟繇宣示表,传王羲之临本
图片[3]-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王羲之黄庭经
图片[4]-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王献之玉版十三行
以上的魏晋名家小楷书,写起来都没有“格子”意识。
只有实用性的书写,强调识读和庄严性,才会把字往格子里写。比如智永千字文,比如各种唐碑,比如各种写经和书籍抄本。
虞世南写夫子庙堂碑和写破邪论,完全是两个办法。
图片[5]-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智永千字文,实用美观书写的教科书
图片[6]-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唐人写本,基本都是智永的路子
虞世南的两面性。
夫子庙堂碑是实用性的,官方重要碑刻,字字端庄。
破邪论是书斋里的文人书写,强调字形活泼生动。
图片[7]-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向太后挽辞,米芾传世最端正、最严肃的字迹,完全没有格子概念。
传说米芾的母亲曾给向太后当过乳母,米芾走入仕途也是依靠这个荫庇。
图片[8]-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苏轼写碑,字迹也强调体势,根本没有格子的限制。
强调个性和表现性的文人书,可能也会很主动地追求造型的自由度。宋代苏、黄、米,对唐人的“格子”意识的反拨,是非常主动的。
比如米芾的言论,强烈反唐人写碑时的“格子”意识: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我行草,欲我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
所谓的“尚意”书风,其实是尚“逸”书风。苏、黄、米三人,恰恰也同时是北宋文人画兴起的关键人物,并非偶然。文人画的兴起,是建立在将逸品凌驾于神、妙、能之上的审美观念上的。
图片[9]-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赵孟頫则不论纸上有没有格子,心里都有格子。
赵号称学晋人,但他的根基,是南宋皇室的院体写法,然后上溯到唐人。所以唐院体代表书家苏灵芝的碑刻,跟赵几乎一致,而敦煌石室出的唐人临王羲之帖,看起来也如同出自赵孟頫之手。
字字做正局,这是董其昌不喜欢赵的原因。
图片[10]-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董其昌也不喜欢文征明,嫌其刻板。
吴门书家里,董其昌相对认可王宠,估计是看上了王宠结字的生拙处,但认为他发笔处不对,应该还是嫌其笔锋不活络。
图片[11]-米芾、董其昌大书法家为什么不建议在格子里写字?-好字无忧



宋四家里,蔡襄和苏、黄、米格格不入,他和智永、赵孟頫是一类。
董其昌最喜欢的一件蔡襄作品,恰恰是这么一件非常草率、另类,看着不像是蔡襄的。
董其昌更强调的,是无“定法”。
清代皇帝并学赵孟頫和董其昌,尊为“赵董”,大谬,两人本不是一个路子上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