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史》有感(五) 元末明初文学艺术家杨维桢的趣闻轶事

《明史》记载了很多明朝文学家、艺术家的故事。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的故事是《明史文苑一》的第一个人物传记故事,他的故事独特有趣。

传说他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李氏梦见月亮上有金钱坠落到她的怀中,不久,杨维桢出生。

杨维桢的父亲培养儿子非常有创意,他在铁崖山建造了一栋楼房,在楼房的周围栽种一百多棵梅花树,在这栋楼房里存放一万多卷书。他去掉梯子,让儿子杨维桢在这里生活了五年,杨维桢在这样的环境里,除了读书没有别的事干,饱读诗书五年。所以杨维桢自号“铁崖”。

泰定四年,杨维桢考中进士,做了天台府尹,又做了钱清场盐司令。在这个职位上十年没有调动。

元朝修编宋、辽、金三史的时候,杨维桢著一千多字的《正统辩》,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了以后感叹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欧阳元功举荐杨维桢参与编修三史,没有被采纳。

杨维桢被任命为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还没有到任,元末战乱开始,杨维桢在富春山避乱,后来又到了钱塘。

张士诚几次招揽杨维桢,杨维桢不去。张士诚派遣弟弟张士信咨询访问杨维桢,杨维桢撰写五论,反复论述顺逆成败的观点,张士诚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杨维桢和元丞相达识不和,迁居松江。当时全国都举荐绅大夫和东南才俊之士,到杨维桢家里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杨维桢天天喝酒,笔墨横飞,或者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者叫侍童唱《白雪》之辞,自己弹琵琶伴奏。宾客都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朱元璋召诸儒编纂礼乐之书,因为杨维桢是前朝文学家,朱元璋派翰林詹同带着金钱登门拜访杨维桢,杨维桢谢绝说:“哪有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再谈论改嫁的事呢?”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遣有司敦促杨维桢到大明朝廷,杨维桢写了一篇名为《赋老客妇谣》进献给朱元璋,并且说:“皇帝可以竭尽我的所能,但不能竭尽我的所不能。否则就只有蹈海而死一条路。”

朱元璋同意了,派人用马车把杨维桢接到朝廷,杨维桢在朝廷呆了一百多天,

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之后,就乞请回乡,朱元璋同意了,仍然安排车辆送杨维桢回乡,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惟帐,宋濂赠诗说:“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宋濂对杨维桢十分尊崇。

杨维桢回乡之后不久就生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杨维桢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他和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赞、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他和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僧道之友。

张雨称杨维桢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杨维桢的文章,犹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说他的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有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杨维桢迁居松江的时候,与华亭陆居仁以及侨居的钱惟善,一唱一和,陆居仁和钱惟善死了以后,和杨维桢同葬在干山。人们称之为“三高士”墓。

杨维桢博学,多才多艺,擅长诗文、书画、音律。最可贵的是他身处乱世,却很正直有气节,从不攀附权贵,阿谀奉承,世事洞明。群雄并起,都想招揽杨维桢,杨维桢哪里也不去,哪怕天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吹笛,写诗作画,也不盲目攀附。这时候的杨维桢有五六十岁,天天跟人喝酒唱歌跳舞吹笛,写诗作画,也真是不容易。朱元璋请他出山,他有言在先,只能做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超出他的能力之外的事不能强求。杨维桢在朱元璋的大明朝廷只呆了一百多天,事情办完之后就立刻乞请回乡。绝不乞求在明朝为官,他认为:作为元朝旧臣在明朝朝廷为官,就像行将就木的妇人谈论改嫁。

杨维桢的这样的性格其实很对朱元璋的味口,朱元璋很欣赏这样的人。

李文忠俘获元朝嗣君的儿子买的里八剌,捷报到达京师,朱元璋命令过去曾经在元朝政府做过官的人员不要参加庆贺。买的里八剌是元朝嗣君的儿子,是元朝旧臣的旧主,所以朱元璋不让他们参加庆贺。说明朱元璋很注重臣子对君主的忠诚。杨维桢不肯在明朝为官,刚好很对朱元璋的心思。所以朱元璋都依从他,没有为难他。

杨维桢有好几个方外僧道朋友,或许是因为这样,所以杨维桢才能在乱世从容淡定,识得进退。历史上不乏和方外僧道做朋友的历史名人,比如苏轼的朋友佛印就是僧人。苏轼仕途命运曲折,他始终乐观积极,从容不迫,从不悲观失望。韩愈开始反对佛教,经历磨难被发配到广东潮州之后,也开始有僧道朋友,之后的韩愈更加奋发有为,积极乐观。

杨维桢的父母在他小时候,把他关在铁崖山的屋子里,静心读书五年,屋子里全是书,屋子周围是美丽的梅林。杨维桢读书学习的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美丽的读书环境是多么重要。一定要让孩子们远离各种影响学习的诱惑,孩子们安心、静心、专心读书才能成才。

,学习,[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