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遒丽,风标特立——对徐三庚书法篆刻艺术的再认识

徐三庚(1826年-1890年),浙江上虞人,晚清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亦号褎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

由于徐三庚晚年所写篆书及所刊印章章法注重疏密的开张对比、篆法过度强调腾挪揖让,线条光洁浮华,被人讥讽为“故作姿态、妖艳媚俗”。从此后世对徐三庚的书法、篆刻艺术水准争议不断、褒贬不一。褒之者称其为“吴带当风”,贬之者言其所作为“野狐禅”,徐氏艺术成就逐渐被抹杀。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徐三庚”一度成为俚俗的代名词。笔者对于上述对徐三庚以瑕掩瑜的评价绝不敢苟同,且有着自己不同的认知。徐三庚的书印艺术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艺术审美观念及自身修养也绝非俗不可耐。艺术发展是多元化的,对于一种艺术风格的评判不该是以一个阶段、一部分人的审美观以点带面,以叶障目的评判方式。而应将其置入中国几千年的艺术长河之中,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综合地、客观地评判一个艺术家的综合修为。本文旨在通过对徐三庚生平、书印艺术的取法经历、交游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让后人对徐三庚的书法篆刻艺术进行客观的再认识。一、出身布衣,但志存高远根据徐三庚刻的自用印“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 推算,其确切的生辰当是清道光六年(1826)四月十八日。出生于浙江上虞县,此时正值清王朝末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徐三庚出身贫寒,稍长外出,经常于道观打杂谋生。幼年因得道观中擅长书法篆刻的道士言传身受而入书法篆刻门径。后一生立志于书法篆刻,并以鬻书印为生。徐三庚虽为一介布衣,不曾系统地接受教育,但其仍志存高远,心存广厦。徐氏自号“褎海”,并刻有“袖中有东海”一印自用。此典出自苏轼赞美长岛美石的一首诗:“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此印寓意是何等的豪迈和深远,从中亦可窥其心志非同一斑。并有“袖海诗书画印”一印相伴一生,可见其爱好之广,情趣之高。亦有“事冗书须零碎读”、“日爱评书兼读画”、“常欠读书债”等印存世,这显然是其读书学艺的经验之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徐三庚是一个勤于学习严于律己之人。

事冗书须零碎读

日爱评书兼读画

常欠读书债

袖中有东海二、广征博取,终自成一格清代中后期是篆书复兴并得以振兴的时代,随着大量金石器物的出土以及碑刻文字被发现,特别是考据之风的盛行,为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徐三庚是邓石如“印从书出”理论的积极践行者,更是在书法上下足了功夫。其善魏碑,并以北碑笔法入隶篆,篆隶直接得力于《天二、广征博取,终自成一格清代中后期是篆书复兴并得以振兴的时代,随着大量金石器物的出土以及碑刻文字被发现,特别是考据之风的盛行,为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徐三庚是邓石如“印从书出”理论的积极践行者,更是在书法上下足了功夫。其善魏碑,并以北碑笔法入隶篆,篆隶直接得力于《天发神谶碑》,且对《祀三公山碑》、两周金文、诏版权量、汉篆碑额等文字进行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始终贯穿邓氏衣钵,并加入己意以侧锋取势,运用方切笔与圆笔的搭配,强化横粗竖细,字型较原碑略被拉长。形成了浑厚与飘逸相间,迟涩与流畅相溶的独特风格。发神谶碑》,且对《祀三公山碑》、两周金文、诏版权量、汉篆碑额等文字进行梳理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始终贯穿邓氏衣钵,并加入己意以侧锋取势,运用方切笔与圆笔的搭配,强化横粗竖细,字型较原碑略被拉长。形成了浑厚与飘逸相间,迟涩与流畅相溶的独特风格。

徐三庚的篆刻从其存世的印章及其边款我们不难看出,徐三庚的眼界、视野之开阔,取法用功之深远,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实不多见。徐氏年轻时取法浙派,即对丁敬、黄易,特别是对陈鸿寿、赵之琛及其他浙派代表人物的书法、绘画、印艺做过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浙派制印的篆法、刀法及神韵均能融会于胸中,表现于腕下。如白文印“嘉兴徐荣宙近泉”颇得陈鸿寿、赵之琛二人的淳厚、清劲;1858年所刻朱文印“字光甫行九”,“意在钝丁、小松之间”,四十岁以后,开始参学皖派邓石如、吴让之,如其在四十二岁时所刻朱文印“若泉”,即是“仿完白山人”之作,婀娜飘逸,秉承邓、吴二人之婉转灵动,契合完白山人“印从书出”之理念。1871年所刻朱文印“禹寸陶分”是其“仿汉碑额”的样式而作,1877年所刻朱文印“登庸印信”的边款上刻有“仿汉印范”之语,对于“印范”虽然当时的学术界还未明确判断出所谓的“印范”就是文献上所说的“封泥”,可见徐三庚是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个汲取汉代封泥样式的篆刻家。1881年所刊白文印“褚成博印”可以清晰的看出直接取法汉印。我们不难看出徐三庚的篆刻年轻时先是取法浙派,继而参学皖派,晚年宗法秦汉印,广征博取,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印章风格。

字光甫行九

成达章印,若泉

登庸印信 三、四方云游,威名已远扬1852年起,26岁的徐三庚以上海为中心而不断的云游四方,足迹先后遍布杭州、嘉兴、苏州、宁波、慈溪等地。在近20年间,徐三庚始终是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活动。1872年四十七岁的徐三庚开始南下香港,后又转往广州逗留数日。1877年,52岁的徐三庚北上天津,稍后到北京小住数日。1878年又至武昌,随后返回上海。1885年,徐三庚曾到安徽游览过一次,此后不再有远游。徐三庚深知游学的重要性,从其所刻朱文印“看尽名山行万里”便可管窥一二。“十年学问四方游,膏火艰辛在敏求”彷佛既正是徐氏艺术人生的写照。当时的上海、浙东一带是中国经济、文化相当发达之所,汇集着大批的文人雅士。一大批书画家如蒲华、虚谷、黄山寿、张熊、任熏、任颐;金石学家沈树镛,印章收藏家岑仲陶、孙熹等均与徐三庚有过频繁的交往。这些人作品上的用印均有出自徐三庚之手的数方印章。据记载小徐三庚15岁的篆刻家胡(胡菊邻)还曾拜徐氏为师。可见与徐氏交游之人多为贤雅之士,往来少白丁,那时的徐三庚在上海、浙东一带的知名度相当之高。清代晚期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三人的书法篆刻在日本具有绝对影响力,徐三庚无疑是三人当中印风最早传播到日本的,最先在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家。据记载当时的日本印人圆山大迂、秋山碧城曾慕名赴上海随其学艺。徐三庚亦曾在秋山碧城回国前手书一纸文书,肯定其学艺经历和学习成就。由于圆山大迂、秋山碧城等人的努力,日本篆刻界很快注入徐三庚这样的新鲜血液。他的印风风靡日本,直至今日在日本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纵观徐三庚一生,其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篆书大家、篆刻名家。作为后人在评述徐三庚时应辩证、客观,既要肯定其在书法篆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又要正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徐三庚是最早将金文、封泥等形式入印的先驱,同时也是“印从书出”理论的积极践行者,通过一生的努力和追求最终形成飘逸遒丽、风标特立的鲜明艺术风格。对于徐三庚晚年所写篆书及所刻印章被人讥讽为“故作姿态、妖艳媚俗”。笔者认为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我想徐三庚晚年还是想在艺术上追求更高的审美标准,还在进行衰年变法。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其变法尚未完全成熟就离开人世,晚年留下的部分艺术作品偏离了正常的审美范畴,让人难以接受,从而留下一定的缺憾。正是这种缺憾反而留给后人更多耐人寻味的探索空间。

蒲华印信

,用刀老辣,用笔遒劲,布局大开大合,气势压顶,好得很。,年轻时先是取法浙派,继而参学皖派,晚年宗法秦汉印,广征博取,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印章风格。,我最喜爱的篆体,太美了,好,真好。赞!,好的作品!是用时间来证明它的优秀![谢谢][谢谢][谢谢][赞][赞][赞],潜心修行,[赞],徐三庚,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