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

作为仅次于王羲之的书法天才,献之在43岁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张怀瓘《书断》说他:”人有求书,罕能得者,虽权贵所逼,了不介怀”。
在书法上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不畏权贵所逼,却在婚姻上逃不了身不由己的命运,始于美满,终于悲剧。
本文试通过王献之的几封书帖串连其爱情始末。
《地黄汤帖》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图片[1]-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这里的”新妇”是指王献之的第一任妻子郗道茂(”新妇”在古代指新娘、儿媳的意思)。
王献之十五六岁时娶表姐郗道茂为妻,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才子佳人,恩爱无比。大约是小时候叫惯了,王献之婚后仍呼其为”姊”。
郗道茂是王献之舅舅郗昙的女儿,郗家也是官宦和书法世家,教养极好。王羲之评价她”淑质直亮,确懿纯美”。
图片[2]-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郗道茂体弱多病。《地黄汤帖》就是说她服了地黄汤这位药,病情貌似减轻了,但眠食尚未佳,献之非常忧虑。可见二人感情甚笃。
地黄汤主治妇人血分有热,月经不断。郗氏身体虚弱,缠绵病榻,加之多愁善感,遇事放心不下,日夜忧虑。从医学角度讲,思虑过度则伤脾,脾虚则会造成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症,郗道茂当属此类症状。
对于妻子多病的忧虑,在王献之的帖子中频繁见到。
《外甥帖》
“令外甥知问,郗新妇(疾)更笃,忧虑深!”
图片[3]-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意思就是郗氏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担忧不已。
无奈的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病痛。
简文帝之女新安公主的丈夫恒济欲篡兵权,被废。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便与之离婚,然而她却相中了”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的王献之。
不管是政治利益,家族矛盾(郗家日渐式微)还是别的我们不知道的原因,王献之最终妥协,大约 30 岁时与郗氏离婚(一说20岁,非是),娶了新安公主。
他不是没反抗过。
据江斅《辞婚表》云:”子敬炙足以违诏。”为表拒婚之决绝,他用艾草烧伤自己的脚,自残以明志,却终究无济于事。
王献之也从此落下了脚痛的病根,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反复提及。
“脚中更急痛”、”脚及可痛气”、”尝惨痛悲灼”等等。
《鄱阳归乡帖》
“鄱阳归乡,承修东转有理,吾贤毕欲事,必俟胜欢,慰于怀耶?吾终权宜。至承今年饥馑,仰惟年支都乏绝,不谓乖又至於此耶?吾脚尚未差,极忧也。”
图片[4]-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从”吾终权宜”、”脚尚未差”看,应当是指离婚的事。
差,音chài,通”瘥”,病愈的意思。
“吾终权宜”,无限唏嘘在其中。
脚病难愈(至死都未愈),安得不”极忧也”!
他与新安公主之间,没有留下多少记载。只知道在他41岁时,才与公主生下女儿王神爱,两年后,便去世了。
《姊性缠绵帖》
“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献之方当长愁耳。”
图片[5]-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离婚以后,王献之一直为郗氏担心。
郗道茂性情缠绵多感,遇事容易想不开,献之为她”长愁”。
《思恋帖》
“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唯愿尽珍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图片[6]-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此帖语言感人至深,”思恋无往不至”,不知何日再得相见,只能通过书信知对方”动静”。书迹前两行还能保持镇静,最后两行完全放开,悲情难抑,喷薄而出。
郗氏本来身体不好,受此打击,恐病情加重了。
《相迎帖》
“相迎终无复日,悽切在心,未尝暂拨。一日临坐,目想胜风,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尽此感深,殆无寘(同置,安排、放置)处,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觉浐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献之。”
图片[7]-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大略是他们当初分开时,约定找机会把郗氏迎回来,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了,”但有感恸”,无可奈何。只得自我安慰,曾经相守,便无遗憾。”既已往矣,亦复何言。”
流泪而已。
《奉对积年帖》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无已,唯当绝气耳。”
图片[8]-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郗道茂与王献之离婚后,寄住在伯父郗愔家,不久郁郁而终。
此帖是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是一篇肝肠寸断、和泪写就的祭文。乖别至此,悲咽已极,唯当绝气。
观之令人痛心。
十余年后,王献之病重将死,家人请道士作法,问其有何过错。
献之答曰:”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生平错事,仅此一件。
《洛神赋十三行》
柳公权跋曰:”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其一焉。”
子敬好写《洛神赋》,一写再写,竟至数十本之多,《宣和书谱》记载,其中不只有楷书,还有草书。可见写《洛神赋》是王献之毕生以之的事情。
《洛神赋》写的是曹植在假想中和洛神邂逅、倾慕,却因人神殊途不得不分离的故事。”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图片[9]-情深不寿——从王献之诸帖读其爱恨情愁-好字无忧



曹植的妻子崔氏,为崔琰妹,被曹操赐死。曹操在消灭政治异己崔琰的同时借故杀了崔琰的妹妹,以除后患。论者以为,曹植由于对妻子思念太深,作文而成《洛神赋》,化崔氏为洛神。
这与王献之的经历何等相似,想必他好写此赋的原因正在于此。
《洛神赋十三行》是小楷中的极品,空灵娟秀,一洗前人古意。为小楷学习的必临之作。
了解了王献之的爱情悲剧再去临写,应该会另有一番感触吧。
哀哉子敬,神赋传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