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爱情上的咫尺天涯,成全他诗词上的“清代最佳”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 | 江徐

朱彝尊,清代词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

大概他平生爱饮酒,所以取了这些与酒有关(彝,古代盛酒的器具;鬯,古代祭祀用的酒;醧,美酒)的汉字作名号。朋友在他去世后,为其写诗:“平生载酒论文地,今日偕为执绋行。

春水碧于天,画舫听雨眠。”唐代诗人韦庄这两句诗,写出江南春景的幽静恬美。船行水面,人坐船中,观两岸春景,枕绵绵春雨,且赏,且听,且眠。若能如此,似无憾恨。如有红颜偕行,人生便是完美。

同样是乘船,同样船中听雨,朱彝尊有词句: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不妨想象一下:船外,秋雨潇潇,船内,并非词人一人,共眠一舸,却无法抱团取暖,只能各自在竹席与薄衣里体念袭上心头的秋意,一阵秋雨一层凉,那种心境,也似茕然茕然立了。

共眠者是何人?

与朱彝尊是何关系?

他听着秋雨,心里想又些什么呢?

不管怎样,一个有故事的人。

朱彝尊的名号虽然生僻,但他清代词坛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纳兰容若、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的词被当时的文学评论家认为是清代最佳,“扫尽陈言,独处机机杼。”

写词的人总显多情,朱彝尊更是深情入骨。

他最著名的词集是《静志居琴趣》,被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称为“自从中国文体中有艳词以来,所一向未曾有过的作品。”这整卷词作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所倾注的对象,只有一个女子,而这个女子,是词人的妻妹,名叫静志。

朱彝尊出生名门之后,曾祖父朱国祚是明朝大臣。后来家道逐渐萧落,等到朱彝尊出世,早已错过当年的热闹与辉煌,只剩一个清贫之家。

朱彝尊幼时,母亲为他聘冯氏女为妻。待到成年,因为家贫,拿不出聘金,最后朱彝尊只能入赘到冯家。

那年他十七岁,妻子少他两岁,名叫福贞。福贞的妹妹叫长寿,字静志,比他小七岁。

婚后,为谋生计生,有时以西席为业,有时投人门下,作为幕僚远游他乡。身为男子,难以养家,以致生活贫苦,加上上门夫婿的身份,常常遭到责备。只有年少的妻妹能够忽视他的落魄贫穷,欣赏他的文采。

这种不掺杂世俗考量的欣赏,大概是他在那个家庭中难能能够获得的温情。他看着她长大,从“两翅蝉云梳未起……生擒蝴蝶花间”的黄毛丫头,到“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的情窦初开之少女。

秀水(今嘉兴)本属江南水乡,出行多靠船只,加上当时正值抗清复明的战乱年代,举家坐船逃难是常有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朱彝尊和妻妹静志时常能够近距离面对面,共眠一船,却只能相顾无言。

朱彝尊写过一首长诗,名为《风怀二百韵》,连压二百韵,都是与她有关的情愫,幽幽暗暗,明明灭灭。

到了晚年,编订诗词全集,友人劝告他,将《风怀诗》删去,凭其经史领域的地位,说不定日后可在孔庙享祭拜尊荣。他却说了这么一句:“宁拼两庑冷猪肉,不删《风怀二百韵》。”是对尘世虚名的不在意,也可见对心中女子的一片痴情。

静志三十多岁就去世,他俩注定没有结局的情缘随之无疾而终。朱彝尊有很多词,都是在她去世之后所写。最著名的要属那首《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


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


小簟轻衾各自寒。

飘落秋雨的天气,引起词人思绪。一个“思”字,统领全词,提醒读者跟随词人心中追忆,眺望曾经那段船上岁月——

曾经,在江边,碧水倒映着连绵青山,也倒映出身边的美丽女子。明明共处一船,明明心意相通,明明触手可及,却只能咫尺天涯,只能在各自凉薄的被窝里听着秋雨、怀着幽思。

爱而不固然遗憾,却成全他的诗文,写出深情款款的作品。——人生,就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关于人生中的遇见,同为清代词坛巨擘,纳兰容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作为他的前辈,朱彝尊反道而言:“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他这是在跟命运赌气,又无能为力,当他感到悔意时,“巧笑元名寿,妍娥合唤常”的初见场景是否在心头浮现呢?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