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百年书法风云 ——《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读后

回望三百年书法风云

——《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读后

周 博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书法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很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能够近距离接触历代传统书法资源,正是得益于碑帖影印本的大量出版。那些以前难得一见的书法经典作品,终于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碑帖资料的普及,为当代书法繁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波助澜作用。

但是,我们的书法资源出版工作基础太过薄弱。大多数工作,都是补课式的,缺少规划,更缺乏学术引领。大家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魏晋、两汉、宋元、明清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上,就连商周金文这样的重要艺术史成果的挖掘、整理、出版,也是在近些年才逐渐兴盛起来。而对晚明以降,特别是清代至民国这三百年书法成果的梳理,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盲区。

我们讲传承流变,当然不能不深入研究二王,唐宋名家这些伟大的传统,但同时,也绝不能忽略近现代以来书法史的丰硕成果,这正是这套《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出版的意义所在。我认真读过这套书,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书家的选择上,既有邓石如、吴昌硕、吴让之、康南海、赵之谦、弘一等有着众多作品和出版资料行世的书法大家,也有像包世臣、俞曲园、李瑞清、沈曾植这样享有大名,但作品流传并不是很多的学者型书法家。

二是在作品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过往极少出版的大家精品。如邓石如《篆书阴符经》,包世臣《女子白真真诗册》,杨沂孙《篆书诗经》,俞曲园《篆书五种》,沈曾植《海日楼遗墨》,康南海《开岁忽六十诗稿》,清道人《临毛公鼎》《临散氏盘》,齐白石《借山吟馆诗草》等等。这些书家,大家都很熟悉,而这些作品,少有出版,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

三是在版本选择上更多地注重学术需要。很多作品,在民国时期出版过,今天再次出版,真迹已然难觅,只有退而求其次,翻印珂罗版。从印刷效果上,可能未必是第一流的,但他的资料性、研究价值、参考意义都是第一流的。这也看出编者的视角,主要是为了汇集成果,推进学术传承,而不是以卖相和受众多寡为选录标准。

四是对卷首题签、正文、跋文,均做了释文,并分别予以标明,更加便于阅读、整理、考订。做过类似工作的朋友,更能体会他们的用心和付出。

近三百年来,碑派书法的勃兴、碑帖融合的过程、书法审美的演变和转型,都值得书法人回望、审视、总结。书法界对于近三百年书法理论与创作情况的勾沉梳理,只是刚刚起步,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萃》的出版,无疑是开启和助推了这一进程,从这一层面来说,这套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我们临摹与创作提供了更多资鉴。我们的出版人、书法理论研究工作者、书法创作的参与者,都能够在这个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做更多条分缕析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书法传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为这套丛书的出版鼓呼,给予他们更多支持,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对近三百年的书法实践成果进行一次次的深入挖掘,涌现出更多优秀成果。

(周博,别署坦斋,河北山海关人。自幼学书,兼及文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承数千年文脉余韵,览三百年书道风云;独家珍本, 绝版再现;选目谨严, 考释精当;风格多样 ,气象万千;诚意之作,希君鉴藏。

《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1-3辑全34册)

总策划:深圳市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主编:仲 威 谭文选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总定价:1535元

盛世艺拍尊享优惠价:998元(包邮)联系电话:15899791715(加微信)或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商城下单

总 目

第一辑 (10册)

1 、白雪道人自书诗卷 / 王 铎 45

2 、王良常篆书诗经 / 王 澍 60

3 、邓石如篆书阴符经 / 邓石如 65

4 、伊墨卿壬申初草册 / 伊秉绶 40

5 、包世臣书女子白真真诗册 / 包世臣 40

6 、陈曼生书许大夫志 / 陈鸿寿 40

7 、吴让之篆书二种 / 吴熙载 35

8 、吴让之篆书圣教序选句 / 吴熙载 35

9 、何绍基书邓完白墓志 / 何绍基 35

10 、杨沂孙篆书诗经 / 杨沂孙 55

第二辑 (13册)

11、 俞曲园篆书五种 俞 樾 65

12、 赵之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 赵之谦 45

13、 赵之谦二金蝶堂选墨(上下) 赵之谦 70

14、 翁松禅写书谱墨迹 翁同龢 55

15、 吴大澂摹彝器款识真迹 吴大澂 35

16、 吴大澂论金石手札选 吴大澂 55

17、 吴大澂篆书白鹤泉铭 吴大澂 35

18、 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上下) 吴昌硕 75

19、 沈曾植海日楼遗墨 沈曾植 60

20、 康南海开岁忽六十诗稿(上下) 康有为 60

第三辑(11册)

21、 曾熙翰墨 曾 熙 55

22、 齐白石借山吟馆诗草 齐白石 65

23、 罗振玉临篆隶二种 罗振玉 40

24、 清道人临毛公鼎 李瑞清 50

25、 清道人临散氏盘 李瑞清 50

26、 于右任行楷翰墨选 于右任 40

27、 谭延闿庐山纪游墨迹 谭延闿 40

28、 王福庵篆书咏怀诗 王福庵 55

29、 弘一小楷二种(上下) 李叔同 90

30、 张謇行楷二种 张 謇 45

出版说明

一:《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历经数年钩沉整理,萃取近三百余年有代表性的书家之绝版稀见法书结集而成,先期出版第一至第三辑,共计三十种,若蒙读者喜爱,我们将继续努力,后期推出更多的名家佳作,以飨读者。

二:本丛书所选用之底本,均经过项目专家组之审定。

三:本丛书采用影印的方式制作出版,以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稿为原则,对于原稿中的笔画缺损、墨色浓淡均不做修整,保持原稿书作的原始风貌。

四:本丛书对作品之卷首题签、正文、跋文均做释文,并分别予以标明,以便读者参照作品阅读、理解。

五:缺文、衍文均以一一标注,对于缺文,查证有关资料可以补全的,努力补全,方便读者能根据书作贯通上下文,从文本内容和创作形式两个方面去把握作品的内涵,请读者明辨之。

六:因通假字、古今异体字颇多,以及原作中或有书写错讹,释文均依照原始书作,一般不做对应字的修订,不能认读之字以口标出。

七:本丛书释文均以简体中文译注,如原作中繁体字没有相对应的简体,则取原字。

八:金石文字因各家考释不同,参照国内相关学术出版物的译注而做释读,对于部分金石碑版的名家临本,因存在节临的情况,所以未做句读。

九:为便于读者学习借鉴,对于部分作品中的注文、引文、插文,以及上T款,释文以小一号楷体予以区分。

十:鉴于编者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01 白雪道人自书诗卷 / 王铎

《白雪道人自书诗卷》是张大千先生丁卯十一月在上海购得的,隔了两年,也就是民国十七年交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发行。这个诗卷的内容是王铎的自作诗,落款比较简单:“近作请正,门生王铎顿首,老师尊前。”没有具体的书写时间,和王铎成熟时期的书法面貌不同,起笔大都露锋,行笔时稍稍偏侧出锋,笔力留末端,以刷为主,深得宋代米芾风樯阵马、淋漓痛快的妙处。结字比较纵长,时正时欹,章法随势而就,上下掩映,疏密变化多端,已经能隐约窥见晚年的面貌。

02 王良常篆书诗经 / 王澍

《王良常篆书诗经》:王澍,运笔匀圆瘦劲,笔势精妙洁净,结字匀称端庄,工稳严谨,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入规出矩。字字结构稳健,火候纯熟,颇有法度,能看出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为传世书法之精品。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楷书)又次之”,的是确评。其篆书对晚清时期元朱文篆刻影响巨大,近代元朱文篆刻大家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议》中曾坦言,他曾搜购四本王良常的篆书法帖学习,对其元朱文篆刻艺术有较深刻的影响。王良常篆书法帖传世并不多见,版本殊珍贵,几经搜罗,得此篆书《诗经》,影印行世,以为书法篆刻研习之借鉴。

03 邓石如篆书阴符经 / 邓石如

邓石如篆书《阴符经》原作为四条屏,与平日所见流美整饬的篆书不同,主要表现在方笔和圆笔并用,笔方显刚则浑朴厚重,笔圆显柔则清秀洒脱,有一种对比的美。尤其长脚曳尾的处理上颇有特色,使字在不齐中见齐,参差中见平稳。整幅作品端庄中有洒脱,遒劲又婀娜,间以金文大篆穿插别有生趣,既有古法的传承,又不乏自身新意,笔法和结体的变幻深得《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的神髓。李兆洛云:“完白翁之《阴符经》,乃仅见之作,意取参古文小篆而用之。行笔则一以猎碣为法,可为后来作籀者轨范。”可见此类独特风格之作,为邓石如存世作品所仅见,殊为珍贵。

04 伊墨卿壬申初草册 / 伊秉绶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伊秉绶是隶家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伊秉绶行书的奇逸浑厚与方正重拙的隶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氏行书于颜真卿《祭侄文稿》《送刘太冲序》用功*深,并于行笔中融入隶书的韵味,书风独具特色。《壬申初草册》作于嘉庆十七年,伊氏时年五十九岁,距其离世仅三年,算是极晚年的书作了。书法楷、行、草相间,结体略修长,不仅有颜真卿的筋骨,线条上更见韧性,笔、划间显露浓重的章草、隶书意味,古意盎然,确属晚年作品中的佳构。

05 包世臣书女子白真真诗册 / 包世臣

《白真真诗册》作于嘉庆乙丑,时年包氏才三十一岁。白真真,传为吴门才女,其传未可考,亦有人言:其人为伪托。传其父殁后,未出嫁,慨然出游,所过之处,皆留有诗作,颇多讽喻,语意秀出。被称为“女子之豪杰”,本册为包世臣手书的传为白真真所作的《留仙亭题壁诗》,后附补录书后旧稿,跋于诗后,乃五十岁后所作,语多感怀,并在款识里表达了他的书学主张。该作品用笔强调提按,通篇点画饱满,行笔纵逸互用,神情间似有苏东坡的影子。结体左低右高,横、竖呈侧斜之势,横笔尤为明显,应是其初涉碑学时期的面貌。他又于道光甲申、丁亥间再次题跋补录旧稿,同是楷书,但面貌已经完全『北碑化』了,脱胎于郑道昭『白驹谷题名』而更飘逸、更灵动。

06 陈曼生书许大夫志 / 陈鸿寿

《陈曼生书许大夫墓志》系用隶书写就,字数有千余,用笔严守古法,笔笔中锋而力透纸背,结体突破了清人隶书一味临仿汉碑的窠臼,营造出简淡的意趣,金石气十足,面貌居然与一九九一年在河南偃师出土的东汉《肥致碑》有共通之处,确实是陈氏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07 吴让之篆书二种 / 吴熙载

本册为《团扇铭》与《山海经图赞》合册,《团扇铭》上款“稼孙”是魏锡曾,其嗜印有奇癖,谑号印奴,日事笔砚,于金石拓本、名人印蜕汇辑甚富。《山海经图赞》则是写给沈树镛的,沈氏字均初,是咸丰、同治间著名的金石家,所蓄善本手帖尤多。此两种篆书面貌相近,大致书于同时。因为写给同道,所以非常用心,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圆劲流美。黄宾虹曾说:“吴熙载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以此语来评论这两件作品,最是妥当。

08 吴让之篆书圣教序选句 / 吴熙载

《吴让之篆书圣教序选句》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是学习和研究清代篆书的上佳范本。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继承了包氏衣钵,行书和楷书皆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论道:“吴熙载篆书纯用邓法,挥毫落笔,舒卷自如,虽刚健少逊,而翩翻多姿,有新的面目。”

09 何绍基书邓完白墓志 / 何绍基

《邓石如墓志铭》原件藏故宫博物院,篆首书出自曾国藩之手,李兆洛撰文。该作品为何绍基缅怀前贤故友所写,作品为楷书,将颜真卿宽博的结体与欧阳通挺峻的笔势相结合,又融入北碑的笔法,点画遒劲浑厚,何绍基特有的回腕执笔法使线条有轻微颤动,更显苍劲的意趣。

10 杨沂孙篆书诗经 / 杨沂孙

《杨沂孙篆书诗经》册没有标明创作的年代,与晚年醇和的面貌有较大差异,大致是其篆书成熟期所写。该册通篇用笔凝练劲拔,既刚且韧,亦方亦圆。纵向笔画的收笔受《天发神谶碑》的影响,大量悬针,收笔飞白,多有石鼓文及钟鼎文的意趣。整篇结字趋于方正,上紧下松,字与字之间繁简有变,欹正互用,确能达到其自评的:“与邓石如相颉顽,得意处或过之。”

11 俞曲园篆书五种 俞 樾

光绪丁未年秋《俞曲园篆书五种》由江苏省印刷局出版发行的,俞樾亡于这年的二月,推想应是弟子纪念老师而有意编定发行的。俞樾隶书较为常见,而篆书并不多见,此本殊为珍贵,书中收录俞樾篆书五种,《奏定文庙祀典记》字径略大,写得甚是工稳,笔法起止处的顿挫有些邓石如的意味,结字上可以看出些许受到吴大澂的影响。《先府君家传》等四种的字径大小不同,面貌也稍有区别,字形较吴氏略长,规整处亦不如吴书,但通篇洋溢的浓重文人气息是一脉相承的,与吴大澂字中的金石味存在明显不同。令人感受到俞樾深厚博大的学养,且不止于重视求学问,也同时重视品德修养。故此书是研究俞樾书法风格和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有重要借鉴的研究价值。

12 赵之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 赵之谦

赵之谦三十五岁之前作品大都为行书,大抵是颜体范畴,温雅洒脱,与何绍基有相通处。《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写于同治四年,赵之谦时年三十七岁。颜体的面貌已经不见,字形易长为扁,点画明显带有北魏碑志恣肆紧结的特点。虽不如晚年作品的浑厚与畅快,但雄强刚劲的碑体特点已经彰显,确实是他书风转变期的佳作。

13 赵之谦二金蝶堂选墨(上下)

《赵之谦二金蝶堂选墨》收录赵氏作品六十余种,将其各时期的精品力作汇集一册。书体上篆、隶、真、行、草五体皆备,形式涵盖“匾额”“楹联”“扇面”“中堂”“横披”“条屏”等。该书的整理出版将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全面认识赵之谦的书法面貌,探究其书风的演变具有较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14 翁松禅写书谱墨迹 翁同龢

《翁松禅写书谱墨迹》是翁同龢外甥,俞钟銮的藏品。是册写的是唐人孙过庭的《书谱》,结体虽未远离孙书,但行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既有宋人尚意书风的朗逸姿态,又兼及有鲁公的雄强气魄,一气呵成,纯是翁氏自家稿书的面貌。用杨守敬《学书迩言》说:“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以此语来评此作尤为贴切。

15 吴大澂摹彝器款识真迹

《吴大澂摹彝器款识真迹》是吴氏临摹金文的经意之作,写于界格中但没有被约束,大小参差,左右穿插,极尽腾挪,对商周金文进行了整理,风格古朴厚重,朴茂渊雅。这次将其整理出版,希望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篆书提供更多可资借鉴学习的资料。

16 吴大澂论金石手札选

本书主要收录了吴大澂致王懿荣信三十余封,内容皆有关金石碑版与文字学的研究。这批手札的内容长短不一,以行书为主,少量用楷书写就。他点画扎实,结体规整的行书颇为可观,规距方正中有变化,尤其在不经意间所写的尺牍里更能看出金石的意趣来。吴大澂的手札不仅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对于晚清时期的金石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 吴大澂篆书白鹤泉铭

光绪十八年吴大澂携带同僚好友登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鹤泉铭》是其寻访泉水的一篇纪念文字,用小篆写就,不同于李斯、李阳冰修长的结体,吴氏篆书较为方正,显得渊雅朴茂,浑厚端庄。将这两种面貌不同的篆书作品结集出版,希望对书法爱好者学习篆书提供便利。

18 吴昌硕苦铁碎金选墨(上下)

此册吴昌硕临《石鼓文册》是临天一阁北宋本,朴茂雄强,苍茫古质,厚重中透着灵气,给人以大气磅礴、排山倒海的艺术感受。行书《为葛书征书联》结字狭长,用笔豪肆老辣,加上波状线条的跳荡灵动,形成苍茫高远、立体感极强的笔致,有豪放纵逸的动势。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常是正锋运转,八面周到,势疾而意徐,笔致如万岁枯藤,古朴拙见。”《西泠印社记》是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其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19 沈曾植海日楼遗墨

《沈曾植海日楼遗墨》,收录沈曾植书作三十二件,书体涵盖了楷、行、草三体,内容中有抄录前人的诗文、临帖学书、题跋等多种。《小楷跋虞集〈道园遗稿〉》字径略小,字形偏扁,用笔精到,属中年未变法前的面貌。《〈花间集〉题跋》的结字既有横向打开,又有纵向拉长,字形安排显得大小错落。《跋〈山谷外集〉》的面貌较为特殊,明显可以看出受到“流沙坠简”“李柏文书”的影响。《竹垞论画绝句》写于壬戌之秋,与上海博物馆藏《王维终南山诗》同为沈氏最晚年之作,书写时对于用笔的轻重、结字的大小、章法的安排都已然全无计较,随意挥洒,一任天然,完全进入了自由的空间,可谓信手偶得的佳构。

20 康南海开岁忽六十诗稿(上下)

《康南海开岁忽六十诗稿》书于丁巳年, 也就是民国六年, 康有为时年五十九岁。此作品用笔迟送涩进,常常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虽是小字,但笔画如大刀长戟,豪迈真率,筋丰力满,痛快淋漓,有大字的圆浑苍茫之感,饶有汉人古意,确是其晚年经意之笔。

21 曾熙翰墨

本册收录《衡山赵先生墓碑》《曾农髯遗迹》两种书作。《衡山赵先生墓碑》碑额为篆书,一改清代篆书停匀的惯例,以《散氏盘》的结体写出,每字大小不一,字势相异,错落有致。正文为隶书,用笔雄浑醇厚,刚柔相济,可见《华山庙碑》的笔意。行笔过程中加以轻微波折,线条上表现出迟涩的趣味,质朴老辣。《曾农髯遗迹》内的长联,字写得松而不散,随意中能见法度。吴学士轴亦是行书,不求工整,温雅萧散,尤其是第二行的“欲”字的捺笔,与南北朝写经殊无二致。

本册收录曾熙各体书作,形式多样,诸体皆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曾熙用笔浑朴、结字古质、温厚恬和的艺术风貌。值得深入研究、学习。

22 齐白石借山吟馆诗草

借山吟馆诗草》为齐白石四十岁后的十余年间所作,书体尚是中年时所用的金冬心体,厚重质朴。字体隐约间似受颜鲁公影响,竖笔粗,横笔细,字径虽小,却有大字的气势,可谓白石老人中年时期用心写就的佳作。

23 罗振玉临篆隶二种

罗振玉临的《秦公敦》,字形上受到《石鼓文》的影响,点画位置妥帖,结体匀整,中锋篆法,圆劲隽秀,更多的是自家面貌。临的《朝侯小子碑》线条方折居多,用笔工稳,风格清雅,端庄严整,透出浓浓的书卷气。

24 清道人临毛公鼎 李瑞清

清道人所临之《毛公鼎》大抵与《散氏盘》时间相近,面貌一致。金文拓本字小,难于临摹,平日所见如吴昌硕临本多出于己意,罗振玉篆法谨严。李氏临本气韵高古,朴拙中有天趣,现将两种金文临本分别出版,以期对广大金文爱好者有借鉴与研究之益。

25 清道人临散氏盘 李瑞清

《清道人临散氏盘》自跋全文:“容恢五弟年始三十,饱更忧患,自南洋归,气益静,行益谨,多购书籍,将力学海外。近复学书,问笔法于余。书法虽小道,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从篆入,犹为学之必自经始。余近写《郑文公》,好习《散氏盘》,因为临之,他日学书有悟,当知古人无不从鼎彝中出也。”上款“容恢”是其的堂弟李容恢。李瑞清此作线条涩而韧,古拙质朴,笔势收中有放,字势错落,突破了晚清书家写篆书的窠臼,是他篆书中的精品。

26 于右任行楷翰墨选

书中收录的对联和杜诗等书迹创作之时,于右任的书法尚未受王世镗的影响,处于学习魏碑行楷书的成熟阶段。其中《咏鸥》一篇不追求技法的纯熟与布置的稳妥,用笔质朴简洁,结体自然随意,点划随势铺展,能看出书写时一任自然,佳妙处与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似有共通之处,真可谓于氏“无意于佳乃佳”的妙构。

27 谭延闿庐山纪游墨迹

谭延闿四十岁后遍临历代名家法帖,书风大变,形成了谭氏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行书面貌,受到时人推崇。《谭延闿庐山纪游墨迹》书于民国十九年六月,而其卒于同年九月,可谓是他最晚年的作品。是册书法笔法灵巧多变,藏锋力透,丰满圆润,挥洒从容,神理上与刘石庵有共通之处,而浑健大气方面又有钱南园意味,可算是谭氏晚年书作中的佳作。

28 王福庵篆书咏怀诗

是册书法用笔规整匀净,温润劲健,笔酣墨浓,提按、转折圆润浑厚的效果似铸刻般。结体严整,强调虚实对比,整饬之中融入金文的穿插,运用伸缩挪让、大小穿插的表现手法,使章法疏密有致而虚实相生,守规矩的同时能不失灵动,反映了王福庵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

29 弘一小楷二种(上下)

本书收录的弘一法师手书《妙法莲华经》系为性常法师掩室而作。掩室即是关门,于佛教中可解释为闭关、禅定之意。大师不仅写经相赠,更有著名的“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传世,掩关之窍要在文中一一列明,殊为细致。《佛说阿弥陀经》书于一九三六年,这一年的春天弘一法师卧病草庵,数月方愈,病后移居鼓浪屿日光岩(即跋中所言之古浪日光别院)。两件作品都写于福建泉州,时间仅相距一年,此时写经面貌与中年时期的挺硬魏碑体有明显不同。用笔上强调了魏碑与帖学的融合,笔画间的疏密对比也进一步加强,并配以修长的字形,构成了清癯中见活泼的书法特色,确是弘一法师晚期书法中的代表作。

30 张謇行楷二种

张季直的《西湖载鹤图序》书于光绪三十四年,内容是序文,行笔中带有明显的楷书笔法,用笔精到,字与字之间的笔势若相连属,结体俊秀,有柳公权碑刻般的骨力。作于民国四年的《渡海亭记》则是张氏碑版楷书的代表作,用笔绝无一丝偏侧,结体横平竖直,能窥见唐人楷法的法度。雄强洞达,沉稳大气的风格在晚清的书坛亦能占一席之地。

《近三百年稀见名家法书集粹》

¥998.001535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抢购!

,好书!没钱买![捂脸],电脑处理锐化的太严重。这套书买了一本。实在无法看。,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