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张好好

杜牧是唐代我们长安樊川的大诗人。他是李杜之后诗歌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在诗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和李商隐一起被人们称为“小李杜”。但是,近现代以来,一直有一些无聊文人为吸引眼球无节制戏说他,《张好好诗》成了戏说的谈资和标靶。为了还他和张好好一个清白,作为乡党,我有义务站出来,说说他和张好好的史实,顺便说说《张好好诗贴》的有关问题。

先说杜牧。贞元十九年,他出生于长安一个望族之家。当时有谚云:“长安韦杜,去天尺五。”韦即韦应物一族,杜即杜牧一族。“去天尺五”,意距离皇天之近。杜家地位之显赫,可想而知。其祖父杜佑,贵为宰相,权倾朝野。同时,杜佑还是一位大文人。一部《通典》,是他所著,洋洋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体例最为完备的政书。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也使他成为后世人在研究国学时一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城中有大第万卷书满堂”是他家文化氛围的写照。在终南山下,更有“数亩园林好人知贤相家”风景如画的别业。杜牧从小就在这优越的环境中读书生活,是令别人不能企及的。加之杜牧好学,“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杜牧早早就名满京华。二十三岁作的《阿房宫赋》,是古今名赋鸿篇,被人们世代传颂,就连习主席也引用过。他还文武兼修,一部《杜牧注孙子》展现他出众的武略才能,并被运用于当时的军事行动中。他才华横溢,“取官如驱羊”,二十六岁就进土及第。诗“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才俊形象跃然纸上。他有经邦济世的志向,“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他一生都在仕途和官场奔波。据现代人统计,他一生在朝廷和地方担过二十几个职位,最高官至州刺史和中书舍人等。他深恨官场的腐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子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是对腐败的揭露和讽喻。至今,仍有现实的警示意义。杜牧生于长安,卒于长安,自作墓誌 ,也显示了文人看轻生死的豁达和畅快。当然,杜牧的声誉,不在政绩,而在文学和诗歌。《樊川文集》,收录文章四百五十余篇,辉煌伟哉,彪炳史册。历代都有印刷行世,是中华民族巨大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说张好好。张好好因正史无有传略,在百度词条搜,结果为:张好好,唐代才艺双绝却遭遇不幸的歌妓。要详解张好好,杜牧《张好好诗卷》才是破解的秘笈。诗并序云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杜牧诗注释张好好条为:“本为歌妓,与杜牧在江西幕府时相识,后来张好好得到沈传师的赏识,并随其来到宣城,与杜牧颇有往来。后来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纳张好好为妾。从此与杜牧音讯隔绝。太和七年,沈传师任吏部侍郎,宣城幕府中的僚属们也就各奔前程。直到五年后杜牧来到洛阳,才发现张好好早已被无情丈夫抛弃,在洛阳东城的一处酒家卖酒”。

“君为豫章硃,十三才有余”。可理解为洪州(今南昌)的地方有一位美女叫张好好,今年才十三岁。她太漂亮了,“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美的像清水出红莲。她的美貌让主公后悔相见恨晚“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句写好好出,貌惊四座,引起一片赞叹声。他一开口“一声雏凤呼”,象小凤凰开口一样清脆,“繁弦迸关纽,寒管裂园芦,”乐器弦蹦管裂都跟不上她的高度了。主公沈传师三番赞赏,被奖赠天马锦和小犀梳。从此,张好好随主公沈传师,“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好不快活。随着好好年龄和艺技日渐成熟,“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主公也越发喜欢。“从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句,是说沈传师之弟沈述师,也是进士,与杜牧同是朋友,这时也爱上了好好,并把好好纳为妾。好好从此被金屋藏娇,“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好好淡出人们视野。后来杜牧他们也随着沈传师调任吏部侍郎,各奔东西了,再见好好,“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此时,张好好已离开沈述师,在洛阳东城一家酒店当垆卖酒了。

杜牧与张好好之间关系。应该准确的说,就是明星与铁粉之间的关系。后来好好,就像官员包养了女明星。杜牧写诗明显的讽喻了官员不贞和无情,同情年轻艺妓的红颜薄命。当然,也有几分情意和爱慕。但他们关系是清白的。造成人们容易误解的句子是“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这是说主公沈传师,不是杜牧。造成人们误解张好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杜牧另外《赠别二首》诗。内容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应该说是杜牧赠给相好的,但肯定不是给张好好的,因为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句时,而此时已是太和九年。杜牧已从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而他与张好好分手时是太和六年,不细心的读者就被别人误导了。

值得一说的是,《张好好诗卷》杜牧肯定没有赠给张好好,因为有“序”,序内容有杜牧认识张好好过程,诗给没给好好,也是一个迷,有待于专家学者考证研究。

《张好好诗卷》,是杜牧传世的唯一书法作品。也是杜牧称为书法家的唯一佐证。世人争宝之,几位帝王也曾染指。《宣和书谱》评价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书家董其昌云:“余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名家也。”杜牧书法,中和而雄强。而杜牧书此之时年仅三十三岁,时至今日,人们只能望其项背。在此,不得不说的是唐朝文人书法意识很浓,与他来往的人像沈传师本身就是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可以并列的书法巨擘。他有没有受沈传师教诲,不得而知。耳濡目染是肯定的。

顺及说几句,杜牧不是悲剧人物,但张好好是个悲剧人物。而近代收藏《张好好诗卷》书法作品捐给国家的张伯驹也是个悲剧人物。他捐给国家的八件珍贵文物(包括张好好诗卷),价值连城,以数亿计,而他落难时,住院都不能住单人间,在八人间里来回腾挪。想此,令人不胜唏嘘。为此文时,时近清明,一个春雨纷纷的午后,我去谒拜杜牧坟。在司马故村,杜牧坟早已被人挖平,原来丈余高的大冢荡然无存,在地平的基础上还被挖成一个大洼地。据村叟说,这是五十年代的事情。千年大冢,毁于我代,不能不叫人惋惜和反思。村叟还说,雨日似有磷火闪烁,冤魂凄鸣。昔日杜家园林,已无旧迹可寻,司马故村亦无杜家血脉。修坟平坟,历代有之。唯我代平杜牧坟似有不妥。从传承文化角度考量,从旅游功利方面考虑,是否重修。在此呼吁!

好好冤矣,杜牧悲矣,伯驹明矣。天道轮回,均已过往。清明之际,是为纪念。

(本文作者为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书协会员 王庆先生

附图片:

图片一:杜牧书张好好诗卷局部

图片二:作者王庆临习作品

图片三:作者王庆习作

图片四:张伯驹照片

图片五:村叟指点杜牧墓地

图片六:作者实地考察杜牧墓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