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篆的极则:李阳冰与其篆书

李阳冰在楷书鼎盛时期的唐朝,苦心研习篆书,是秦汉以后篆书的又一高峰。他在继承秦篆的同时成功地创出了“铁线篆”,被世人赞誉和推崇。当今正值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时代,虽然篆书作为应用并不广泛,但篆书对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发展和文字学研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李阳冰篆书的学习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李阳冰·谦卦碑

一、字如其人

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后徙居云阳(今陕西泾阳),遂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约生于721年,卒于787年。历任国子监承、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世称“李监”。他早年以词学登科,文章简洁雅健,有“一代作手”之称。

李阳冰初仕上元县尉,乾元二年(759),官至缙云令。上元二年(761)移官当涂,后挂冠去郡,退居缙云,精研篆籀多年,“得篆籕之宗旨”。

李阳冰·谦卦碑

朱关田先生在《唐代书法年谱》中说到:李阳冰做官级别虽然不高,但有仁政,为民办事。《缙云县城隍神记》说:“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祈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及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可见李阳冰是一位性情秉直、守信、一心为民办事的人,在他的心里装有老百姓的疾苦,以至于他在缙云和当涂都有极高的声誉。

形成李阳冰这种秉直好学的精神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分不开的。李阳冰的先祖为秦司徒,其父李雍门曾任湖城令。兄弟五人,三位是进士,其弟李澥官至监察御史。其家族以好学著称,家风整密与好学之风为李阳冰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为官的环境。

李阳冰·谦卦碑

李阳冰的书法学习与他的性情和好学精神一样,有着坚强的定力与毅力。从他的书法生涯看:早年师从张旭,虽然他的篆书创作与张旭的草书在书体上截然不同,但书法创作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李阳冰是诗人李白的族叔,李白说李阳冰的书法是“举邑舞,式图丹青”,是“穷神阐化,永世作程”。李白有诗赞云:“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说他的篆书、文章两尽其妙。李白在《当涂李帝君画赞》中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缙云飞声,当涂政成。”这就说明李阳冰在百姓中威望甚高, “字如其人”,字与人品,可谓两佳。

二、李阳冰篆书对秦篆的扬弃

扬弃不同于抛弃,“扬弃”首先在于“扬”,“扬”在书法上更多的是指继承。

战国时期,由于各地文字不同,严重影响了文化交流,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以秦国文字为基础整合小篆,成为秦代的官方字体。具体地看,秦篆有很强的规律性,秦篆字形为方形,笔画粗细均匀、上紧下松、左右对称等。唐代经初唐五代80多年,迎来了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个尚法时期,晋人中的“神理”凝成了“法”。

秦李斯·峄山碑

李阳冰的篆书有着法度和规则之美,他的艺术风格与唐代盛世的秩序井然、法制健全、经济繁荣是相一致的。

就李阳冰篆书的艺术特点来看:首先是对秦篆的吸取,他初学《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便变化开阖,形成造型规整凝立、整体划一、结体对称、井然有序的特色;

其次是参考籀文之法,转变李斯的阔落之风,形成线条劲挺、圆润流畅的风格,至晚年则更趋老练,美茂丰润,成为一代绝笔;

再次,他注重取法自然,从天地万物中寻找启示,他自曰:“予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兹曼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的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抵咀嚼之势。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李阳冰·城隍庙碑

从李阳冰篆书的几个代表性作品看,其篆书几乎全由秦篆变化而来,曲直相宜、变化合度、布置均匀,特别是形体所显示的和谐之美,清通婉曲与平直的横画、直画,及其构成的典雅的艺术氛围,都是与李斯所书《峄山刻石》相似。

李阳冰继承了李斯玉箸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平正遒劲,而且对传统小篆的线条也进行了较明显的改造,秦小篆中方折之势在李阳冰笔下弧形之势更加明显,有时干脆把基本是方折的笔画改作弧形的笔画,这样就使这些线条的弹性张力感得到强化。同时增强了整篇的流畅性和运动感。

《缙云县城隍庙碑》是李阳冰存世较完好的篆书作品之一,也最能体现李阳冰篆书之风貌。从此碑中可窥李阳冰篆书之特色,它的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精细瘦健、圆润通达,所有线条均圆起圆收,无顿挫痕迹,转折处弧曲有度,融毛笔之圆柔于精细瘦健的小篆之中,然而其可贵之处又在于精细瘦健的线条却不见糜弱之气,而是彰显小篆线条的张力与艺术内涵。

李阳冰篆书清真雅正、稳健自然、冷峻静穆,字字如秦陵严整之兵俑,不可随意涂抹与移动,给人以一种刚正朴厚的感觉;又如对笃实端庄之贤士,其气格甚高,正气凛然而无轻浮士子的做作狎昵之态。

细细品味其组字结体,会发现其篆书较之秦篆重心明显下移。秦篆由于字体的下方笔画纵向拉长使得其重心处于上半部,显得细瘦伟健,李阳冰的篆书则使字的笔画在空间排布上趋于空间化,重心较秦篆下移至字的中心,给人一种稳定感,有尚“质”的倾向。如在《峄山碑》中“德”字重心处于上半部,而在《三坟记》中“德”字重心明显下降。

其实,这种“创意”就是扬弃,是在继承古篆中的发展。

在章法上,李阳冰为增强整篇的生动活泼之感,也进行了探索,故其所书碑版章法有明显变化,但总体上看较李斯碑版的章法更趋于茂密,同时也注意增加了字与字的联系。李阳冰篆书线条总的特点是向上下两个方向舒展,同时兼顾左右,因而通篇雍容茂密且变化生动、顾盼生情,或如杨柳摇曵多姿,或如流云舒卷自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小篆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另外,统观李阳冰篆书,非独见其线条的遒劲翩然,字里行间亦洋溢着一股纯真清雅的气息,似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这就不只是他的笔墨功力深厚所能致的,更在他人品气质的高雅及学养深厚。

由于篆书自汉以降逐渐衰落,水平急剧下滑,基本法理难以保持,李阳冰在篆书危难之际崛然而起,为唐代篆书的发展树起了一面旗帜。李阳冰篆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在当时取得的成就,更在于他在篆书式微时代的决然而起,撑起篆书承传的桥梁。

李阳冰·三坟记

三、李阳冰篆书对后世的影响

李阳冰的艺术影响力从晚唐开始显现,如《李溶墓志篆盖》《白知城墓志篆盖》《郎宁公主墓志盖篆》等在小篆技法上与李阳冰的小篆十分相似。

宋元时期,李阳冰小篆的地位日益上升,朱长文对唐代书家进行了评价,将李阳冰列为神品,而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怀素等16人列为妙品,从中可见李阳冰的影响力。

到了元代,古文研究家郑杓的《衍极》云:“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衍极》取十三人为元代前书法家,而李阳冰位居王羲之之后,张旭、颜真卿之前,足可以说明李阳冰在元代受到的推崇。

明代篆书承元之风,但表现较平。而在清代,篆书在金石学的带动下,形成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清朝学篆者多得李阳冰之法。诸如王澍、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基本上以李阳冰为范本,在继承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以碑学书家巨擘称誉的邓石如,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以《三公山碑》以及汉碑额等隶法入篆,为清代篆书树立了一个新典范。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在用笔上吸取了二李的优点,同时又突破了李斯的用笔单一和李阳冰法度严谨,掺杂隶法,独树一帜,形成深朴多古的艺术风貌。这在篆书的历史上是继李阳冰之后的又一次扬弃,所以说李阳冰的篆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点也不为过。

总结:

李阳冰之所以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高,在于其对秦以来篆书的扬弃而使篆书有了新的面目,然而他的治篆最大的功绩还在于从“未有点画”的前人篆籕遗迹中摸索出一套能够书写玉箸篆的用笔方式,为后人学习篆书提供了经典范本。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才能发挥。正如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所言:“盖李斯去古近而易以习传,阳冰去古远而难于独立也。”尽管如此,李阳冰在篆书衰微之际挺身而出,发扬传统、承上启下,亦是功不可没。

,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