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篆刻家为他刻印,却在这个老头面前被打了白条

熹平石经残石

在明清资本主义的渐渐萌芽,书画慢慢的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在民间进行,再这样的环境下,许多的职业艺术家开始慢慢的出现,打破了之前的书香世家才能从事的领域,既然有专职艺术家的出现,那么收藏家与这些艺术家之间就少不了打交道,在这其中肯定会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今天书扬文化就来给大家讲一段清代最著名的收藏家与最著名的书法篆刻是如何相互倾慕又最终变成了连连痛骂的缘起缘由。

篆书许氏说文叙册 纸本,纵32.4cm,横57.5cm。每页10行,行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树镛(1832~1873)清代著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是咸丰时期的举人,沈树镛平时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一辈子就喜欢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的藏品十分的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树镛对于碑帖的考订十分擅长,自己的见解也都十分独特。

赵之谦为沈树镛所刻印章欣赏

赵之谦为沈树镛所刻印章欣赏

赵之谦为沈树镛所刻印章欣赏

赵之谦为沈树镛所刻印章欣赏

在沈树镛所有的藏品中,最牛的一件就属宋代时候的拓本《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又是干什么的呢?书扬文化先来为大家安利一下《熹平石经》。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的时候,当时的大书法家蔡邕主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程呢?这个工程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也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是文化的象征。书写的字体呢,是蔡邕统一书写的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显而易见,《熹平石经》这个工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将当时的经典名作刻下来让大家学习,另一个是统一一下字体,也就是现在的《汉语大词典》,凡是不这么写的都是错误的写法,可谓是权威中的权威。

吴熙载肖像

清代的收藏家、书画家都好古,所以历代的碑帖的拓本都十分的抢手,更不用说那些著名的碑帖了,《熹平石经》作为当时汉代的最高文化象征,原碑在战乱之中已经很难看到了,但《熹平石经》的拓本却零星的流传下来,所以,能收藏到《熹平石经》的拓本也绝对是地位和水平的象征。沈树镛就收藏有宋代拓的《熹平石经》,可谓是他的至宝。沈树镛将其书斋命名曰“汉石经室”,这就足以说明沈树镛对这个拓本的喜爱程度。

吴熙载《篆书醉竹山房横幅》纸本篆书 42×155cm 西泠印社藏

有了这么好的拓本,沈树镛当然要找许多当时的名家来进行题跋,从而增加这个拓本的价值,当时最有名的翁方纲、毕秋帆、王念孙等名流都在沈树镛的邀请下为这个拓本做了题跋,有了题跋还不算完事,沈树镛又让好友赵之谦为自己刻了许多方有关汉石经室的印章这才算告一段落。

吴熙载《篆书山泽金石七言联》纸本篆书 129.3×31.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清代初期,最有名的书法篆刻家就属邓石如,但是沈树镛生活的年代已经离邓石如很远了,但邓石如的传人在在,于是沈树镛就十分想让得到邓石如真传的这名弟子为自己刻上几方印章,这位深得邓石如精髓的弟子就是——吴让之。

吴熙载《篆书心情天地七言联》纸本篆书 127.5×27.5cm×2 1863年 西泠印社藏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熙载《赠仲陶四兄隶书六言联》纸本 115.3×28cm×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树镛虽然当时在收藏界有很大的名气,但毕竟那个时候没有电话、微信啥的,沈树镛也不直接认识吴让之,但沈树镛有位好朋友叫做赵之谦,赵之谦和吴让之有着很好的感情,于是沈树镛就找到了好友赵之谦来替沈树镛办这件事情。赵之谦也是清代十分著名的书法家,赵之谦不仅书法好、国画、篆刻都有极大的成就,作为沈树镛的好友,在沈树镛的要求下,赵之谦为沈树镛刻了许多的印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赵之谦的传世篆刻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赵之谦为沈树镛的。好友沈树镛的请求,赵之谦当然愿意帮忙,于是赵之谦就把沈树镛的要求和钱带给了吴让之。。。。

吴熙载《好学琼琚篆书八言联》纸本 171.3×33.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让之在当时比赵之谦大三十岁,赵之谦又比沈树镛大,所以对于吴让之而言,沈树镛只是一个小毛孩,但吴让之很有风度,答应了这件事情,钱自然也就收下了,但这一收,马上麻烦就来了。。。。。

吴熙载《篆书“楼台水木”七言联》纸本篆书 118×24.6cm×2 上海博物馆藏

为什么这么说呢?吴让之能够为沈树镛刻印,沈树镛高兴的不得了,平时有事没事就托人给吴让之带点碑帖啥的,但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就是不见吴让之给沈树镛交工,年轻气盛的沈树镛这一下就不高兴了,多次在和好友的写信中说道这件事情,并对吴让之连连痛骂。。。。

吴熙载《临夏承碑》四条屏 纸本,隶书,135×32.5cm×4 乙丑同治四年(1865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在流传下来的吴让之的篆刻作品中,也不是没有给沈树镛篆刻的作品,但能有确切记载的只有两方,这在当时看来,就连赵之谦都很乐意为沈树镛刻印的收藏家,家里各种的印章不说,能让沈树镛收藏就是一种荣幸,但沈树镛却在吴让之的这里被这个老头打了白条,艺术圈就是这么凌乱,还是乖乖的在家刷今日头条吧。。。。。

ps:头条号书扬文化开通一年来,受到了许多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您喜欢书扬文化的内容,欢迎关注头条号书扬文化、公共平台书扬文化(微信号:shuyangwenhua),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也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