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的趣事

启功先生是清宗室,雍正皇帝第九代后人,所以在清朝说来,启先生的世系是贵族。启先生的曾祖颇有作为,他辞去了朝廷封爵,科场登第,入了翰林。启先生的爷爷也随乃父,18岁中举,20岁为翰林,从此这一族就变成书香门第了。启先生诞生于民国元年,因近代历史及家族的一些原因,启先生辞去了爱新觉罗皇家大姓,自小就是“姓启名功,字元白”。

启功先生曾这样说: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我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雍正的第五子名弘昼,是乾隆皇帝的异母兄弟。乾隆即位后,封弘昼为和亲王。我们这支就是和亲王的后代。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化解收钱“人情难题”

  “我们求人买药,一定要还钱。不还,药就不灵!”在晚年一封未寄出的信中,启功显示了他特有的幽默。他请学生梁静莲从国外带药,估计学生不肯收钱。于是,用一句俏皮话,化解了这个“人情难题”。

  众所周知,启功晚年长居北师大小红楼。在此长居或短住的大师名家有不少,钟敬文,何兹全,杨沫,钱钟书、杨绛夫妇等,但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启功。

官到“部级”与启功笑谓“不急”

  “书于第二窟,明日回第一窟。”在这封信末,启功写道。1999年11月,启功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有人道贺,称其“部级”。启功笑说,“不急,我真不急。”传为美谈。启功虽淡泊名利,但他因此有了第二处住房。

  晚年启功受盛名所累,拜访求字者如过江之鲫,年高体弱的他不堪其扰。信中,他把北师大和文史馆安排的两处住房分别称为第一窟、第二窟。他还曾跟朋友说,狡兔三窟,自己终于有了第二窟,可以躲避人们的追寻。

巧把“红包”退回香港富商

国门初开,启先生访问港澳。那时候,出境都是公事,国家有专门的“出国制装”,一律是公款灰色西服。启先生和几位随行人员来到一位香港工商名人府上访问,进门人家就有利市红包,每位一个,首先就给启先生一个红包。启先生笑吟吟双手接下,口中称谢,随行人员也依样接下。在访问结束的时候,启先生来到这家佛龛前(香港人家都有一个佛龛),口称吉祥,将红包献上,随行于是依样拜一拜,奉上红包,心中安详。这是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其实是个机智内敛的故事。

同时这个故事也是启功先生超人的智慧故事,当年国内的月工资仅仅几十元人民币,是不够在港澳消费的。香港人送红包,一是有派利是的习惯,二是对大陆客人的体贴。这是人家的人情,却之不恭。启先生上门造访,事涉收钱,却又伤了本意。人人都说启先生为人随和、客气,他虽然从无疾言厉色,也从不丧失自己的原则。

启功先生法书

过去曾有段时间有人戏称启先生是“礼品公司”,因为他替学校、替有关机构写了太多作品。海关有规定,没有正式的手续,启先生的作品不得出境。有一次,先生得意地说起,出海关的时候,关检人员问他:“您没有随身带自己的字画吧,如果带了,没有手续也不能通关。”启先生变色说道:“还真带了。”海关人员说:“这就不好办了。”启先生制造的火候到了,于是举起手腕,摇一摇说:“在这儿呢,不违反规定吧?”这是一个诙谐的故事,淘气一把,大家轻松。

20世纪60年代末,启功先生(左)和他的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合影

三进三出辅仁大学

启先生幼年丧父,由爷爷、寡母和未出嫁的姑姑抚养成人。这样的孩子,本来就懂事孝顺,加上“贵胄天潢之后常出一些聪明绝代人才” (叶恭绰先生评价启先生语),20岁的启先生因为“写作俱佳”(陈垣老校长评价启先生语),经傅增湘先生推荐,来到辅仁教书。

来到辅仁,是启先生涉世之初,也是他生平最传奇的一段。他在这所大学三进两出,最后在这里教书一辈子,不过先生进这所学校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请进,有人辞退。这两人分别由校长陈垣校长和属下的主管张先生出演。

陈垣校长看启先生能力,请他教附中国文——张先生看文凭,辞退。一个回合。陈校长再仔细看,还是觉得启先生的才学胜任,请他教美术系绘画——张先生仍看美术文凭,辞退。再一个回合。陈校长自己想了又想,没有收过启先生的钱,真的只是认为这个青年有前途,三请他做自己的助教———这回张先生可能是烦了,不管这爷儿俩了。启先生于是跟着陈垣老校长39年,教书73载,成为后来学界的“国宝”。

陈老校长长启先生32岁,对启先生多有教导扶掖,先生一生以老师、父亲之礼事之。陈老校长和启先生的师生之谊,是一段教育佳话,在学界十分知名。“天地君亲师”,启先生独得“师”字,最有师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