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

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现存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存一百九十八座,题刻着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年来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套民国时期《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拓片折叶,共二百三十五幅。

进士题名碑,是将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之名刻于碑上而成。它源自唐代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进士题名刻石立碑,大概开始于北宋时期,开始时一般立于京城的寺观或礼部贡院。京城孔庙的进士题名碑最早出现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孔子历代被尊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不仅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也是皇帝的老师。考中进士并能在先师的府院中的石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北京孔庙院内的《进士题名碑》始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而明代又将碑上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现存元代进士碑仅有三块,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时发现的。明代自永乐十四面(1416年)丙申科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77块(明永乐十年以前的进士题名碑在南京国学)。清代顺治丙戌科至光绪甲辰科止118块,元明清三朝共198块题名碑。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