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史的拐点:邓石如“印从书出”

前面我们讲到的篆刻史,不管是明代的五大流派,还是清代的徽浙两派,不管是印宗秦汉也罢,不管是碎刀碎切也罢,不管是一冲到底也罢,不管是猛利峭拔也罢,不管是平和温婉也罢,不管是圆转也罢,不管是方折也罢,总之,都在前人的印章里寻找和追求篆刻艺术的突破和创新,到了清中期,印坛终于出现了从“印中求印”到“印从书出”的拐点。

这个拐点的代表人物,就是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来因为要避清仁宗颙琰的讳,以字行,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既是安徽人,篆刻当然就受徽派影响更大些,邓石如的篆刻最初深受程邃影响,但他并没有圈在徽派的圈子里出不来,他最终别树旗帜,另成门派,后世称其所创的篆刻门派为“邓派”。

邓派的特点就是“印从书出”,篆刻向书法要营养。

邓石如的篆书很牛,他自己总结过自己的学篆经历:

“余初以少温(李阳冰)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刻石》、《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鼎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残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

我们看上面一段话,就知道,邓石如的篆书功夫是他自己颇为自豪的,他曾为此“闭户数年”,致力于篆书水平的提高。在邓以前,明代篆刻家曾有人提出篆书对篆刻的重要性,但还停在对篆刻的影响层面,邓石如则干脆利用书、印相通的艺术原理,直接探索出了“印从书出”的新路。我们先看他两方近40岁时的作品:

(意与古会)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是不是完全不跟徽派一样了,徽派行刀涩,显苍古,而邓石如到40岁时,他的作品,已经完全自成一格,行刀如走笔,印章里的内容婉转如流,婀娜多姿。

邓石如在篆书上下的功夫,在篆刻上完全体现了出来。据载,他曾经钻研篆书五年,又钻研隶书三年,他的学生,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称他的书法是:“四体皆精,国朝第一”,这虽然有谀师之嫌,但邓石如在篆书上的造就可见一斑。

字写得好的篆刻家很多,而在篆刻表现中直接将书法造诣反映在作品中的,邓石如算第一人,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风格,篆书风神流动,篆刻刚健婀娜。邓石如以前,篆刻家们把各种古碑帖中的篆书放入印章加以篆法变化,而由邓石如开始,书法直接入印,篆刻家们的篆书书法,才慢慢各成一体,我们大致也可以说,中国的篆书书法也自邓石如始。

邓石如的成功在于他的勤奋,我们仅看他学习书法几年足不出户的勤奋劲,就足以知道他成功的原因。

其实,邓石如早年的生活是比较困苦的,他只在9岁那一年在书塾里读过一年书,后来便扛起养家重担,奔走四方,卖艺为生,负担全家八、九人的生活。后来寄居梅镠家里,梅镠是举人,家里的收藏非常丰富,邓石如遍览所藏,又加勤奋学书,终成一代大师。

先看点他的作品:

(灵石山长,看似汉白文印的格调,其实,印中融入了他特有的书法风格,笔画中的笔墨意趣已经尽显。)

(这一方完白山人,有点切刀痕的意思,也够苍朴,但书法意趣在慢慢显露。)

(这方完白山人,已基本是邓石如书法入印的成熟作品,印作竖长,恰合了篆书的特点。)

(印禅居士,乍一看,这不就是汉印吗,但仔细一看,就看出不同来,印字的圆转字头,其他字的墨趣意味,印从书出,格调尽显。)

(觉非盦主,这一方印,则基本上完全是书法从纸上移到了石上,而且章法精巧,布白大胆,非大宗匠不敢为。)

(这一方,似乎有点元朱文的意思,又似乎有点浙派的方折意,但仔细体会,才能发现,拉长笔画,早已经不是浙派的方折字形可以概括了。)

(一日之迹,日与之的圆转呼应,一字左边故意的笔痕,迹字的灵动,无一不露书法痕迹。)

(有好都能累此生,好坏还保留点徽派的影子,但这个徽派已远非程邃和四凤们可比了,邓的徽派是有书法意味的徽派,是邓派了。)

(再看这十分红处雪成灰,既有书意,又有盘曲的线条,元朱的流转,空间的切割,笔墨的流转意趣,布白的匀齐,可称巧夺天工。)

(山中白云,恰似上面的一日之迹,又更融入了绘画的意境,空灵飘逸。)

(像不像浙派,邓石如要是浙派起来,丝毫不差的方折。)

(带有笔意的方折,方与圆的结合,平整与方折中又有曲笔体现流转之意,既不闭塞,又不轻浮。

(这一方邓石如字顽伯,算他自己的名印,是他改完顽伯后的作品,既已称伯,当已在心态上步入晚年,此时的印作,书法在石面的游走,已渐至心手合一之境。)

邓石如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多穷呢,游走江湖,人们根本不以读书人相待。他在梅镠家里的8年,可谓他人生转折的8年,这8年里,他把时光全部抛给了书法和艺术追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清晨即起,临墨至夜,这种精神头,成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当邓石如从梅府出来,一代大师开始横行天下。

8年学书,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段,由此想到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如果按比例计算就是,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邓石如是一万小时定律的践行者,只不过,他花的时间更多,累积的更为沉厚,成就更大!

那个时候,邓石如不知道“一万小时定律”是怎么回事。更没有去想过,一万小时定律是多么的知易行难。

(【老李刻堂】之58,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