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杨凝式:他个性鲜明的书法告诉我们,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的创造

书法至唐,楷、行、草均达至高峰。如何开拓新的途径,形成自我风格,是摆在书家面前的一大难题。当然,书法也还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说“唐尚法而宋尚意”。而在唐宋之间的五代,也有一个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著名书法家。

杨凝式大量的书法作品是写在洛阳寺观的墙壁上的,由于五代战乱,这些书法作品大多没能流传下来。他留给今人的,仅有《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四件墨迹。从四件书法的风格上看,他是初学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并从其脱化出来的。

但他好像不受理智的约束,纯任天性地去创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程式可鉴,一切随心所欲,性之所至,胸中块垒随笔而散。例如他的楷书《韭花帖》明显带有行书的笔意。从整体看,《韭花帖》整幅作品排列还算整齐,字大小比较匀称,但仔细审察,一点一画,或粗或细,或虚或实,或方或圆,或柔或刚,都似信手拈来,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在用笔上,笔纵墨润,抑郁勃发,并且字形欹侧,仿佛东倒西歪,但重心却非常稳定。他巧妙而自然地把欧阳询方硬内敛的笔法与颜真卿疏宕外拓的笔法交织在一起,在结字上把欧字森严险劲的风格与颜真卿朴茂宽绰的风格揉合在一起,加之不激不厉的气势贯穿了疏朗的布局,令人耳目一新。

他采取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的方法,创造出一种个性强烈的书体新貌,他将行、草书写得连绵不断,大小参差,错落跌宕,行笔超脱恣肆,竖行几成斜行,有的字则故意拉长,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或正或侧,不拘常规,章法疏密相间,参差错落;但从整体看却十分协调,呈现出婀娜多姿的形态,这种独具一格的草书中加行楷,行书中加楷书,按其点画如真行,看其气势则狂草,既不让人觉得别扭,反倒显得和谐自然,别有一番趣味的书体。

他既不像张旭、怀素那样狂逸,也不象孙过庭那样严谨,而是显得更加纯任自然,令人爽朗奔放。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答熙载九问》中分析说:“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联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反映了杨凝式行、草书剞侧取态的狂怪特点。

表面上看杨凝式是佯狂的,但正是由于他的佯狂和独特性格,在这书法时代转换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他在书法作品中注重了抒情的因素,是极为典型的“随意”的风貌,这便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先声。

其实,这也是唐代盛极一时的抒情的延续和发展。虽然唐代欧阳询、柳公权等楷书大家端方正直的楷书几乎达到完美至极的地步,其法度也相当完善。但在“达其性情”的绵延流动抒情上却存在着局限,张旭、怀素、颜真卿的行、草书对杨凝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然,由于唐代政治统一和国力昌盛,人们的抒情草书往往寓气魄于严整之中,寄情感于法度之内。五代由于军阀混战,王朝更迭,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抒发个人哀怨见长和注重个性描写的书法形式应运而生。

杨凝式就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佯狂终身,但骨子里却追求“天真烂漫”,只要遇见寺院粉墙,他便用一支毛笔,尽情挥洒心中块垒。他不太讲究“法”的艺术形式,有些字还常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拼凑痕迹。与唐人草书相比,又缺少一点自己的东西,被认为“散僧人圣”或“不衫不履”。

但这正是杨凝式的独到之处,他的书法特别注重旋律般的抒情性的笔画线条创新,他有强健的笔力,敏锐而精确的造型能力,他有适应和创造千变万化的视觉空间的非凡本领。所以说杨凝式在书法上表现出的新的艺术特色,就是抛弃了唐楷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的限制,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唐人“狂草”的传统,并使其带上了倾泄个人心中愤郁的抒情特征。是一种感情至上、放浪形骸的名士风度,所见到的则是一个理性至上、率真儒雅的文人。杨凝式的书法艺术对书法从唐代的“尚法”转换为宋代的“尚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动荡纷乱的五代,连生命都缺乏保障的杨凝式依然顽强地保持艺术的个性与追求,这样的书法艺术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以抒情任性的书法来抒发内心的苦痛与激越,以颠狂放达的行为对抗龌龊黑暗的现实。他用一生的心力来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取法前人而又不落前人窠臼,创造出一种似无法而有法、萧散有致而又充满意趣的书法形式,开宋代乃至后世追求气韵生动、返璞归真的书风先河。

宋代尚意先声杨凝式个性鲜明的书法已经告诉人们,艺术的本质是自我和自由的创造,是最在乎尊严的精神圣地,艺术不管处在何种不堪的时代与环境,也都应该坚持自我的真实面貌。

,不研究宋四家,老发杨凝式,他是哪根葱?,跟我想的一样。草字正确的前提下,什么样的章法构造什么样的风格,也就是创作自由!,书法是个性与共性是完美统一的!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