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猜想:《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书,而是其子王献之

震惊中外书法界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晋朝著名文人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王羲之在书法领域的贡献超越了古今所有的书法工作者,无人可以匹敌。但是,还真有这么一个人的书法水平不在其下,他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任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王献之自幼随父王羲之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注意这里的行书闻名),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自东汉张芝以下,草书能入神品者,为子敬一人而已,也就是说,王献之的草书水准是高于王羲之的。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好,我们看完了关于王献之的介绍,在来说一说为何我个人怀疑《兰亭序》是王献之所书呢?以下列出属于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阴山兰亭修契的一些疑点

关于兰亭修契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了,由当时的晋朝名流们汇聚在山阴兰亭,煮酒赋诗词,以文记之是多么平常的事情了。王羲之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去参与了这件事情,而王羲之与一众名流皆为朝廷重臣,且辈分地位都高于王羲之的其他儿子们,所以,王羲之作为家长,与大家把酒作诗,以文记述的任务自然会交给儿子们去做,王献之于众兄弟中书法最为出众,自然而然的会被推举为记述者。

关于《兰亭序》技法的疑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魏晋笔法中的内擫与外拓之含义。

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内擫的技法可以让书法字体多骨气,血肉充盈。

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外拓的技法可以让书法字体多力多筋,潇洒自如,气韵有加。

”唐虞世南《笔髓论》云;“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内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搅吐纳,内转藏锋也。”

按照虞世南的说法,只有内转藏锋才可包气,收笔之时即是这个字最有神采的外露。也就是说只有这个技法最符合魏晋书风的概念,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王献之为最主要的魏晋书风代表人物。

以现存的兰亭序作品可以看出,是明显的外拓技法所书。虽然有说法说是王羲之酒后状态书写了兰亭序,因为是自然书写状态,所以没在意那么多。但是很明显我觉得站不住脚。凭借王羲之老辣的笔法功底,即使是喝酒了,醉了,也不至于放任笔法而书。因为在革新这个概念层次上,王羲之相对比较保守,而王献之却是敢于尝试的。

而内擫与外拓代表的也是二种心态的文化观。内擫代表了规矩与束缚,这个束缚不是禁锢,而是尊师重道。而外拓则代表了反束缚的革新观。王献之的观点很简单,我就是要做自己,不做王羲之。如果完全继承王羲之的风格,就是一直在画王羲之的字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个高级临摹者。显然,王献之的梦想更大。自古天妒英才也是铁一般的事实。献之早亡,留下了太多的疑团和遗憾。只能让后人不断地浮想联翩了。

从艺术创新角度与王献之留存作品来看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思维明显高于其父王羲之,这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我们看一看王献之留下的墨迹字帖。《新妇地黄汤帖》。它的用笔技法我不说大家也可以看出它们与《兰亭序》技法的相似度有多少。

太宗皇帝为何推崇王羲之而不是王献之?

唐朝推崇王羲之也许是出于父子地位关系及政治方面的考量,而非书技的创新,宗祖思维在古代还是比较稳固的,且内擫技法的观念更加适合统治者思维,即为:规矩与法度的恪守。而且大家都会自然的认为,无其父哪有其子?而外拓技法是变化多端的,无固定规则,属于自由心智的开放。

在这里多插一句话供大家参考,外拓技法才是最接近自然书写的技法,魏晋笔法的代表人物虽然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却以王献之最为精到,如果不是王献之因病早亡,其书学成就应该会超过王羲之而影响后世更多的书法家。

关于王献之与五哥王徽之

从不多的记述中可以看到,王献之与王徽之的关系匪浅,王献之与王徽之都爱弹琴,王献之病重去世后,王徽之坐在灵座上弹王献之留下的琴,悲痛欲绝,一个月后也背疾复发而亡。可见兄弟二人关系至深。如兰亭序为王献之所书的话,王献之在去世后将其留给五哥王徽之也并不奇怪。因为二人为兄弟,也是知音。王徽之死后将兰亭序继续传给后人保留,直到王法极,也就是智永和尚这里(智永为王徽之后代),兰亭序才终结了由王氏珍藏的状态,由唐太宗李世民召见智永后,兰亭序终归皇家收藏,并推广开来。

综上所述:我个人列出的这些不是最有力的证据,纯属个人猜想。我觉得作为魏晋书学的提倡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在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不要缺少了文化艺术的理性批判,因为只有不断的质疑,才有不断的改进。有了改进,这些文化才会慢慢的向文明过渡。一个民族辉煌的文化文明不是最初就有,而是无数先祖和后辈们的累积才出现的。希望我们所有致力于文化艺术传播的人们都能理解这一点。话尽于此。

,有对观点持怀疑者。欢迎拿出理论证据一起讨论。作者写文章码字不易,多多海涵。请不要谩骂指责,有怀疑是好事,只有讨论交流才能提升,谩骂只能自贬身价。,你想做网红?干脆说是你自己写的!穿越过去的!无聊!,等着我去找证据兰亭序作者是王献之可见你们是多么的愚昧[灵光一闪],小编不搞点观点创意真没人看,一直不觉得兰亭有多好。,荒唐。这还需要已经经历了上百年争论才形成的“定论”在重新“炒旧饭”吗?,永和九年王羲之50岁,王献之才9岁怎么能写?,兰亭序字写的真不怎么好看,字与字之间没有半点行书连带的味道,决非二王所写,而是后人刻意模仿,精心编排的,兰亭序好看就在整个精密布局,当时几十个人在现场 是谁写的还不清楚吗? 又不是所以人都喝得烂醉[抠鼻],扯大!,前辈分析的很有道理,我会一直关注您。,这么说我还真得想想,外拓和内擫弄清楚再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