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禁止出境的国宝书法

书画类禁止出国(境)展览珍贵文物公布于2012年,其中包括镇国之宝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等书法珍宝。

西晋陆机草书《平复帖》

西晋,陆机,纸本墨迹,手卷,帖文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平复帖》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书法作品,共9行84字,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陆机《平复帖》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章草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释文: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东晋王珣行书《伯远帖》

东晋,王珣,纸本墨迹,手卷,原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伯远帖》,原为东晋王珣书以行书写的一封信,5行共47字。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被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伯远帖》问世已有1600多年,年代之早仅次于陆机的《平复帖》,堪称书法史上的珍宝,此帖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伯远帖》为成熟的行书,风格古逸洒脱,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它的笔画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疏朗飘逸,真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唐代冯承素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东晋/唐代,王羲之/冯承素纸本,手卷,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卷《兰亭序》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帝题“晋唐心印”四字。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

《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唐代欧阳询行楷《梦奠帖》

唐代,欧阳询,纸本墨笔,手卷,贴文纵25.5厘米,横33.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行楷《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全贴九行,每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文。

《仲尼梦奠帖》笔路极近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也最为精彩的一种,其中显示出充满自信的意趣。美妙的情调与意趣,渗透了对新笔法与新形式的自负与自由。

本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仲尼梦奠帖》释文: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唐代国诠小楷《善见律》

唐代,国诠,纸本墨笔,手卷,纵22.6厘米,横4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国诠小楷经生体《善见律》275行,每行17字,书写工整,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一气呵成,造诣精湛。用笔精妙绝伦,无点滴油滑轻浮之感和张扬外露之态。

横势起笔露锋,稳健自然,遒逸灵巧,朴实直率。《善见律》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

唐代怀素草书《苦笋帖》

唐代,怀素,绢本墨迹,2行14字,纵25.1厘米,横1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

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该作品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乾隆御跋:“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白。此卷前有瘦金书笺和玺。疑曾入御府而书谱不载。岂偶遗之耶。董香光谓以澹。古为宗之为宗论目书。释文如右。甲戌夏。御书。”

唐代杜牧行书《张好好诗》


唐代/834年,杜牧,纸本墨笔,手卷,纵28.2厘米,横1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好好诗》,是晚唐时期由杜牧所写的五言古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

此诗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诗歌语言,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释文: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人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人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

唐代,唐人摹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纸本墨笔,手卷,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或《王氏宝章集》,共录王氏七人10帖,包括:王羲之行书《姨母帖》、王羲之草书《初月帖》、王荟行草《疖肿帖》、王荟行草《翁尊体帖》、王徽之行书《新月帖》、王献之行楷《廿九日帖》、王僧虔行楷《太子舍人帖》、王慈行草《柏酒帖》、王慈草书《汝比帖》、王志行书《喉痛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28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28人书,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10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

五代杨凝式草书《神仙起居法帖》

五代,杨凝式,纸本墨笔,手卷,帖心纵27厘米,横21.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神仙起居法帖》写草书8行,共85字。内容为古代医学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释文:“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祜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帖》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墨迹珍品。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人贾似道、手中,至明代被江阴葛惟善收藏(《清河书画舫》称曾被“郡入王氏所藏”,并经张徵、葛惟善、项元汴之手),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

帖上钤有“绍兴”、“永兴军节度使之印”、“赵孟頫印”、“项墨鉴赏章”、“士奇之印”、“陈定平生真赏”以及“石渠宝笈”等鉴藏印。2012年6月26日,《神仙起居法帖》被国家定位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神仙起居法帖》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所用小行草书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此书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

宋代林逋行书《自书诗》

宋代/1023年,林逋/苏轼,纸本墨笔,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的唯一存世的长篇巨制,也是应友人之请所写的自作诗。共录诗5首,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该卷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

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自书诗》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四次御题七言诗及题记一段,又有明王世贞、王世懋,清王鸿绪、董诰四家题跋。钤有“济阳文府”,清王鸿绪、清内府等鉴藏印。存入清宫后,民国年间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名义将本卷带出故宫,几经辗转,1953年回归故宫博物院。

宋代蔡襄行书《自书诗》

宋代/1050年,蔡襄,素笺乌丝栏,卷,纵28.2厘米,横221.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诗、七言诗11首即是这时的诗作。

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行书自书诗卷》是蔡襄的主要传世作品之一,内容包括《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戴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思钱塘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共11首诗作。

宋代文彦博行书《三帖卷》

北宋,文彦博,纸本墨笔,手卷,纵43.6厘米,横2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彦博的共三帖行书珍贵墨迹《三札卷》又名《三帖卷》是《护葬》、《定将》、《汴河》三帖联装,中间有宋印骑缝,可推断宋时原装即此。文彦博书迹世所罕见,此三帖似为案牍批语。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有著录,但诸家藏印与荣郡王一跋均失载。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工书法、善墨翰,结字疏宕闲雅,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颇有唐人风致受颜真卿书法影响尤深。

此三帖为文彦博公文案牍所书,第一帖年岁久远,似经揭损,墨色较疲。第二贴字如拳大,笔势沉着,有颜真卿遗风,张珩认为此为文彦博传世墨迹第一。

后米元晖跋:行草书,行六,白纸本,与第三帖联装。有率更家法,骨胜于肉,当为晚年所书。释文:潞公于草法极留心,家中旧亦藏数纸,今不复有。忽观此书,想见其功业之伟,缙绅先觉馀韵,灿然在目,是可叹赏后有向若冰、成亲王、荣郡王等跋。

宋代韩琦行楷《信宿帖+旬日帖》

北宋,韩琦,纸本墨笔,手卷,纵30.9厘米,横71.7厘米,贵州省博物馆藏

韩琦《信宿帖》与《旬日帖》联装,称为《行楷信札卷》,行14,可辨识字150。该贴书风雄健,结字严谨,学颜真卿而不杂他体,为同时代所少见。有高士奇、清内府鉴藏印。

释文:“琦再拜启,信宿不奉仪色,共惟兴寝百顺。琦前者辙以昼锦堂记□ (容)易上干,退而自谓眇末之事,不当仰烦大笔。方夙夜愧悔,若无所处。而公遽以记文为示,雄辞濬发,譬夫□ (江)河之决,奔腾放肆,势不可御。

从而视□ 徒耸骇夺魄,乌能测其浅深哉。□ 褒假太过,非愚不肖之所胜,遂传□ 之大。恐为公文之玷,此又捧读慙惧,而不能自安也。其在感著,未易言悉。谨奉手启叙谢。不宣。 琦再拜启 □□□□台坐。”

学者考证,《信宿帖》为感谢欧阳修参与《昼锦堂记》的谢启。韩琦文中所提的《昼锦堂记》的成文时间为信宿帖断代的重要依据。

《昼锦堂记》文中最後欧阳修具衔为“尚书吏部侍郎,参政知事欧阳修”,按《长编》可知此帖上限为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又蔡襄所题《昼锦堂记》具衔为“端明殿学士”,时代下限当为志平二年(西元1066年)。信宿帖的创作时间当在此区间。

宋代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

北宋/1085年,王安石,纸本墨笔,手卷,纵29.9厘米,横11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王安石去逝前一年尝亲书《楞严经旨要》。卷后王安石跋曰:“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复有南宋至明朝诸大家牟献之、王蒙、项元汴、周诗等题跋。

王安石集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其虽以文章与改革名世,然其书法造诣亦相当深湛,为时所推重。《宣和书谱》评其书曰:“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与王同时代之大书法家黄庭坚评曰:“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是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然其回归国有却颇费一番周折。

《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前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一行,以此定名为《楞严经旨要》。

宋代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

北宋/约1100年,黄庭坚,纸本墨笔,手卷,纵33厘米,横7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诸上座帖卷》约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凡92行,477字。该书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文益禅师语录》,是其晚年草书杰作,深得怀素草书笔意,圆转超然,纵横开合,取势侧欹,左右开张,可谓气势豪迈,超凡脱俗,极尽雄放奇肆之能事。

《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点画遒劲有力, 一波三折,气势开张, 一卷书法兼备二体,尤为珍贵。

黄庭坚《诸上座帖》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宋代米芾行书《苕溪诗》

北宋/1088年,米芾,纸本,手卷,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苕溪诗卷》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苕溪诗》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宋代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宋代/1112年,赵佶,描金云龙笺,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作于是1112年(宣和壬寅年)。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

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草书千字文》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千字文》为中国旧时童蒙读物,是南朝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字,编成四言韵语,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知识。《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其中“高、赵版《新千字文》”被认为是超越“周版《千字文》”的真正经典之作。

文字转载,侵权联系删除,图片来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国亡瑰宝,书之重器。有鼎彝之风采,日月之光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