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杀后引官兵落泪,刽子手内疚自刎

引言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许多艰难的问题都能在历史长河中寻得答案。翻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中不乏有奸佞之臣,他们对王朝的衰亡有着肯定性的作用。

不过,即使在奸臣当道的时候,也会涌现出一大批为了国家尽心竭力,舍生忘死的忠臣,比如唐朝的郑国公、光禄大夫魏征、北宋的知开封府兼御史中丞包拯、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明朝中期也有一位为国为民的忠臣,他叫于谦,可他最后没有得到安详的生活,被朝廷冤杀而亡。

▲于谦画像

01

元朝末期,朝廷极具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安徽境内,有一位衣衫褴褛,贫困不堪的少年人,他叫朱重八。为了生活,他曾入寺为,对于这样一个残酷的世道,他早已不堪忍受,在多年的战争下,朱重八逐渐成长为留名于世的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对贪污受贿的行为深恶痛绝,对贪污受贿之人处以极重的刑罚。当时,只要贪污超过60两者就会被剥皮而死,朱元璋执政期间,处死的贪污官员,达到数千人。

▲于谦祠正门近照

在如此严苛的刑罚下,明朝初年的官员们清正廉洁,贪污腐败的风气得到强有力地杜绝。然而,朱元璋逝世之后,贪污腐败之风又渐渐兴盛起来。到了明英宗时期,朝廷中阳奉阴违之人不在少数,王朝的根基遭到一定的动摇。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大明帝国被昏暗的气氛完全笼罩着,而打着火把指引人们前行的正是于谦。以至于在他受冤被杀后,连杀人如麻的刽子手都内疚得自刎而死,无数官兵为其落泪。一个大臣,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还要从于谦的生平开始说起。

▲于谦浮雕近照

02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一个官僚世家。23岁时,于谦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仕途。之后的时间里,于谦凭借良好的政绩先后担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为官清正廉明,讲究法律为本,并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对待,因此其属地内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就连那些江洋大盗也告诫自己的同行,说于谦是个好官,不要在他所在的地方犯事。而当时,朝廷被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弄得浑浊不堪,王振本人靠着皇帝的权威享受荣华富贵,对他阿谀奉承者数不胜数,可于谦对此却十分痛恨,经常直面参奏王振等人的过错。

▲明英宗剧照

许多同僚建议于谦适当地低头,不要太过忠肝义胆,可于谦对此坚决拒绝。他认为,这些手握大权却不为百姓谋福祉,贪图个人利益之人是天下最大的蛀虫。王振为打倒于谦,在皇帝耳边鼓吹于谦的不是,于谦因此被下狱判处死刑。最终,在上千名百姓的联名书中,于谦才被免除死刑,贬到外地任职。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受王振等宦官怂恿,不顾众臣的劝阻,率领大军前往土木堡征伐瓦剌。结果,英宗皇帝兵败被俘,消息传回京城,朝廷一片哗然,众臣无计可施。

▲于谦墓地近照

在王朝存亡之际,于谦力排众议,奏请孙太后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继位,这才稳住了大明江山。瓦剌见到明朝新帝已立,只得将英宗做个顺水人情放回了京城。此后的数年间,英宗都被尊为太上皇,失去了绝对的权力。不久之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宦官集团们为再次掌握权力,怂恿英宗重新回到帝位。在夺门之变中,英宗复立,于谦因请立景泰帝获罪,被下狱。英宗本意并不想杀于谦,曾说“谦实有功”,可在大学士徐有贞和宦官们的唆使下,明朝一代名臣最终还是以私通蒙古罪被处死于崇文门外。

结语

于谦死后,行刑的刽子手羞愧难安,最终选择自杀来赎己罪。而官兵们受命抄于谦家时,发现于谦所遗之财尽是皇帝当年的赏赐,自己几乎没有一分遗产,在场的官兵无不落泪,深深地为这位忠臣感到悲哀。

参考资料:

《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列传第五十八·于谦传》

,刽子手自杀在《明史》哪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