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墨迹和刻帖,从中体会为什么王献之与其父齐名

一、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贴为冠。


二、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唐代摹本,共有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 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三、 《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四、 《授衣帖》 拓本。12行,100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此贴的字法,有些接近大王,但无大王的紧敛收束之态,是一副“风行雨散”的模样。




五、 原为宋米芾所藏,亦见於宋曹之格所刻《宝晋斋法帖》第一卷中。据明董其昌考,《十二月帖》与《淳化阁法帖》中的王献之《庆至法》原为一帖,后被割裂,因此文意不通。 此帖书法,第一行由行楷书起,渐为行草,第二行以下则字多联属,唐张怀灌称王献之能一笔书,即“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应当说,此贴已肇其端,但还不甚明显,至唐张旭、怀素才真正写出一笔的草书。而张怀灌评王献之书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开张於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於简易。”因而创造出一种优游骏神的新体,改变了古质的萑体貌,取得了与王羲之书法并驾齐躯的地位,这一看法是能够从《十二月帖》中体现出来的,无疑也是正确的。 传为王献之所书的《中秋帖》,即上米芾从《十二月贴》上节临的数语,已为世上基本公认。




六、 《诸舍帖》,拓本。又称《集会帖》、《深哽帖》。4行,26字。入刻《淳化阁帖》。


七、 《先夜帖》,拓本。43字,5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八、 《思恋帖》,拓本,5行,3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九、 《鄱阳帖》(又称《鄱阳归乡帖》)拓本。8行,5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


十、 《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


十一、 《餘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十二、 《东山松帖》,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十三、 王献之《送梨帖》,2行,11字。草书。尺牍大意是:王献之将三百只梨送与收信友人,并谈及冬天雪来得迟,天气状况却很不佳。《送梨帖》书写风格开合有度、闲雅淡逸。 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附柳公权跋。 米芾《书史》记载,认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璽印。




十四、 《鹅群帖》是一幅行草书法作品,为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宋代《淳化阁帖》收刻。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山等。




十五、 《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地黄汤帖》、《新妇帖》,东晋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现存墨迹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期流入日本。 此帖在《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馆法帖》等历代著名丛帖中多有摹刻,受到广大学书者的重视。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


​关于作者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幼随父练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