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黑女墓志》书法面世后,何以受到众多人的追捧?

《张黑女墓志》,原名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简称《张玄墓志》,清代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故一般以张玄字“黑女” 代替,称为《张黑女墓志》,一直沿袭至今。史料称,此“女”当读作“汝”,二字通假。

此志原石早佚,存世仅有原拓剪裱孤本一册,12页,页4行,行8字。余367字。此册初归僧人成榑所藏,清道光五年,何绍基购得,因喜爱多年来未曾离身。民国时又归无锡金石学家秦文锦(字泂孙)。文革期间,原拓本名家题跋尽毁,拓本则入上海博物馆收藏。

深埋于地下的书法珍品,总能给人以惊喜。《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即公元531年,但不知何时何地出土,原石早已不明去向。孤本明拓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受到书家学者的追捧,简直是一边倒的赞誉。

试列几例。清何绍基 “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清包世臣 称“此《张黑女墓志》,峻利如《雋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儁》”(以上所提皆为北碑)。清康有为 “《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 ,“如骇马越涧,偏面叫嘶” 等等。清代这几位碑学重镇,振臂一呼,带动了无数书法人青睐此志,称其为北魏墓志之“铭心绝品”,追学之人至今未减。

 北碑墓志数量巨大,而 此碑志被各类北朝墓志书法选集选入,几乎无一遗漏,可见其书法份量之重、受欢迎程度之高。但到底对其书法水准怎么看?它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高度?缘何被清代大师如此青睐?引起了我的兴趣。尽管不少人对此已作过诸多评价,于我素来不喜人云亦云。

公元531年的刻石,正处于北魏的晚期、书风的转折之际。前期北魏王朝处在兴盛期,洛阳王城出土的各类碑偈、造像题记等,被称为“洛阳体”、“龙门体”,书风大都是粗犷雄强、方峻厚重,折射出一个新兴王朝的兴起与发展。而《张黑女墓志》,却一派清秀典雅、温和圆润,雍容洞达,质朴隽秀,大异于前期的魏碑体,我觉得这应是第一个特征!

其二,北朝碑刻呈现出来的往往是“金石气”,字里行间,醇厚拙朴,铿锵有力,而《张黑女墓志》,虽亦有金石之气,却不乏灵动秀逸,骨子里似乎蕴含着南朝手札的“书卷气”。此点弥足珍贵,这种南北方书法的交融,极大地适应了众多理性学书之人的审美标准,感受到张黑女书法的内在美质,心仪契和,追索以求,也在情理之中了!

其三,摩崖石刻追求大而浑之状态,越大越气魄,苍茫显精神,而墓志却崇尚小而精、雅而古。《张黑女墓志》,体量不大却威仪庄重,字势不大却宽博遒厚,古意盎然,气息典雅,小中颇见大气象。

其四,《张黑女墓志》书法结体妙构连连。它开楷书的先声,结构在晋人小楷与唐人小楷之外,别开生面,活力四射。这恰恰避免了后朝楷书的森严法度。能否这样说,在楷书发展史上,《张黑女墓志》起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先人灵动楷书典范早立,可之后唐楷法度森严,而精气神流失,岂非有眼不识前朝“无名书匠”尔。

其五,其墓志章法奇妙,行密而字疏,体态上虽属于横势篇章,但处在横势中的每个字,却不是扁方压抑,而是天然生成,随运参差,宽博大方,悠游自在,没有一般结体的中宫紧缩,而以散淡均衡之结体,舒适且养眼。那些直驱延伸的长撇长捺,是那样的舒展平缓,尤其是捺的收笔上扬,修长而矜持,美不胜收;而长横、勾折又能从容不迫,如羽翼飘拂;字姿百态,重心摇动,柔让含蓄的笔画,使空间变得流动多姿;而各种各样的粗壮点痕,一改“龙门体”的三角点,变棱角分明为圆融浑实,千钧力至,行止高蹈。整篇而论,颇为仙风道骨若何!

说心里话,《张黑女墓志》于北碑中,以其独有魅力,确实跻入了一流阵容,众人追捧亦无可厚非,但它不是我所喜爱的那种。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崇尚力追的是大气磅礴、雄强博大、苍茫浑厚、恣肆汪洋的那种石刻。如摩崖石刻“汉三颂”,如“龙门二十品”之《始平公》、《魏灵藏》,如碑刻《姚伯多》、《广武将军碑》以及墓志小品等。而北朝墓志刚刚接触,入之尚浅,未见特别偏爱之碑也属正常。

当然,这么多人喜欢黑女碑,说明此刻不同寻常,而不能以个人喜好论说短长。当然,我会在北碑墓志中盘桓数日,看能否发现自己更中意的书法。正可谓,不入墓志之林,何以觅得珍宝!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编辑:梁飞龙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