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邓散木眼里的秦官印与实际秦官印的差别

书接上回,在讲完印章起源之后,邓散木先生将话题转向秦代官印。为什么要先从秦官印开始说呢?因为:

三代玺印,大者数寸,小者才至累黍,自天子以至庶人,所佩执者皆得称玺,质以金玉,纽以龙虎,亦各惟其所好。迨至嬴秦立国,始有定制,故论官印必当断自嬴秦。(24页)

夏、商、周三代的玺印(夏代尚未见有印章),大的达到数寸,比如“日庚都萃车马”,边长超过7厘米,如图:

(日庚都萃车马)

小的只有“累黍”大小(累黍是计量单位。但这里应当是说像两粒米垒在一起大小)。现在我们经常在市场上见到新出土的战国小玺,也就是指甲盖大小。如图:

(战国小玺)

这一句,从现在的出土文物来看,已经完全证明了。

战国时期人们使用玺印,印文没有限定,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他们所佩戴和手执的印章,文字上都可以称“玺”;材料上都可以用金玉;纽制方面都可以用龙纽、虎纽。全看使用印章人的喜好。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法治天下,不仅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还对印章使用制定了详细的制度,所以,要讨论官印,必须得从秦印开始。

秦官印

秦制度规定:只有天子诸侯用印可以称玺。汉《旧仪》曰:“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像为言寸玺,各服所好,秦以来时,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里的“玺”字,在战国时就有各种各样的写法,用玉的称“玺”,用金属材料的称“鈢”,此外还有“木”旁、“土”旁的“壐”字(这几个玺字GBK字库已经不收录,所以无法写上来,可约见下图),以区别印章的不同地区和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的玺)

接下来邓先生的一段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他模糊了战国秦和后来的独立的秦国。到秦代时,对玺印制度规定的非常严格,依蔡邕称: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蔡邕《独断》)

到秦时,除了皇帝,没有人敢用“玺”字,也没有人敢用玉质材料了(用玉就是谋反)。

(标准的秦印:修武库印)

但邓先生称秦印白文印(秦印几乎都是白文印,因为那个时候,用印的方式主要是按压封泥)有白文边框,“田”字形界格,和“日”字形界格,界格与边框用来区隔规整文字。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现在看新发现的秦印即多有“田”字格和“日”字格。如图:

(日字界格的秦印:日成里印)

但是邓先生这里举出的五方印却值得商榷,如图:

(24页邓先生所举的五方秦印)

左边四方印,除了“左厩将马”一方是标准的秦印外,其他三方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都是战国时的齐玺(从“玺”字、“马”字的写法都可以判定),不是秦印;右边一方印,邓先生认为右下角“左田”字是两字合文,但许雄志先生编著的《秦代印风》(重庆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中,这方印被列为四字印,“左田”二字实际上是“(上左下田)”一个字。

另外,秦印虽然相对多数是凿印,但也并不全部都是纤细的笔画,也有粗壮线条的(因为钎制的工艺不同),如上面那方“昌成里印”。

接下来,是邓散木先生认为的秦半通印及秦单字印。

秦官印有作长方形者,谓之“半通印”,适当方印之半。……此实为后世以印材大小,别官秩尊卑之滥觞。(25页)

(25页的半通印和单字印)

秦半通印现在出土很多,品相也都不错,足以证明邓先生的说法正确。印中一般两字,凭借“日”字中间的一条线区隔,在官印中,一般是官阶较低的官员所用之印,因为品秩较低,所以用了高阶官印印材的一半大小,如图:

(秦半通印:富丞)

紧接着,邓先生又提到单字印,秦印中当然有单字印,但邓先生所举的这几方,全部是战国单字玺。这一类战国单字玺现在也有出土,如图:

(单字战国玺)

秦印中的单字玺当然也不少,却没有朱文玺的实物出土。多是白文印,因为到秦代,抑压封泥已成为印章的主要用途,佩戴出示以显信用的作用越来越少了。

(秦单字印:参)

另外一条,邓先生说秦印多用“斯篆”也显然不对,因为秦代八书中,入印的是摹印篆,即进行人为方化处理的小篆,也就是“斯篆”的变体,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或许私印中有大篆(即邓先生所说“古籀”),但官印中,理应不会出现不符合官制的大篆字体。

需要补充一点,秦官印文字顺序还不是后来汉官印的字序(即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的顺序),而是保留了战国秦印的字序,非常杂乱,需要结合秦代官制、地理等因素才能读对字序。

(【细读《篆刻学》】之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转发,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