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 像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頫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临颜真卿书

一、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 意韵。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临苏东坡书

二、秀润闲雅潇洒流畅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书张旭郎官壁石记卷》和《节临怀素自叙帖卷》墨色丰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现出董其昌书法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三、疏朗空旷意境深邃

董其昌非常重视章法的构成,他曾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董其昌书法作品的章法疏阔空旷、气度闲雅,如《楷书神仙起居法扇面》、《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中的字距和行距十分宽阔,黑白对比反差较大,作品萧散沉静,恬淡闲雅。

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

四、悠远空灵、神秘玄妙的禅境

董其昌把禅宗思想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以“平淡自然”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把握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所谓“平淡”是在稀少、简淡、朴素中包蕴无穷的意趣,有味外味、韵外韵,让人咀嚼不尽。平淡的实质是自然天真,是真性灵的自然流淌。为此,董其昌极力推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书作及美学思想。他说:“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皆是草稿,书家本无心创作,却使书作得自然之妙和生动之趣。

董其昌《晁文公语轴》纸本楷书 93.5×29.9cm 苏州博物馆藏

点击阅读:「连载」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2)

董其昌《五绝诗轴》纸本,行书,纵77.5cm,横31.1cm。 南京博物院藏

五、主张书法作品 的“书卷气”

在《画禅室随笔》中记载,董其昌书法有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董其昌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的技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极其特色的创新。从他所追求的淡秀意韵的审美取向,书法中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看出他用笔强调虚灵和变化,结字强调似欹反正,章法强调疏空简远,用墨强调浓淡相间,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用墨清淡而神韵反出,这便是董其昌书法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表现了禅意,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之趣和所谓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也就是董其昌书法的书卷气。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 行书 纸本。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64岁的董其昌书此卷时名为临写,实际上属背临,故而没有完全按照对临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自首迄尾无一懈笔,点画的肥瘦和牵丝的联系也极为合度和自然,充分体现了背临的特点。

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

延伸阅读:

上海博物馆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之所以称其为超级大展,原因有二:

美国、中国台北和日本都曾展示过董其昌的作品,但上博的这次展览,最为系统。除了本馆馆藏,上博还向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15 家重要机构租借了藏品,共展出董其昌及相关作品 154 件,此为一;二是,此次展览将影响过董其昌的晋唐宋元大家名迹,和受其影响的同代及清代画家之作进行集中展示,脉络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时期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也将在这次超级大展中展出,没来得及去辽博的同学,可以在上博一睹真迹。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关于董其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7 岁那年,董其昌参加松江府学试,因为文采出众,本应第一,但最终却排在了堂弟之后,位列第二。原因是知府觉得董其昌的文章虽然好,字却写得太丑…

自此以后,他开始发愤临贴,先是临颜真卿的《多宝塔》,再改学虞世南,学着学着,董其昌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改学王羲之的《黄庭经》、钟繇的《宣示表》等魏晋名帖。

3 年后,他自以为已经学成,十分自负,甚至不把前辈祝允明和文徵明的书法放在眼里,直到后来到了大收藏家项元汴家里,见到历代名家真迹和王羲之的《官奴帖》,此时他才醒悟,认识到自己以前实在是狂妄得可笑,惭愧不已。

“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何况学道乎?”这是董其昌在 27 年后记下的一句话,我们不禁感慨,古人为学,少有卖弄才学的行径,都是在用心体会、求真实悟。

山水诗册 董其昌

晚明时期,受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的影响,国力衰退,社会动荡,作为明代后期画坛的中心人物,董其昌在出仕与致仕之间几度来回。

仕宦与通儒禅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书画艺术。董其昌认为,古人处处皆淡。“淡”的精神和气质,如繁华落尽后的率真,也为他及其时代文人所追求和向往。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中。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

董其昌的意思是,宇宙之大,皆可出自手中那小小的画笔。画画的人,应充满生命力,若是为了画的事情苦恼不已,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庸人自扰,无关真正的风雅之道。

《燕吴八景图册》部分 董其昌 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何许人也?

《明史》这样评价他:“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这段评语比较贴切。从史料看,董其昌通晓儒佛,他在为后人留下无数经典书画作品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论述书画的重要文字。

在《画禅室随笔》中,他根据禅家南北二宗的说法,将山水画进行了南北分宗。在这里,“南北”并非是地域,而是一种绘画风格—— 北宗始于唐代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南宗则将王维尊为鼻祖。

山水画上南北二宗的提出,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清代的“四王”等都是其理论的积极实践者。而将南宗定为文人画,并提倡“平淡天真”的说法,更是影响至近代。

不过,董其昌“崇南贬北”的论述一直存在争议,史学家高居翰在《中国绘画史》中曾说:

虽然“南北宗”论并非有意划分疆界,它却歌颂了文人画传统,贬低了院画派和职业画家,特别是浙派。简单地说,他想要把整个历史和绘画史带入一种使他自己感到满意,并且也能说服他同时代人的秩序世界。

从这一点看来,董其昌做得非常成功,自他以后,在近代中国写成的有关绘画的文字都强烈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疏林远岫图 董其昌 天津博物馆藏

存在争议的,还有董其昌的“劣迹”。

野史《民抄董宦事实》曾记载董其昌做过许多不堪之事,如强抢民女、好房中术、淫人妻女…

但细细推敲,这部野史的可信度似乎不高。首先在《明史》中,并未提及董其昌的恶事,理论上,由清代纂修的前代史书,实在没必要袒护董其昌。在同代人中,他与莫是龙、汤显祖、陈继儒、王时敏等交好,如其品格卑劣为实,恐怕不会有这一众文人的交往。

另外,董其昌与袁可立是莫逆之交,后者为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被世人称为“袁青天”,甚至曾因忤逆魏忠贤遭到罢官。如果董其昌劣事为真,相信他早已被袁可立拿下…

1633 年 10 月,袁可立病重,78 岁的董其昌为其作《疏林远岫图》,遗憾的是,画到之前 4 天,袁可立就去世了,没有见到这幅佳作。

关山雪霁图卷 董其昌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董其昌自成一格,又不离大道。无论品字、论画、记事、评诗、话禅,都于古意盎然中见个人主张,处处彰显董氏自成一家的艺术思想与人格。

如他 81 岁高龄时所作的《关山雪霁图卷》,虽为五代画家关仝所绘《关山雪霁图》的临古之作,但却融宋元各家笔墨而成自家面貌。画中山峦林壑,绵延无际——右方重峦叠嶂,气势沉雄;中间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丛林错落有致,杂而不乱;左方云烟弥漫,深远莫测,意味不尽。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他虽然处处讲摹古,却并不是泥古不化。他的书法,同样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