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与时风对抗的“丑书”

时下

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谈

“丑书”

到底何为“丑书”

如何界定

审美的标准是什么

这些都是有争议的问题

先看看金农的作品与经历

再作感想

也不能断言丑书

金农画像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隶书

纸本 纵149厘米 横146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金农的书法造诣在“扬州八怪”中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

他的隶书早年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

金农楷书

纸本 纵117厘米 横52.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金农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韵。

金农行书《砚铭册》

册页 纸本 1730年作 纵24.5厘米 横13.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用笔率真,随心所欲,令人叹服。

但是!!!

当金农到了五十多岁(1740年)极负盛名之后,他独创了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

《漆书扇面》

这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其书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

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犷简单无章法,其实是大处着眼,更有着磅礴的气韵。是金农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

金农《漆书相鹤经轴》

纸本 1752年作 纵156厘米 横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究其原因,既有艺术家个人性情、经历等主观因素,更有时代因素。纵观历代书法,凡是形成靡靡时风之时,便有“不守规矩”的艺术家横空出世、别开生面、力挽狂澜。

那是一种对时代书风的反叛,书法艺术柳暗花明、走向勃发的契机。

五代的杨凝式是这样。

元代中后期的杨维桢是这样。

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也是这样。

而今天的沃兴华等很可能也是这样。

傅山说:“宁丑勿媚。”

显而易见得一点是,傅山认为宁可“丑”,也不能媚俗。

他那个没有把丑与美放在一起去比较,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的。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媚”可以说得清,但“美”是说不清的。什么样的字叫“美”?很难回答上来,但媚俗之书就容易分辨了。

今天我们看他的行书,走的显然不是帖学一路,跟同时代一些书家的“媚俗”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上。

金农曾作诗表达他的书法审美观:

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坛荒疏笑骋驰。

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这首诗意思很明显。

第一句否定了王羲之,说他字俗不可耐;

第二句认为帖学过时了,看我笑着来驰骋书坛吧;

第三句更进一步,认为凡学习书法大家的,最终都沦为“书奴”;

第四句亮出结论,华山片石才是我要师法的,就是只学碑了。

八分书(隶书)作品主要集中在35岁至50岁前后。

金农三十六七岁开始临摹《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夏承碑》等汉碑,特别是对《西岳华山庙碑》的浸淫,从30岁到晚年留下了很多临本,现故宫博物院藏的《临西岳华山庙碑册》写于雍正十二年(1734),48岁时。

他还在一首论书诗中描绘过学此碑的感受:

“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驰骋。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金农隶书《王融传》局部

金农隶书《王融传》(现南京博物院藏)就是学《华山庙碑》很好的证明。

清末民初书法家王瓘题跋曰:

“汉人分法,自赵宋以后,遂失自传。赵松雪、文徵明偶一为之,但取方整而已。至邓谷口,力求复古,用笔纯师《夏承碑》,深得汉代技法。沿及雍乾之际,善隶者人人宗之矣。能出其范者,冬心先生始。亦从此入步,后见《西岳华山碑》,笔法为一变。此册运笔结字纯师《华山碑》,间亦有芝英笔体流露毫端,盖习气既久,未能遽然欲尽也。至匠心独运,精妙入神处,实不愧为中郎入室弟子。安吴书评仅列能品,犹未许为知音也。”

– end –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法屋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Anna

责编丨Anna

,金农的书法作品,是有很高功力的,每个字每一笔都写的很到位,与现实社会上所说的大师丑书,风流马不相及!,艹[打脸][打脸][打脸],别侮辱大师,往小丑脸上贴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