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闽琪/文
摘 要:《诗品》有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感”对于我们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字,放在书法中亦是。本文将“感”具体化,形象化,从“感之有形”的线条、结构到“感之无形”的“偶然欲书”状态,赋予“感”以生命。
关键词:书法;感;线条;结构;小品;偶然欲书
“感”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动人心也”,由此引申出触碰、觉得、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等含义。古有李阳冰:“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文物衣冠,皆有所得。”虞世南曾言:“心悟非心,合于妙也,机巧由于心悟,而不可力取。”古代书法家们从自然界中感受书法,感受书法的真谛,“感”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着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一、感之有形
1.线条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见”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一是看得出,显得出,二是作为“现”时,有出现,显露的意思。“如见其挥运之时”“见”的是何物?毫无疑问是线条,是看到书写的每一条线条,对书法中每一个线条所呈现的形态的理解与感受,是对线条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刻的剖析。
线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阳光照耀下花瓣的弧度,还是带有棱角的桌子,亦或是卷曲的头发,哪怕是水龙头倾泻而下的水,都自带一定的线感。线条无处不在,不管是摸到的还是看到的,都丰富的存在着,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丰富的素材。因而才有萧衍在《草书状》里说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哦,山熊之对争……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枭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所以才有“屋漏痕”“锥画沙”等词的出现。
如何才能拥有丰富的线条呢?首先,感受毛笔,感受这个书写工具。蔡邕曾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只有毛笔才能产生出千奇百怪的线条。在“挥运之时”加上提按顿挫等动作,线条的丰富性便体现出来。邱振中在《日常书写》:“对于毛笔的要求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超越自己的能力打破形成已久的书写惯性。毛笔工具的无穷变化与要求的多样性,意味着书家对于追求书写的触觉体验,从有限到无限的种种可能。”除此之外,不同的书写材料所呈现出来的线条也不一样。例如,画在宣纸和画在素描纸的线条质感是不一样的,淡墨和浓墨所写出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而同时在宣纸上用淡墨或浓墨画线条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呈现什么样的线条,呈现一幅怎么样的书法作品,笔,写字的纸,墨我们都得了然于心。其次,对于手腕的灵活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手腕的灵活摆动笔下所出来的线条也会摇曳多姿。然而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电脑与键盘等的普及,毛笔这东西已经逐渐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硬笔的书写已经减少了对于笔力和腕力的把控,我们已经体会不到古时候那种“行云流水”的书写感觉。
其次要多看碑帖,去感受每一种字体的整体线条感,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笔画的运动感觉,每一个运动中细微的差别都可能使这个线条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蒋骥说:“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兴地,一一会于胸中。”拿到一本字帖,并不是就马上动笔,而是考查这本字帖的由来,出处,写这本字帖的目的,对于整个字帖的书风有一个大概的感触。如《颜勤礼碑》是颜真卿在71岁时所写,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祖父,所以我们在写这个碑时就不能带有放浪形骸之感,而应当沉稳、庄重,怀有敬畏之心。然后是读帖,感受每一个字的笔画和字形。笔画由线条组成,线条上带有提按顿挫,还有很多小细节。例如《苦笋帖》的“苦”,第一横并不是单纯一条直线,起笔圆后中锋向右慢慢加重收笔后笔尖提起向左上角提承接下一笔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与感受的。书法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削弱了它的实用性,书法若是想进一步发展,势必走艺术化的道路。而承担这一功能的,只有线条。书法艺术中对线条的追求,从古至今并无变化,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线条的力量感,二是线条的立体感,三是线条的节奏感。同时我们也要将毛笔的性能发挥到极致,顺应毛笔的性能,极尽自己和毛笔所能,去创造线条,提升线条质感,去感受线条之美。
2.结构
许多人在临摹时会过分关注于线条,殊不知线条与线条联接所构造出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由生动线条的节奏趋势引起空间的感觉,如中国书法引起的空间感,我名之为力线律动所构的空间境。”
《艺舟双楫》:“是年又受法与怀宁邓石如完白,日:‘字面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即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要求书家不但具有驾驭线条运动的能力,还应具备把握空间切割的能力,取得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妙用。
以《苦笋帖》为例,最抓人眼球的便是“笋”“乃”“常”,结构就特别大胆,空白块状就特别多,像“笋”字,大张大合,外轮廓特别大,里面的笔画又挤在正下方,有一种放肆后的收敛,其注意里面的空白空间会发现没有棱角,是一种圆阔的形状,这种一块一块的空白空间,拆分开来就像俄罗斯方块,而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就要自己有意识的像搭积木般去搭建这个字。而像“异常佳”“可径来,怀素上”这两块的空白空间就比较零散,连成串,线条也比较紧凑。且不同的线条的外轮廓又是不同的,有些线条有笔势的提按顿挫,因而外轮廓会呈现不一样的形态。
除此之外,我们在看字帖时会单纯关注章法,有时候往往就忽略了章法外的留白,也统称“留天地”。像《苦笋帖》这样的小尺牍,也讲究留天地,上下通气,让作品有一种爽朗明亮之感。
二、感之无形
“感”之无形更多的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以书法小品为例,小品一般包含手札、信件等,这就预示着它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临时回复朋友的信件,感受到今天的天气很好忽然想提笔作诗,亦或是与朋友外出游玩兴之所至,提笔作书等等。《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我们的情绪受到自然景物的影响,自然景物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颤动。书谱有云:“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偶然欲书”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强调的是那种带有点强烈书写欲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第一遍的作品更易成功的原因,因为没有哪一种书写状态比这更好了,即所谓“五合同臻,神融笔畅”。
同时,小品又具有内容上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它不是单纯抄写前人之诗词内容,而是自己生活中所思所想所悟,亦回馈朋友的信件,皆是一些较为接地气的内容。因此每当我拿起《奉橘帖》、《韭花帖》、《苦笋帖》这些小品时,都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们极其生动地保存了那股由感兴所发动的、仿佛来自最深处的感染力。例如《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排除这幅字帖的技法和章法等不谈,我们第一眼所捕捉到的便是这接地气的内容,一下子便把我们代入到当时的那种环境去:“朋友啊,你送的苦笋和茶都非常好,可以多多送一些过来。”你看,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了怀素的那种得到好东西时的喜悦感情,以及对朋友真诚的谢意。
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书法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是只能挂在展厅之上,使观看者有一种只敢远观的,不敢触碰的感觉,书法是平易近人的,这就是书法小品的妙处。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状态,使他在下笔时就已经忘记了技法和形式上的追求,但是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并不是被完全抛弃了,而是随着笔尖的运动,融合汇入在书家的书写里。像小品这种创作,因其尺幅不大,刚适应书家“偶然”的那种“情不知所起”的书写愿望,小纸铺开,拿起笔酣畅淋漓一番,无需担心纸张尺幅过大而“漏气”,笔停处刚好纸尽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写完毕,情到、笔到、人到、意到,写完后还能自己细细品味一番。而当代书法,有学者谈到:“我们的书法创作已经处于以高堂大轴为主体片面追求形式而逐渐迷失发展方向丧失书法本体的风雨飘摇中……”当代书法更多了一些形式上的神秘感,而这神秘感使我们轻易不敢“写”书法,当我们要去“写”书法的时候,这个“书法”已经被当成是艺术品来看待了。
这种“偶然欲书”也并不代表着随时随地都有灵感,这就需要我们有颗能够感受自然万物变化和敏感的心,是“雪猫戏扑风花影”、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只有有“感”才能“发”。另外一方面,书法诞生于生活之中,书“法”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生活的那些花花草草,那些细微变化都可能被一一刻画在“法”的书写当中。卫夫人曾在《笔阵图》中写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因此,我们要去感受书“法”,感受它的线条,感受它的字形,感受它的气息,就如同我们感受自然一般。日常书写就如同这景物一般,应当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书法创作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2] 孟会祥.书谱[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5 .
[3] 邱振中.日常书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4] 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5]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原载于《流行色》 2020年第6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