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书之祖——蔡邕

一部浩瀚的中国书法史,是历代书坛巨匠的不朽业绩所写成,而在那许许多多璀璨夺目的书坛群星中,一个闪光的名子响彻近两千年。他,就是出生在杞县圉镇,史称授书之祖的一代书法宗师——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即杞县圉镇人,生于公元132元,卒于192年,在世60岁,东汉大文豪,工散文,善辞赋,通经史,精音律,晓天文,一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之职,故后人亦称他蔡中郎。

蔡邕工篆、隶,犹以隶书造诣最高,名望最重,因此后人常把一些东汉名碑如《华山》《郭泰》《夏承》《鲁峻》等附会为是他所写,甚至有人把魏时的《三体石经》也说成是他的手笔(其实是邯郸淳所书)可见他在隶书方面的影响之大。

熹平四年,他上书请求正定六经,因当时流传在社会上的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大有杂讹和不规范之现象。重新正定,很有必要,汉灵帝因此批准了他的建议。正定告竣后,他亲自用八分(汉隶)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门外。碑始立,观视和摹写者的车乘日有千辆,填塞街陌。这个石碑叫《鸿都石经》,因刻于熹平年间故又称《熹平石经》,洋洋3万余言,笔笔精道,它字体方正,有古朴之致,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结合,致多变化,历来被公认是汉隶的最高成就,为古今隶书之典范。

隶书,是今天通用楷书的直母体,由于它的点画波磔接近于楷书的点画撇捺,于是便发展演变为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各种方圆笔的楷书。故,隶书是我国文字形体演变的重要标志,蔡邕就是这个时期的书坛中坚,以至使东汉隶书成为历代学子,学习隶书之楷模。

蔡邕不仅取得隶书方面的最高成就,而他更富有创造性。据历史记载“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于是,鸿都门便成为当时书法家们云集荟萃之地,汉灵帝旨令中郎写《圣皇篇》,写好交稿时来鸿都门,见工役用扫帚涂刷墙壁之痕,很受启发。他回家后,反复试笔,便创造了独步书坛的《飞白书》。

蔡邕工篆,所作《篆书势》便可窥一斑。他在此论文中云“或龟文针裂,或节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龙蛇之棼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径胁翼,势欲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雾缘丝,凝垂下端,纵者如悬,衡者如编,香秒斜趋,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追而视之,端际而不可得见……这些精妙绝伦的论书之势,来之于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作书实践。


《熹平石经》残片

蔡邕不仅在隶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在书法理论上亦标新立异、独有建树。最著名的理论著作便是《笔论》和《九势》。他在《笔论》中提出书时应具备的精神状态,即“先散怀抱,任情恣性”,又提出书法的造型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这些论断在书法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特别是他的书学名著《九势》,提出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笔势。书肇于自然,自然出于形势,而形势有赖于用笔,形势要相互映带,用笔亦藏头护尾。

蔡邕所以能在书法及其书法理论方面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一是当时社会环境时势所造就,国家对书法的高度重视;二是他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相传他曾进蒿山学习书法,闲暇游山之时,在一石洞中,发现一本写在素绢上的墨迹。此字用笔犀利,八面得势,酷似大篆古籀,内容是写李斯、史籀等人的用笔之法。蔡邕得之以后,兴奋得捧卷恭读三天而不思进食,宛若亲受古人教诲。他整整用了三年功夫对这本书进行熟读、深钻,深得其用笔奥妙,故蔡邕作书用笔奇特如有神助。

说中郎是“授书之祖”并非信口夸大而是史有所称,因为被称为中国书圣的王羲之的师祖是钟繇,钟繇的师祖便是蔡邕。

今年是中国书坛巨壁蔡邕诞辰1866年纪念年。历史文化长廊延伸到今天。我们这个素有文化古城之称的杞县,在蔡邕故里举办这个盛况空前的故乡情书画大展,值得杞人骄傲的蔡中郎若在天有灵,也会为之欣慰,为之愉悦。

作者简介:李庆贺,政协七、八届委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