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跋)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远藏本并文徵明、翁方纲、伊秉绶跋)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贡献,所以在他身后,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




《十七帖》全部法书目录:
01 郗司马帖 02 逸民帖 03 龙保帖 04 丝布帖 05 积雪凝寒帖 06 服食帖 07 知足下帖 08 瞻近帖 09 天鼠帖 10 朱处仁帖 11 七十帖 12 邛竹杖帖 13 游目帖 14 盐井帖 15 远宦帖 16 旦夕帖 17 严君平帖 18 胡母帖 19 儿女帖 20 谯周帖 21 汉时帖 22 诸从帖 23 成都帖 24 药草帖 25 来禽帖 26 胡桃帖 27 清晏帖 28 虞安吉帖
《十七帖》释文: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 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 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 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 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译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 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 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译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 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 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


译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 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 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 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 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 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


译文: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译文: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译文: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译文: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


译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


译文: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安思远简介


安思远(R0bert Hatfield Ellworth),纽约知名古董商兼收藏家,1929年7月13日出身于美国。从小就对收集物品感兴趣,从收集中国邮票开始,逐渐进展到收藏鼻烟壶。高中时,在二手商店寻宝并转手古董商赚取利润。高中毕业,进入纽约富兰克林艺术专业学校学习建筑。常缺课研习绘画,画作颇受好评,此后以买画为生,延续他的古董收藏。1948年安思远为一家经营陶瓷的古董店工作,在此得到经营亚洲艺术品的古董商贝尼的赏识,从中学习了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以及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艺术。经贝尼介绍,认识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艺术部研究院普瑞斯特,他是安思远一位慷慨而学问渊博的老师;西方研究亚洲艺术的先驱。1948年安思远进入耶鲁大学学习中国语言,结识了他的另一位良师王方宇,王方宇指导他中国晚清书画的研究,发现他在课堂上总是一副思绪跑得很远的样子;于是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安思远。此后二人经常参与中国艺术的展览和拍卖。安思远1950年入伍,在夏威夷檀香山服役,接触了更多中、日、韩各国艺术。退伍后,再次执起画笔,以卖画所得购卖古董并旅行全美各地参观参加各类古董展览。


1960年和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伙在纽约开了—— 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英国家具、工艺品以及亚洲艺术。1981年安思远大胆购藏了1500件印度艺术品,其中半数很快出售,他也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为筹集资金,将数件藏品卖给了克里夫兰美术馆以及大都会博物馆。1982年香港佳士得为其324件泛亚收藏举办专拍,1990年美国苏富比拍卖了其另一半泛亚收藏。


1985年安思远赠予弗利尔美术馆一件13至14世纪印度铜牛像,为印度湿婆神的坐骑。安思远因其颇具建树的明式家具收藏被称为:“明朝之王”。1977年捐赠两件硬木箱厨及4张椅子给大都会博物馆的明式房厅。1982年捐赠部分珍藏给耶鲁大学博物馆,以答谢恩师爱丽丝贝尼。1971年出版一本关于明清硬木家具的著述,1982年夏威夷檀香山艺术学院举办中国家具特展并出版特展图录。1996年安思远替香港藏家咪咪和黄亚芒的中国家具收藏出版中英对照图录。1996年守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展出其15件珍品,其中有《淳化阁贴》第六、七、八卷。

声明:本站文章、图片、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