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师钟繇的政治才干

汉末魏初,书法艺术开始兴起,这个时期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钟繇,而钟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颇有才能。

钟繇在东汉末年被举为孝廉,担任过一些官职。当时李傕、郭氾在长安发动叛乱,曹操派人向汉献帝上书,有人认为曹操不是真心臣服天子,想扣留曹操的使者。钟繇却认为曹操是真心效忠皇帝的,如果拒绝了他,恐怕会让那些效忠皇帝的人寒心,由此朝廷才恢复了和曹操的联系。曹操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从这件事上看出了钟繇的见识,很赏识他。

当时割据关中的马腾和韩遂等人拥兵自重,互相攻杀,不听朝廷的号令。曹操因为在关东作战,不得分身,就派钟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隶校尉一职,让他统领关中军队,把关中地区的政事也托付给他。钟繇到了长安后,写信给马腾和韩遂,跟他们说清楚了利害关系。于是马腾和韩遂都愿意归附朝廷,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交朝廷。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决战,钟繇送去2000多匹战马,解了曹操的燃眉之急。后来匈奴人在平阳作乱,钟繇带兵包围了平阳,但没有能够攻下来。这时候袁尚派的河东太守郭援来到河东,他的兵力比较强,钟繇手下的将领们都想撤退。钟繇说:“袁尚的势力比较强大,郭援又来到了河东,关中的割据势力和他有联系,他们还没有公开背叛朝廷,是因为我在这里威慑他们,现在如果放弃而逃走,那么他们就知道了我们的软弱,岂不全面树敌?再说郭援这个人一向刚愎自用,他肯定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可以等待他渡汾水的时候发起攻击,一定能获胜。”这个时候马腾被人说服前来帮助钟繇,他儿子马超率领精兵迎战郭援,郭援到了汾水边上,果然下令渡河。结果渡到一半的时候,钟繇发动攻击,把他杀得大败。后来钟繇又平定了卫固的叛乱,他把关中的人民迁到洛阳,四处召集流民和败兵充实洛阳人口,几年后,洛阳的人口才稍稍恢复了些。后来曹操征讨关中的时候,洛阳才能够提供人力和物力。

⊙贺捷表 三国·魏 钟繇

钟繇是汉末魏初的书法大家,其字从容自如,笔法坚厚有气势。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升任相国。几年后,魏讽谋反,钟繇受到牵连,被罢官。曹丕建魏后,重新起用钟繇,任命他为廷尉。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当时的名臣,曹丕对身边人说“:华歆、王朗和钟繇他们3个都是一代伟人,很难再找到继承者了。”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还是说明了钟繇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魏明帝继位后,封钟繇为定陵侯,加封食邑500户,又升任他为太傅。本来大臣上朝是必须脱鞋步行的,但由于钟繇患有关节病,跪拜不方便,华歆也一身是病,所以皇帝特别允许他们坐小车上朝,然后让人把他们抬到殿上就坐。从此这也成了一个惯例,就是三公如果有病的话,上朝的时候允许坐车。

曹操有一次让钟繇等人审查那些将死刑改成宫刑的罪犯。钟繇认为,肉刑在古代就有,即使是古代的圣人,他们也都使用这种统治方法,所以请求恢复肉刑。因为肉刑是一种很不人道的刑罚,它是以残害人的身体作为惩罚手段,从汉文帝开始就逐渐被废除了。这次钟繇提出恢复肉刑,引起了群臣的反对,最后不了了之。后来魏文帝在一次宴会上又提出恢复肉刑,但由于赶上战争,暂时搁置了下来。魏明帝统治时期,钟繇再次把这个议题提了出来,他认为罪有轻有重,如果是因为犯了应该砍脚的罪而被处死,那是不对的,从法律角度来说是轻罪重判。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家经过连年战乱,人口大大减少,那些犯罪的人年龄大多在20岁到50岁之间,即使处以砍脚等肉刑,也不会剥夺他们的生育能力。如果恢复肉刑的话,那么全国每年能有3000人不会被处死,他们就可以为恢复人口出力。所以恢复肉刑不但不是暴政,还可以算得上仁政了。钟繇的这种意见在现在看来很没道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魏明帝下令让大臣们讨论,王朗认为钟繇的意见不能说是不对,但是毕竟肉刑名声太臭,一般人很难理解恢复肉刑实际上是为了减轻刑罚,容易造成误会。如果传到蜀国和吴国那里,当地的老百姓就不敢来归附了。王朗的意见是把一些罪改成延长服苦役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减少死刑犯的人数,又不至于让人误会刑罚加重。当时参加讨论的人大多数都赞成王朗的意见,再加上蜀国和吴国还没平定,所以这事就搁置了下来。

钟繇去世后,皇帝穿着素衣服亲自为他吊丧,他的儿子钟毓和钟会后来都很有名望,尤其钟会,参与了灭亡蜀国的战争,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