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篆刻印章欣赏大全,有个篆刻家叫赵孟頫

赵孟頫在各类的有关篆刻的文献资料中,是公认的中国篆刻分水岭,赵之前的叫印章史,赵之后的叫篆刻史,赵孟頫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但这个人也是争论比较大的人物,对他的争论,争论点不是艺术观点的争论,更多的在于他的“人品”的争论,争论点在中国文人所谓的“气节”,认为他“大节有失”。

赵孟頫本人是宋宗室,赵孟頫先是宋亡以后沦为平民,后来,他被推荐入京师并由此走上仕途,大部分对他看不起的原因就是这个,你是宋宗室,却到元朝廷当官。赵孟頫走上仕途浑然身不由己,因为身世原因,他的仕途也并不十分得意,无心政治使他大部分精力都转入文艺创作。这种创作和研究一直到他去世的当天,据史料载:“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元史.列传五十九》)

(赵孟頫像)

1、个人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因此我们也称他赵松雪,封魏国公,谥文敏,因此我们也称他为赵文敏,他还别署水精宫道人,他是浙江吴兴(湖州)人,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大画家、大诗人、大篆刻家。《元史》上有他的传,他肯定算得上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大人物。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的自画像)

2、印学观点

赵孟頫对于篆刻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项:

(1)他对中国的早期印章理行了理论总结:据史料载,赵孟頫曾经编写印章理论书籍叫《印史》(跟后来明人何通写作的《印史》是两回事),编写的年份是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赵孟頫编写《印史》二卷,书名也有叫《学古印式》、《汉官威仪》的,虽然这部书最终仅流传下来序言部分,但它显然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印学著作(米芾也讨论印章,但是他是放在书法的范围内讨论的)。

2、他是所谓的“圆朱文”印的创始者:可能我们说米芾创立了“元朱文”,还存在疑问,但是赵孟頫是“元朱文印风”创立者,这几乎是篆刻界公认的事情,沙孟海先生的《印学史》语:赵孟頫所篆印文,纯用小篆,朱文细笔圆转,姿态柔美,世称“圆朱文”。清人陈鍊在他的《印说》(又不同于周应愿的《印说》)里称:“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这基本从审美上讲明了“圆朱文”的印风特征,后来我们称“圆朱文”为“元朱文”,原因正是赵孟頫所在的历史时期是元代,而“元”字除了表明朝代外,又有“圆”的意义。

3、第一个举起“印宗秦汉”大旗的印学家:这恐怕是赵孟頫最大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纸张的广泛应用,印章从白文转向朱文,而印面由原来的一寸大小逐渐变大,这使印面文字松散,为了解决松散的问题,又出现盘叠的工艺化倾向,另外还有一部分文人将各种奇形怪状的元素引入印章,赵孟頫所处的时代节点,使他明确地认识到唐宋叠文印及当世文人的篆刻审美问题,于是他在《印史.序》说:“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因此,他大力提倡“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看似简单的“复古”,但实质上是由于这部印学著作首次提倡汉印,从而确立了后世浑厚敦朴的汉印审美观为篆刻审美主流。

3、篆刻作品

赵孟頫的印章作品一生流传下来的印章,大约20余例,朱文印多一些,白文印少。朱文优于白文,这跟同时代的另一位印人吾衍(下一节会讲到他)的白文优于朱文正好形成对照,我们来看他的作品:

(赵孟頫印)

白文还是汉印格式的白文,但作品不多。这里有一个问题:他发起”印宗秦汉“,汉印白文居多,为啥他的白文印反倒不多?这里要说明一下,赵孟頫所谓的“宗汉印”,宗的是汉印“风格和气息”,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他在篆刻方面直接提出来要“古雅”,要“质朴”,但他同时又受唐宋印的影响,比如唐宋印里面的类似玉箸篆的线条,但他强化线条的运动感,又把线条搭线在印边上,让印章更充实、稳定、饱满。

(松雪斋)

(赵孟頫印)

(赵氏书印)

(赵)

(水精宫道人)

(大雅)

(赵氏子昂)

值得注意的有一个细节,上述印中,“水晶宫道人”一印,当代篆刻家李刚田先生认为水平并不上佳,甚至只是“今日初学篆刻者的水平。”(李刚田《篆刻篆法百讲》),做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品呢,我们或者可以猜想,这方印是赵大师自己刻制的也说不定,因为对材料的研究或工具的研究还不到位,因此,他也只能跟米芾一样停留在探索阶段。文人篆刻的大发展在适合篆刻的石料发现之前,实在是困扰了文人大师们太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