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书法,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刘墉书法主要取苏东坡、颜鲁公之厚,兼具董、赵书法之清,同时又遍求诸家,形成了渊雅醇厚、法度井然、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刘墉遗世墨迹以楷、行草为多。刘墉书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一、肥

“肥”是指其书法点画形态丰腴。

刘书用笔重、用墨浓,有“浓墨宰相”之称。虽然古人强调“书贵瘦硬”方能“通神”。但是书能肥到好处,肥到妙处,使其特具风神意趣,决非平常人所能为之。乍观刘书,圆润肥厚,好似朵朵棉团堆积而成,似有“墨猪”之嫌。若细心品味,其实不然。刘书迥异于软弱妩媚的时风,卓尔不群,丰肥中出刚劲,古朴中有致巧,堪称“绵里藏针”。王世贞尝评“苏东坡以老笔作嫩字”。移此评刘氏书法,亦为切中肯繁。从出土的刘墉墓中遗物可知,刘墉用紫狼毫笔,纸张大多是蜡笺纸和高丽纸一类。用硬毫笔在不吸水的纸上书写,能做到不露锋芒,风神内蕴,显出刘墉的笔法尤其高明。刘书起笔用“逆蹴”之法,藏锋入纸。收笔笔锋内敛,引而不发,含蓄深沉。运笔变化丰富,时有秀劲之笔夹杂其中,显得张弛有度,笔画的开张和敛缩均出之自然,稚气与灵气相辉映。运笔中常常搭锋养势,折锋取姿,令力在字中。墨色亦以浓、干为主,墨色浓厚中常透露出一丝光亮。刘书结字常用“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之法,使一字之内有意留白,与浓郁层叠的点画相依对,疏朗与稠密并存,枯润互映。

二、厚

“厚”是指其书法谋篇结字取势厚。

刘书章法平白质朴,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无过多牵丝,然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杨过敬云:“文清书如绵裹铁,……雄深雅健。”相对于明末诸贤连绵直下的体势而言,刘书字字稳健,其结体大多是扁方形的,重心降低,点画之间表现出沉静内敛的厚势与张力。刘书小字亦具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曰:“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古人操音律求饱满,奕棋讲厚势,为人修笃实,刘墉书法颇能暗合于此说。

刘墉的字很粗,却不让人感觉是墨猪,字含骨力,所谓的骨力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很到位。另外刘墉的字有种内敛的倾向,感觉它非常有力量,但是它的力量是往里收,它不是向外发的那种,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敦厚,不张扬不外露。

三、静

“静”是指刘墉书法意趣静谧,神情从容。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崇尚“静”气而忌“火”、“燥”。一味崇尚外示刚劲必现“火”、“燥”之陋。反之,一味避刚就柔,又易于流媚。刘书笔墨浓厚,善于藏头护尾,少圭角。点画意态谨然,从容不迫。又字字独立,大小相合,绝少大小悬殊之字。清徐珂《清稗类钞》云:“其(刘墉)书之佳处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刘墉以不凡的气度避火燥,去柔媚,驾驭浓黑新亮的笔墨写出了一片静寂的世界。书法视频。刘书常“于轨则中时露空明,于运用中含虚寂”。“静”气是刘书的主要特色。清人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刘墉书法的价值,就在于他把优游养性的翰墨馀事与作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雅气质结合在了一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露人格、寄托性情的理想方式。透过他那温集敦厚的书法风格,可以使人感到儒家思想的温恭俭让、智圆行方的人格心态。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书法欣赏。

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拥有很大的名气,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一生历康、雍、乾、嘉四代。其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死后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清。刘墉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以浑厚古朴、貌丰骨劲而独步当时。

请看“浓墨宰相”书法

刘墉的书法,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2016-03-12 书法密码

刘墉书法主要取苏东坡、颜鲁公之厚,兼具董、赵书法之清,同时又遍求诸家,形成了渊雅醇厚、法度井然、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刘墉遗世墨迹以楷、行草为多。刘墉书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一、肥

“肥”是指其书法点画形态丰腴。

刘书用笔重、用墨浓,有“浓墨宰相”之称。虽然古人强调“书贵瘦硬”方能“通神”。但是书能肥到好处,肥到妙处,使其特具风神意趣,决非平常人所能为之。乍观刘书,圆润肥厚,好似朵朵棉团堆积而成,似有“墨猪”之嫌。若细心品味,其实不然。刘书迥异于软弱妩媚的时风,卓尔不群,丰肥中出刚劲,古朴中有致巧,堪称“绵里藏针”。王世贞尝评“苏东坡以老笔作嫩字”。移此评刘氏书法,亦为切中肯繁。从出土的刘墉墓中遗物可知,刘墉用紫狼毫笔,纸张大多是蜡笺纸和高丽纸一类。用硬毫笔在不吸水的纸上书写,能做到不露锋芒,风神内蕴,显出刘墉的笔法尤其高明。刘书起笔用“逆蹴”之法,藏锋入纸。收笔笔锋内敛,引而不发,含蓄深沉。运笔变化丰富,时有秀劲之笔夹杂其中,显得张弛有度,笔画的开张和敛缩均出之自然,稚气与灵气相辉映。运笔中常常搭锋养势,折锋取姿,令力在字中。墨色亦以浓、干为主,墨色浓厚中常透露出一丝光亮。刘书结字常用“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之法,使一字之内有意留白,与浓郁层叠的点画相依对,疏朗与稠密并存,枯润互映。

二、厚

“厚”是指其书法谋篇结字取势厚。

刘书章法平白质朴,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无过多牵丝,然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杨过敬云:“文清书如绵裹铁,……雄深雅健。”相对于明末诸贤连绵直下的体势而言,刘书字字稳健,其结体大多是扁方形的,重心降低,点画之间表现出沉静内敛的厚势与张力。刘书小字亦具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曰:“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古人操音律求饱满,奕棋讲厚势,为人修笃实,刘墉书法颇能暗合于此说。

刘墉的字很粗,却不让人感觉是墨猪,字含骨力,所谓的骨力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很到位。另外刘墉的字有种内敛的倾向,感觉它非常有力量,但是它的力量是往里收,它不是向外发的那种,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敦厚,不张扬不外露。

三、静

“静”是指刘墉书法意趣静谧,神情从容。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崇尚“静”气而忌“火”、“燥”。一味崇尚外示刚劲必现“火”、“燥”之陋。反之,一味避刚就柔,又易于流媚。刘书笔墨浓厚,善于藏头护尾,少圭角。点画意态谨然,从容不迫。又字字独立,大小相合,绝少大小悬殊之字。清徐珂《清稗类钞》云:“其(刘墉)书之佳处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刘墉以不凡的气度避火燥,去柔媚,驾驭浓黑新亮的笔墨写出了一片静寂的世界。书法视频。刘书常“于轨则中时露空明,于运用中含虚寂”。“静”气是刘书的主要特色。清人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刘墉书法的价值,就在于他把优游养性的翰墨馀事与作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雅气质结合在了一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露人格、寄托性情的理想方式。透过他那温集敦厚的书法风格,可以使人感到儒家思想的温恭俭让、智圆行方的人格心态。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书法欣赏。

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拥有很大的名气,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一生历康、雍、乾、嘉四代。其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死后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清。刘墉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以浑厚古朴、貌丰骨劲而独步当时。

请看“浓墨宰相”书法,关注《书法密码》 shufamima 微信公众号,您会有新的发现

刘墉的书法,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2016-03-12 书法密码

刘墉书法主要取苏东坡、颜鲁公之厚,兼具董、赵书法之清,同时又遍求诸家,形成了渊雅醇厚、法度井然、挥洒自如的书法风格。刘墉遗世墨迹以楷、行草为多。刘墉书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静。

一、肥

“肥”是指其书法点画形态丰腴。

刘书用笔重、用墨浓,有“浓墨宰相”之称。虽然古人强调“书贵瘦硬”方能“通神”。但是书能肥到好处,肥到妙处,使其特具风神意趣,决非平常人所能为之。乍观刘书,圆润肥厚,好似朵朵棉团堆积而成,似有“墨猪”之嫌。若细心品味,其实不然。刘书迥异于软弱妩媚的时风,卓尔不群,丰肥中出刚劲,古朴中有致巧,堪称“绵里藏针”。王世贞尝评“苏东坡以老笔作嫩字”。移此评刘氏书法,亦为切中肯繁。从出土的刘墉墓中遗物可知,刘墉用紫狼毫笔,纸张大多是蜡笺纸和高丽纸一类。用硬毫笔在不吸水的纸上书写,能做到不露锋芒,风神内蕴,显出刘墉的笔法尤其高明。刘书起笔用“逆蹴”之法,藏锋入纸。收笔笔锋内敛,引而不发,含蓄深沉。运笔变化丰富,时有秀劲之笔夹杂其中,显得张弛有度,笔画的开张和敛缩均出之自然,稚气与灵气相辉映。运笔中常常搭锋养势,折锋取姿,令力在字中。墨色亦以浓、干为主,墨色浓厚中常透露出一丝光亮。刘书结字常用“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之法,使一字之内有意留白,与浓郁层叠的点画相依对,疏朗与稠密并存,枯润互映。

二、厚

“厚”是指其书法谋篇结字取势厚。

刘书章法平白质朴,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无过多牵丝,然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杨过敬云:“文清书如绵裹铁,……雄深雅健。”相对于明末诸贤连绵直下的体势而言,刘书字字稳健,其结体大多是扁方形的,重心降低,点画之间表现出沉静内敛的厚势与张力。刘书小字亦具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曰:“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古人操音律求饱满,奕棋讲厚势,为人修笃实,刘墉书法颇能暗合于此说。

刘墉的字很粗,却不让人感觉是墨猪,字含骨力,所谓的骨力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很到位。另外刘墉的字有种内敛的倾向,感觉它非常有力量,但是它的力量是往里收,它不是向外发的那种,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敦厚,不张扬不外露。

三、静

“静”是指刘墉书法意趣静谧,神情从容。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书法崇尚“静”气而忌“火”、“燥”。一味崇尚外示刚劲必现“火”、“燥”之陋。反之,一味避刚就柔,又易于流媚。刘书笔墨浓厚,善于藏头护尾,少圭角。点画意态谨然,从容不迫。又字字独立,大小相合,绝少大小悬殊之字。清徐珂《清稗类钞》云:“其(刘墉)书之佳处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刘墉以不凡的气度避火燥,去柔媚,驾驭浓黑新亮的笔墨写出了一片静寂的世界。书法视频。刘书常“于轨则中时露空明,于运用中含虚寂”。“静”气是刘书的主要特色。清人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云:“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作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

刘墉书法的价值,就在于他把优游养性的翰墨馀事与作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雅气质结合在了一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露人格、寄托性情的理想方式。透过他那温集敦厚的书法风格,可以使人感到儒家思想的温恭俭让、智圆行方的人格心态。

刘墉书法的风格和明代以来帖学传统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他不追求一般学帖者习惯的流畅婉丽或纵肆跳宕,而是以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重的墨色,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雍容、静谧甚至还带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书法欣赏。

清代帖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在当时就拥有很大的名气,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说“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一生历康、雍、乾、嘉四代。其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死后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清。刘墉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皆为书名所掩。其书以浑厚古朴、貌丰骨劲而独步当时。

请看“浓墨宰相”书法

关注《书法密码》 shufamima 微信公众号,您会有新的发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