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应该怎么练字?

现在在临摹楷书的字帖,有三个问题希望能有人解答一下。
补充一下,是硬笔书法
一,基础不好,如果每天坚持1到2小时的练习,大概多久字能有临摹的字帖的样子?
二,临摹字帖的过程是不是会把一个人写字的个性磨没了?就是临摹同样字帖的人会不会有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如果想再练习行书等其他字体,需要等目前的楷书成一定气候之后再练,还是可以一起练?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谢谢!

想了下再补充一个问题,就是练字的话临摹字帖的练习量多少比较合适?大概一小时写多少效果会比较好(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每天的目标),

转载需要私信问我~


—————————————————————————————————————————————————————————————————————————————————————-

写了8小时的长文预警,觉得太长的朋友,看粗体字吧,不过这篇文章酝酿已久,看完之后应该能有所感触~ 知乎上有不少大V已经有过很详细系统的回答,我在其中也不过非谢家之宝树,愿接孟氏之芳邻罢了hh

———————————————————————————————————-

先上个图,我们大学去暑假支教,我在教室黑板上写的,并且也写了毛笔字作为我们学校和支教学校交接的礼物:



ok,进入正题,我打算先从个人的书法练习经历说起,觉得这样或许会更有代入感。

因为自己从小就练字,以前练字的本子还有部分保留着,可以通过对比来反映练字过程当中的持续变化。

另外,硬笔书法在现在会有一些好古的朋友瞧不起,毕竟它的发展比不上毛笔书法千年的积淀,但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它的重要性。
答主开始练字的时候是在4岁,一直到现在上大学也坚持着练习。那个时候和画画一起学的,最开始毛笔从《正书》开始练(此处毛笔就略过吧,大神太多,我就不谈粗浅的理解了),硬笔是从基本的笔画开始的。硬笔的练习顺序,从楷书,到行书,后面有一些行草的练习。但主要的精力其实是放在了楷书和行书上面。小时候每天会练上1-2h周末去老师家学习2次,每次练字大约3h,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小时候性格太任性,要一直写到拿到A等再回家)。所以我每周用在练字的时间在13h左右。寒暑假,则会去老师家学习20天,每天写2-3个小时。然后还会拿出时间准备一些书法比赛,对于小朋友而言(那时候的我真的是小朋友),能参加比赛获奖可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后来也陆续拿过重庆的一等奖、全国银奖、还有个国际的第三方比赛的特等奖(都是小学初中的事情了,奖状图我也附上吧不然会有争议,在后面)。现在仍保留着两本收录了自己作品的书(参赛精粹)



小学以前基本都在练楷书,到了2年级的时候开始练行书,所以最开始大概练了5年的楷书,之后开始接触行书,从那以后楷书行书就两手抓。但是从楷书入门则是很多练习者的选择方式。到了现在,基本不参加什么比赛了,倒是偶尔和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交流交流。一个是因为参赛的朋友们都很厉害(我认个怂哈哈),一个是自己也不是走这一条路的,专业上的学习对我来说更为重要,书法更适合于用来充实周末的时光、和调剂一下考试周的忙碌。所以或许我现在的心态更适合于知乎上想练好字,又不是走这一条路的朋友。(嗯哼,我更希望知乎上有搞经济方面的大牛能带带我) ——————————————————————————————————————————

ps:自己练过的字帖挺多的额





即是不要急于求成的试图倾尽一日之功,将练字于短期内完成。那样容易走野路子,后期提升的空间就不大了。细水长流,既能于蓦然回首处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将练字的细节精妙之处好好把玩品味。

“悟性高、一点即通”的前提是有了长时间的练习作为基础。圣城的石匠敲了一百次石头,它依然纹丝不动,直到一百零一次才将其敲碎—–难道前面的一百次就没用吗?

——————————————————————————————————————————–许多年的练字经历下来之后,以前和自己同期练字的同学,多多少少都不再练习了,多数人到了能够在作品当中将字写好的程度,但少有人能随手便是书法。(他们只能在认真写的时候才能将字写好,平时的手稿平平常常),这一点大家应该有感受吧,周围的同学也好,朋友也罢,别看挂出来的作品,先看看平时随意写成的手稿吧。






所以,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练字的人不要老是想着“书法”二字,因为会给人一种法度与艺术的高深莫测感,将书法练习和日常的书写区分开来。书法练习时注重法度规范,自己写其他文字时又开始随心所欲,这可是练字的大忌。

经过了多年的练习,也和一些书法从业者有所交流(其实是我向他们学习),个人总结了几个认知,一个是肌肉记忆一个是灵性(创造力?)。

  • 1、何谓肌肉记忆?

肌肉记忆,顾名思义,打篮球的朋友就知道,投篮可是一种肌肉记忆。有时候无需瞄准,因为这个位置如何出手,已经练习了很久。我记得在高中上学做笔记的时候,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写,我就一边抄。有时候在抄写的时候我不需要看自己的笔记本,也不会把字写重写歪,我依然会将他们写成一条直线。这就是长期练习下来的肌肉记忆。而书法当中的法度,对于单字而言,要做到遵循,更需要的是你的肌肉,而不是每次写字的时候都去提醒自己,什么左右结构怎么办,三点水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回答的是你的肌肉而不是大脑。比如,心字的弯钩,三点水的呼应,无字的各部分占比,这些东西,在长期练习以后会成为随手就能写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需要注意的,那如何去注意呢?在开始练字的时候,就需要去留心,第一次写就去遵守,反复强化以后,只要你的手还在,脑子没了都没啥问题的。





另外,此处贴图来对比,(图中的字是自己在小学入学的时候写的,后面对比的字是现在写的)—————————————————————————————————————————————————————————————————————————————————————


那时候很多字用笔都是抖的~~~~

案例分析: (完了学社科有毒,动不动就是案例分析)

这个是小学入学的时候所写的,可以看到,不少字的结构是有问题的。比如“欲”字的右边偏下了;自己的“自”就像脸被打肿的人一样;“鸟”字太胖。。。。。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都是初学者可能遇到的。其实需要的是去发现这些问题,然后及时的去调整。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很多时候就算知道了有问题,到了手上,操作起来仍然很头疼。(毕竟手不听使唤啊哈哈)因此,长期的训练,能让一个字的好形态成为你的一种肌肉记忆,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过去那段细水长流的时间。

单字对比:“武”字(讲真为了写这个我还出去买了一只15快的钢笔orz)



可以看到,这种变化还是明显的。不仅仅是结构更好了,手上也更有劲了。手有了劲,才能更好的驾驭手头的笔,在那些精妙之处能做出细微的变化和停顿转折。道理都懂,做到就需要练习和功夫了。
所以,练字的朋友们,方法是重要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些结构、形意的会合。一个正确的方法,能让练习的时候不入歧途,走在正确的路上。而长期的坚持,则是将这种需要用脑的法度结构用肌肉记住,这样就能再任何场合去写出漂亮的字。所以,二者需要并行。

  • 2、何谓灵性?

灵性,顾名思义,要有“灵”在里面,而不是冷漠无情的练字。这里讲一个故事:——————————————————————————————————————————–我曾经在初一的暑假,一个人坐硬座去了郑州玩了一个月。在嵩山的地方,我看到一个老爷爷在地上用毛笔蘸水写字,我也就凑个热闹借他的毛笔写了起来。写的是兰亭序里面的字。他当时看了我写的,告诉我“你的字,形没问题,但是缺乏筋骨,就像一个生病柔弱的人一样。”当时怎么想也不得解。到了上高中的时候,选修课选了一门国画,而那位老师也是学校书法老教师了,他告诉我,书法,其实是一个反映人内心的过程。小孩子写不出那种筋骨风度,是因为他们阅历太浅,见得太少。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味道,又怎么能写出饱含故事的汉字呢?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一直坚持练字到现在————因为我也想看看随着时间的经过,自己的字所经历的变化,是否和内心的一些想法的变动,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结果真的很是吻合。——————————————————————————————————————————–
所以呢,对于已经有一定练字基础的朋友,写字的时候,请带着一种感情去用自己的笔,或许你的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大开大合的字或许正经历着意气的风发,严谨端庄的字或许是正稳健的走着自己的道路——所谓字如其人。答主小时候挺傲娇的(暂且用这个词形容小朋友吧),那时候写字也有些放肆,而到了高中的时候写字仍有些放纵却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克制。同样是一篇诗词临摹,贴上10岁写的和高一写的两幅字。希望朋友们能感受一下其中的变化。十岁的:



高一的:


抛开字本身不说,看一下整篇作品的风格,其实也能感受到一个人的某种变化。所以写字的时候是能够去反映一个人心理状况的,也希望有一定基础的朋友们能注意将感情带到书法的练习里面。而这个欣赏自己时间线前后的两幅作品的过程,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你要怎么去在一张白纸上谋篇布局,在章法的规则之内,需要根据你当时的性格来思考。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

介绍完自己的两点感触以后,来回答一些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

  • 如何选帖?

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有关字帖方面,不少优质的回答已经做过了解答,比如Daniel FC朋友推荐的《灵飞经》就很不错,其实我也一直在向里面优质的回答学习而个人给的推荐呢,在单纯从硬笔书法来看是田英章的硬笔,大家可以去搜一下一些书籍,比如他的一些结构练习等等(早期的书更好)。如果想做到日常书写看着不错,那么就已经没问题了,如果还打算进一步的练习,那么去看一看甚至练一练毛笔的字帖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毕竟现在的钢笔发展仍然比不上经过了历朝历代积淀下来的毛笔,因此去读一读帖必然是能够有所收获的。我自己小时候硬笔方面主要练习的是田英章的,后来先后练过6-8个左右的不同人的书法,比如回宫格的杨为国,还有司马彦、金小萍、吴玉生等人。这里面最推荐的是田英章的,当然这里面任何一个人的字都足够让你受用不尽了,这只是个人推荐。(希望不要因为这一点来撕)为什么我推荐的都是硬笔书法字帖呢?我能理解知乎上有朋友会说,你这一看推荐得就不专业。可是既然我们是为了练好字,而不是从事这项行业,那么这样做或许是见效更快的方式。我仅仅是大学生,自然也无法和前辈们探讨其中的味道。以及质疑我有没有练过这么多的朋友,抱歉我无法与你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因为我们彼此也互不相干,信也罢不信也罢。



ps,大家没发现现在的字帖越来越像下面那个了吗?我最先买的是上图,后来买了下图。大家如果能买到早一点的自然是更好了~

  • 用什么样的笔练字?

大家都知道,经常用的有铅笔、中性笔、钢笔、还有美工笔。(不要关注图中是什么牌子,我的钢笔都是十几块钱的TAT)


铅笔铅笔好在你能通过他的颜色的浓淡,来看清楚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运笔力度和速度。而这一点是其他的笔很难做到的,所以很多初学者都用铅笔开始练习。个人建议可以用铅笔去找一找那种感觉。


可以看到这个无字的被圈出来的部分用笔较重,一个是因为有停顿,而在丝连出明显用笔很轻。其实这个就能看出一个字需要在哪些地方停顿、转折——那些铅更浓的地方。其实笔法和毛笔是一样的,是因为硬笔有时候不太容易被看出来(这也说明看古帖的必要啊)。

  • 中性笔

不用说,这东西是初学者最难驾驭的,因为他太滑了而且不好出锋。所以不建议一开始就用这个中性笔来练习。个人建议是先钢笔或者铅笔。当然,中性笔可不是不能写出毛笔的感觉,只要练得足够好,笔是不会成为限制因素的。因此,中心笔对手法的要求更高,需要的功底也就更强。

但是,中性笔是绝对能出锋的,不需要刻意,练久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钢笔

这个不用说,是大家用得最多的,不建议太粗太重或者太细,应该去找一种较为适中的钢笔,品牌什么的我无力推荐,但是用钢笔练字是一种惯常的方式。并且相对于中性笔,它容易出锋。

上一个最近才写的:


图片[1]-请问应该怎么练字?-好字无忧

图片[2]-请问应该怎么练字?-好字无忧

  • 美工笔

这个需要说一下,因为他笔头是弯的,更能写出毛笔的效果,但是并不是说能用好。相反初学者其实很难用好这个笔,我一个朋友在我的怂恿之下买了这个笔然后就放弃了hh。而且美工笔不适合初学者练字,更适用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朋友去进行创作。有关美工笔的用法,会找机会更新。它需要能很随意的控制按压笔头的程度,比便能随心所欲地写出想要的粗细程度。比如:




ps:美工笔推荐,刚刚买了王者普一还算不错,只是个人推荐,好用的笔还有很多的~~

  • 如何去注意哪些章法结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这个问题,在这里讲,不如推荐相应的字帖大家去看。其实之前推荐的书里面,都有介绍鞋子需要注意的章法规则的。比如那本

里面就有详细的介绍:





那么注意如何去看这些呢?不是要求每写一个字都去认真的对照着这个章法,这样很费时间而且碍事。其实我们可以把书法当作一种美学,那么很多时候你自己都能去感受这一笔要怎么去下,这个字能不能保持一种对称、一种平衡等等,一边看那些章法要点,一边自己写自己领悟,这样或许更好。(动脑子)


=======================================================================

ps:上一些获奖证书吧




以前要比赛,后来不参赛了~~~


最关键的一点:

——————————————————————————————————————————–

  • 关键:怎么做到随手也能写出好字,而不是平时的笔迹和练字的字迹相去甚远?

其实很多朋友都曾因为这个而苦恼,我见过的多数人,都有练过书法,但是平时写的字真的就不怎么好看。我们练书法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平时随手所写也能达到一种优雅美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练过的。

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

  1. 学生时期,能增加卷面的美观程度,肯定会有明显的优势(每科哪怕多一个分?)
  2. 平时随手写的东西,也能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3. 自己记笔记、日记同样能赏心悦目。
  4. 你们自行补充吧hh

所以,一定要记住,只要不是赶时间,只要不是特殊情况,哪怕是一般的作业,不是练字的时间,也按照练习书法的标准去写!!!!!这一点,太重要了,其重要性我个人认为比前面都要高!!!!!刻意写“书法”,平时的字迹一团糟,那样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把所有写字的机会都用书法的态度去对待,这样,也无形之中增加了练习时间,强化了肌肉记忆!!!

最后上一张练习过的书法一些字帖的图片吧~~~



ps:某些行家我们不撕,标准的正楷字体能写,平时我是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去写。所以觉得我的写字风格不太标准的朋友其实没必要喷,因为谁写字都有自己的喜好。

另外,曾国藩曾经评价过别人的诗词,他说一个人诗词究竟能否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看写诗词的那个人是否有名气。

所以呢,有朋友私信问我平时自己写作业的字体,是什么字体,我回复的是,小人物这样写就是江湖体,大人物那样写就成了自己的字体。

就这样。

送练字的知友们一句话: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祝大家,平心静气,悟练字之趣味,享进步之过程。

,

全文略长,阅读时间15min,包含写字之前的准备、熟悉你的毛笔、开始临帖等方式的知识及答疑


废话不说,先来一张简单明了流程图:


(看不清可以点击图片放大,图中二维码暂隐去)

如何系统地练字?当你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我相信你是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比较艰苦的奋斗了。

“练毛笔字”可能容易,毕竟拿根毛笔蘸着水在水写布上划拉划拉也叫练毛笔字;但如果想“系统”地练字,那你就必须要遵循一个相对正统的学书道路坚持练下去,别进错了门,也尽量少走弯路。

所谓“系统”,我觉得也可以称作“学院派”,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江湖派”。学习书法一定要讲传承,要追古,简单来说就是要临古人的优秀的作品,这是大方向。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切忌用水写布练字,二是不要用钢笔墨水、颜料练毛笔字,三是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连贯地练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开始正式回答如何系统地练字之前,我也想先来介绍一下我学习书法的一点经验。

我是从六岁半开始学习书法,柳体入门,从一个一个散碎的笔画开始学起,先是描红,然后写小字,写大字,写斗笔字(两个13寸笔记本那么大);学成语、学对联、学唐诗、临碑帖。柳体一学反正就是四、五年——这算我的幸运,也算不幸。幸运在于打下了很坚实的临帖基础,写字硬朗,对柳体的把握还是比较深入的;不幸就是柳体确实笔法太过单一,在我对书法进一步的理解上,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你也可以说因为我笨)。


(2014年习作via大凝)

之所以学了这么久的柳体,是因为实在不喜欢颜体,感觉像自己一样胖胖的,一点都不漂亮。所以一学到颜体,我就超级自觉地退回柳体班。可总蹲班也不行,后来实在没脸蹲班,就直接去学了赵体。

目前来看,我还是柳体写的最顺手,照猫画虎的能力也还行,一个没练过的帖子也能“画”出个大形,薄弱在篆隶草。

如果你现在搜索写什么帖子入门,答案五花八门,但也会有一个句话90%都会被提到:挑一本喜欢的字帖。这是对的,因为有了兴趣,才会自发地去学习、练习;但要注意,入门之后,对字帖的选择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一定的规划,别太任性。


(15岁书via大凝)


(17岁书via大凝)


(2016年习作via大凝)


(2016年习作via大凝)


(2016年习作via大凝)


(近作via大凝)


一、写字之前的准备

1.1选择一本字帖

在寻找自己喜欢的字帖之前,你肯定是要先来了解都有什么帖。



(甲骨文)


汉字开始于甲骨文,但不是说我们就要从甲骨文开始写。甲骨文之后是金文,笔画从瘦削、直来直去变得丰满、有弯笔。


(西周 散氏盘)


然后是篆书,篆书之后草、隶共行。入门的话,篆书可学,笔法相对简单,要求笔笔中锋,要对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当你在书法中已经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学了楷书、行书)之后,篆书还是可学的——她促使你对文字有更深刻的把握,很多书法大师都是从篆书中找到灵感形成自己的风格。


(石鼓文图)


隶书入门也不错,同样是笔法相对简单,但相对于篆书来说多了几分“化妆”的色彩;结构也开始丰富起来——在起伏中找平正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粗爆点,把隶书分成两类:粗犷的西北汉子和娟秀的南方姑娘。喜欢前者可学乙瑛,喜欢后者可学曹全。


(乙瑛碑)


(曹全碑)


这里我们要说明一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学习书法的顺序可以是楷、行、草,但字体的发展可却是倒着来的!隶书发展的同时,草书和行书也蓬勃发展着。最有名的行书《兰亭序》就是东晋书法一哥王羲之大作。而这个时期,楷书以小楷的形式也在悄悄孕育着。(《兰亭序》不建议作入门字帖——太难)


(钟繇小楷)


(兰亭序)

隶书之后,有魏碑,但是不建议初学者涉猎,因为笔法结构相对都比较难,暂且在此处略过。


(张玄墓志)

其实很多同学都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你说真(楷)草隶篆,我都懂,是字体,那么这个魏碑我怎么没有听过呢?其实“魏碑”是一个比较模糊且宽泛的说法,魏碑主要指南北朝时期碑文、墓志中使用的那些字体,简单来说就是楷书的爷爷(还是楷书)。

魏碑之后,迎来楷书的大繁荣(唐朝)。我们知道的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前三位都出自唐朝。欧体《九成宫碑》、颜体《多宝塔碑》、柳体《玄秘塔碑》都可以做入门字帖。与此同时,《灵飞经》横空出世,勇夺历代小楷一哥的地位,其笔法、结体多沿袭二王一路,初学可以选择,但难度比较大。


(九成宫碑)


(多宝塔碑)


(玄秘塔碑)

总结一下,颜体笔法相对丰富,结体相对灵活,并且后代很多书家都是走颜真卿一路,所以《多宝塔碑》算作推荐入门之首(我对不起与我相守十几年的柳大大)。

在楷书日臻完善的同时,草书也迎来了春天。张旭怀素的大草在书法史上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你肯定不能选大草入门,在此我也就不多提了。如果你偏要不拘一格上来就学草书,那就从《书谱》开始吧。


(张旭)


(怀素)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行草书在宋代焕发了第二春。但是入门绝对不推荐——笔法、结构、章法都很难,个性太强烈。这就像学画画,一上来可以让你学素描,但绝对不会一上来让你学毕加索或者达利。宋朝还有一个人,挺有意思——皇帝的命,艺术家的灵魂,宋徽宗。可能说瘦金体你更熟悉一点。入门字体别选瘦金体了,虽然好看又自带网红效应,但真的太单调了——这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好汉,跟着吃螃蟹的反正谁也记不住你。入门别选瘦金体,答应我好吗?(记得你是要系统地练字!)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宋朝之后,赵孟頫不得不提。选择赵体(行楷书)入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很多人诟病赵体媚俗软弱,这跟历史对他不公的评价有关。如果喜欢硬朗一点的可以选择《三门记》。赵孟頫之后还有很多超级出名的书法家——比如我们的人气之星文徵明大大、色狼董其昌、徐渭王铎朱耷……但这些就不做入门推荐了。想专营小楷的可以选择文徵明大大,笔法相对简单,不过日后的进阶再选择别的字帖连贯性会稍差。


(赵孟頫)

以上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又糊涂了,入门我到底选哪个呀?下面就给你五个选择(真的不能再少了,再少要挨骂了)!

- 柳公权《玄秘塔碑》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00982

颜真卿《多宝塔碑》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4955

- 欧阳询《九成宫碑》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2509

(田楷来自欧楷,入门的时候可以写上个把月,但别再多了哦!~)

《曹全碑》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2394

《灵飞经43行墨迹本》(传)钟绍京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42716

如果你还偏揪着我脖领子让我推荐一个,就一个,那我只好说是《多宝塔碑》了。


1.2 准备用具


先强调,不要用水写布不要用水写布不要用水写布!水写布不是文房第五宝,那顶多可以算是老年人消磨时间的玩具。用水写字和用墨的手感完全不一样,练得越多,错误的感觉越顽固。

笔:写大字用启明文房,写小字用九成工作室,废话不多说,省得你选择恐惧症。至于写多大字用多大的笔,这篇文章 大楷、中楷、小楷对应该用多大的毛笔? 给你指明方向。

墨:雄狮、曹素功性价比都比较高,不差钱的话可以试试玄明,再奢侈一点的话可以雇个人给你研墨~但注意倒出来的墨汁别因为心疼怕浪费又倒回去,这样你只能哭着把一瓶子变质的墨都喝了(偶不,倒掉)。

纸:小字讲究一点,用蝉翼毛边(九成工作室有售,别说我没告诉你)和雁皮纸(相对比较贵)都很不错。大字的话你就甩开膀子用毛边纸吧(富阳、夹江的都可以)。不要觉得毛边纸就不好,不好的是机器毛边——一面贼光滑一面忒剌手。别买这种啊!

砚:不讲究的可以用烟灰缸、吃饺子的醋碟代替砚台;讲究的可以用老坑黑龙尾(歙砚),反正记得勤洗你盛墨的家伙就好。

毡子:毛毡毛毡,建议你还是多花一点钱买羊毛毡,别买化纤的。毛毡的作用是托着你纸上的墨还留在纸上,别洇得哪哪哪哪都是;但化纤的就比较惨——不托墨,反而挺吸墨的,当你写完一个字把纸一挪,刚才写字的地方吸了墨又蹭到纸的其他地方了。

帖:选好你要写的字体之后,建议买一本便宜但好用的字帖或者把电子版的字帖打印出来,至于为什么,我会在稍后的[学会分析字形]章节详细说明,但大概就是因为我会教给你画辅助线分析字形的方法,在电子字帖上实施起来就会麻烦很多。字帖我还建议一定要折


(把要写的那行折到手边)

让你正在临写的那行帖紧贴着你正在写的那行格子,做到帖和你的字之间没有任何干扰,保证效率最高的临写。


二、熟悉你的毛笔

2.1 学习基本笔法

邱振中有书——《中国书法:167个练习》。这本书不错,把笔法介绍得挺详细甚至有点繁琐,正因如此,我觉得反而效果被打了折扣。关于基本笔法的学习,之前大凝呕心沥血写了一篇,给大家参考学习 玩转毛笔,学笔法就看这篇

基本的笔法还是要在具体临帖之前熟悉熟悉,主要还是为了跟你的小毛笔亲密接触一下,感受一下你的小毛笔能做出多少丰富妖娆的动作~很多刚开始学书法的人,会跟着老师画道道、画蚊香,这就是学习毛笔基本笔法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什么耐心把所有笔法都练上一段时间,那么下面这三种你还是必须要会的:


露锋起笔


藏锋起笔


中锋行笔


2.2 了解结构类型

汉字的基本结构其实无非是独体字、合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三面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简单了解一下即可,其实每种结构背后都会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特点,练字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归纳。这里暂不多说。


2.3 学会分析字形

这个章节我要标注小星星,这一部分是你临帖、写书法的一个方法论。

上文字帖部分提到最好你要有一份纸质字帖,就是因为我们要拿起笔在字帖上圈圈画画帮助你看好字形。

先上两张图,这是我画线分析过的字,大家感受一下:



我分析字形过程基本如下:

A 找中线、重心,因为这是一个字最基本的部分。

B 观察是否有突出的一笔,或者特别特别重要的一笔(比如特别长的一笔横,突出的斜钩等)。

C 找横竖的对齐关系。这个就好像那些带辅助线的格子,主要是为了定位,分辨长短的关系和笔画间的对齐。我把这些辅助的线叫做“经纬”。

D 看空白,关注收放的对比。

E 观察笔画在字形中的特点(主要是粗细)。


三、开始临帖(以灵飞经为例)

3.1 笔画

写笔画的时候,主要注意笔法。比如一横,多是露锋下笔,或有连带,逆入行笔。这些需要自己在练习之前多看。可能刚开始写一个帖的时候比较难把握其中的特点,那么可以购买一些相关的书籍辅助学习。

基本笔画无外乎这些:

点、横、竖、撇、捺、勾、提、折。


3.2 独体字

有很多同学会说,我从来都没有分字形临过帖呀,难道是我一直写错了???

其实也不算是写错,当初我练字的时候,也是练练笔画之后直接临帖,这样没啥错;后来因为要教课,所以开始系统地审视《灵飞经》,把其中的字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我发现这个过程让我对灵飞经的把握有了很迅速的提升,自我感觉是一条可以飞起的路,所以推荐给大家。嫌麻烦的可以跳过直接看3.6逐行临写。

独体字一般笔画都比较少,但绝对不好写。有一种说法就是越简单的字越难写,这不假——比如写个“一”,起笔没起好,等于这个字一半就毁了。加上笔画少,空白就大,难找位置。

我们可以把独体字看成一个个小的组块,先整体把形状掌握好,然后再分解笔画。

此处列举两个独体字:

这个字拿到手,我会先看大形状,是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分析其中的空白。


这个字主要分析一个伸长的竖弯钩。竖弯钩十分舒展,与横折组成的空白也要看做字的一部分——计白当黑。


3.3 左(中)右结构

独体字是相对简单(是simple不是easy)的结构,我们可以看成单个的组块,那么像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这种就是组块的组合。但这不仅仅是1+1这么简单,在组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很多关系——空间的关系和视觉的对比。

以下每种情况各举一字为例。

A 空间的关系——高低、距离

欲——高

我们左右的高低,而这个字还恰巧没有很明显的高低变化。


豁——距离

看这个字,主要想强调的是左右之间的距离。这个字就是距离很紧密,穿插的关系。


B 视觉的对比——宽窄、长短、大小

妇——宽窄

这个妇字就是很明显的左窄右宽的字。


秽——长短

秽是左短右长,其中一笔斜钩比较突出的长。


3.4 上(中)下结构

在上中下结构中,最重要的就莫过于“端正”,所以画经纬线就变得很重要。




3.5 包围结构


在包围结构里,我想强调的是端正和避让。全包围结构一般就是国字框,那要注意的就是一定把框子搭好,再按部就班安排里面的内容。避让的关系多在走之旁里出现,我们要给横折折撇留出空间。


3.6 逐行临写——从对临到背临

在按结构进行了一定的练习之后,我们可以开始逐行临写字帖了。这里很多朋友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遇到不好写的字,我是一下写他个百八十遍,还是不管了先写下去呢?

按照我的习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字,我会连着练几遍,但不会超过5遍,因为一个字写太多遍就真的不认识了……很多时候我们一个字练特别多遍后,并不一定就比第一个好很多。别太纠结于一个字。


(手写via大凝)

对临的意思是对着写,那么比对临更近一步的就是背临,要求你把字帖中的字形记在脑海里,不看字帖也能写得八九不离十。


(遇到写不好的可以适当多写几个)


3.7 成篇临写——关注章法

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开始关注一整篇的效果了。这个阶段不要求你来通临这个帖,但是写出的作品也要相对完整。比如写一张小信笺,你也要把每行的行气把握好,不能再是零散的单字。


3.8 通临——从临摹到创作

写一个帖子,最起码要通临几遍这个帖,不要总是写前两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写,掌握这个字体的笔法、结构特点,就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了~

前期可以考虑集字创作,然后慢慢脱帖独立创作~


四、一体之后,再来一体!

我觉得写毛笔字,从临摹到创作的路真的还挺长的——资质好的,一本字帖,勤加练习,一年半载写出个模样,就可以尝试脱帖进行这个帖风格的创作;资质稍差的,可能一两年也是这一个帖。无论你是资质好还是差,我觉得都不要心急,好好临帖是学书法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在我看来,别着急创作,写好一体,再来一体!

学书法本来就是一条相对孤独的路,如果有小伙伴一起前行会更有动力——这也是我们创立墨铭奇妙的初衷。

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对你有一些帮助,不过说出大天去,也不如你实际动笔练几个字,赶快写起来吧!如果有更多疑问也欢迎来我们墨铭奇妙大社区一起交流~等你哦

(完)


写在最后,如果还想更详细了解书法入门的问题,比如入门能不能写田楷、能不能写瘦金体、我该练多大的字此类问题,可以关注我的一场4个小时的知乎live,帮你入门书法。( live 名称:书法入门完全指南,进入点击 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更多书法知识,请vx:jiuchengwenfang

,
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有幼功不可者,甚至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幼年又非不须习字,习字可助识字,手眼熟则记忆真也……启功

练字什么时候也不晚,如果你写不好,现在就开始练习吧!

正确的执笔姿势:

图片[3]-请问应该怎么练字?-好字无忧

笔的四个着力点:
第一点:在拇指指尖。
第二点:在食指指根骨节凸起处。
第三点:在食指指尖。
第四点:在中指第一关节与指甲边垂中间的位置。

对比观察字库的”母“字写法,立刻发现,方方正正的标准电脑字严重禁锢了汉字的书法表现,而我们看古人写“母”字时,一定是有优雅的弧度。可见所有汉字的书写弧度变化,产生了不同气息变化,这也是书法之为艺术的一个原因。



白色的曲线是手运动的轨迹,其次,手腕使力轨迹与书写的笔画不同,但是呈因果关系。

书法看的见的是几何,看不见的是用笔动作力学,但是学要学力学:虽然书家不同字帖字形结构几何变化,但是相关的用笔动作力学是不变的。



可视的笔画不同,但是不可视的笔法动作是相同的。

总结就是练字时根本没有掌握写字的用笔、执笔的正确方法及结构规律。没有掌握练字的节奏,我们要知道书写动作要有节奏,即要有传统文化的节奏以及快慢的节奏,另外,写好字还应该做到书写动作匀称、舒展、清楚,这一点,主要指结构搭配的动作间距要大小一样、撇捺的动作为长弧线、以及横、竖、撇、捺长、点、钩、提、折短

归纳起来,写好字的标准为书写动作应有节奏,有笔锋,有力度,匀称,舒展,清楚。所以让练字一定要让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书写习惯、有规律、节奏的写字

笔锋和力度主要是在毛笔书法的概念,“八面出锋”“力透纸背”,而且书法里的“力度”当然不是蛮力。在硬笔书法里,笔锋理解为笔尖,力度的本意则是物理概念中的力度,真正写好字的笔锋,是流畅、灵活;力度可以理解为对笔尖弹力的把握,讲究轻重,让字迹鲜活、生动;也有“立”度的意味,指书写动作规范(横平竖直),写出的字平稳,端正,像人一样站立好了才会有精神。

出锋也不代表这一笔就这么完事了,一定要把一个字的所有笔画都联系在一起,看似没有关系的笔画,其实在空中也有相互关联的运动轨迹,只不过是把运笔的动作提到了空中而已,大书法家空中运笔所作出弧线的精妙程度并不亚于任何一个实际落实在纸上的笔画

自学书法很多时候是在重复错误:第一细节不到位,第二没有发力点,第三没有把握节奏。


书法:第一层次学几何结构(坐标长短角度重心关系),第二层次学力学(笔法控制毛笔动作过程),第三层次则是审美和学养(历史谱系书法史笔法史),第四设计和工程:不同于小时候各种字帖强调笔画、笔序以及临摹练习,应该从字的空间规划、结构、平衡等方面入手,将写一个字变成进行一项工程。 写好字的4大工法:紧密 平衡 呼应 变化 折笔处,要确保停好、改变方向,才会写出利落、有棱角的造型。

学习任何事情都应该从简单,最常用的,见效最快的开始,练字也是如此。从硬笔――钢笔开始:钢笔最常用最常3见也最容易有机会练习,而毛笔要有纸张,文具等很多准备;钢笔只有一个尖,毛笔就有很多尖,在使用练习的复杂度上毛笔都比钢笔复杂太多,而且毛笔不容易出成绩,但是钢笔可以很快。

写不好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审美标准,你或许会欣赏字型:



钟繇《荐季直表》

但是,你可能无法理解:

天下行书第二的颜真卿真迹《祭侄稿》――台湾故宫研究院











练字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审美,这是练字的绝对第一件大事――走的慢也就是时间长点,但是走错了,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傅山《啬芦妙翰》


《收网图》蒋嵩(生卒年不详)号三松。明南京(今属江苏)人。善画山水、人物,宗吴伟,用焦笔枯墨最入时人之眼。时与郑颠仙、张复、锺礼、张路游。论者或惜其行笔粗莽,多越矩度,视之为浙派末流。

中国书法与水墨画技术一脉相承,审美则一以贯之。

学会去欣赏《祭侄稿》! ……首观神采、次论章法、三审结字、四看笔墨

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

“观察—归纳—实证”的方法,也需要运用“问题—猜想—反驳”的方法。

学会欣赏




王羲之《十七帖》行草天下第一!练笔先练心和眼!

审美落实到具体就是钢笔练习帖子该如何选择。硬笔是田英章,黄自元还是???五天硬笔速成班?

但是,即使练了上面田英章和黄自元之流,极限也就是:



其实,没有所谓的好的钢笔字帖!即使练习钢笔也要从毛笔字帖开始!但是,如果单单从毛笔字帖学习钢笔,视觉就有个简化问题,从复杂的粗线条的毛笔字帖,墨色形状减少到线条简单的钢笔,这会影响到练字的感觉和速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附记: (1)笔画的粗细肥瘦变化小因此书写时不可过分提按(上下运动) (2)无须过分追求藏锋、回锋、顿笔、折笔等效果,意到则止; (3)运笔速度加快。 结体: 同毛笔但较疏朗。 章法: 多为横写,字势及字间呼应便不同于竖行。亦可竖写,借鉴毛笔书法章法。布局法则与毛笔法相同,亦讲究“计白当黑”、“宽可走马”、“密不透风”但不宜写大幅。】

钢笔好像是近代产物,但它有个古老的近亲就是碑刻,这个就非常的有意义了!――关键的学习线索。

但是,钢笔不要去练碑刻的楷书,初看碑刻楷书简单,实则太难太慢太精细:端庄严整、法度森严,(不符合练习硬笔钢笔的关键要点),点画和结构,非常精细,八法(横、竖、撇、捺、点、钩、挑、折)齐备,最为严格,笔势稳健,如慢动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规范有致。



其实,在碑刻最著名的就是:


《怀仁集圣教序》碑帖 ……行楷天下第一 圣教序内容:太宗做的序文、玄奘法师的答谢表、太宗答敕、玄奘再谢表、皇太子李治读后作的《述圣记》、玄奘诣谢、李治笺答,再加《心经》,附注的排署信息,一共1902个字。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

第一次阅读《怀仁集圣教序》可以让人失眠,其笔法结构变化如交响乐般让人心情澎湃!

尤其是其小字帖,练钢笔正好! 没有太多用墨,甚至不用关注大小转化,而只用关心钢笔的关键的笔画,形(结构)和同字异型变化。

对于圣教序的运笔,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套路了。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最好从墨本下手,刻本总要丢很多细节的。高手可以推断丢失的细节,但是初学不能。因此入门后碑,初学要临帖。

接下来再去练:行书天下第一的《兰亭序》就会很顺利。

图片[4]-请问应该怎么练字?-好字无忧

当掌握了行楷和行书,再去研究唐楷则会有新的体会和巨大的进步:





…………………………………… 未完待续:刻本,徒见字形的结构,难见笔法的流美与精妙

书写方式大于结果(看到的书法法帖)。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的结果美好、合理,其原因也在于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支撑,就是正确的书写方式,只是我们通常看不到而已。

“定点侧落”书写方式,是王羲之发现汉字的真书和行书的书写方式,是中国书法的不传之秘:

书写的方式,只要知道了,结构方式不讲也罢。结构趋向于一个点,就是顺手书写。定点在那里,手腕运动最大化。篆书到隶书到真书的结构演变中,趋向于顺手书写。定点那里,手腕运动最大化,这样写的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不在于规定一定的形状,而是在于手在运动过程中,如何运动的最充分,掌握住这种书写方式,结构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点,落下去就是由左上走向右下,手在最上部的最远处写个横画就只能写那么长,竖画从上而下也就恰恰那么长,钩出去时手部去到的最远点正是“策”的起笔处,一切都是那么得自然,长短合度。汉字的最佳结构正是围绕着手腕关节点这一圆心做“去远拉近”活动的结果。

于钟华 BING THERE! 海德格尔 存在与存在着

书法的基本功有两个:一是眼睛的观察力;二是手的执行能力,这还是要经过一定的训练的。

永字八法有两套命名:一套是点、横、直、钩、仰(左上)、长撇(左下)、短撇(右上)、捺笔(右下);一套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前者为动词,转化到什么(存在者)名词,一般认为“永”是落在了别名之上,但事实上,要解“永”,必须在正名和别名之间来回运作方可。不仅仅在于传递文意,更重要的在于书写本身。

1.对笔的控制方法———执与运(腕运、指运等); 2.笔锋的运动形式(包括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 3.笔法的形态表现———点画书写法;――邱振中

真正有创造性的认识常常带有一种微妙性,而不是人人都有的‘大路货’。就像打乒乓球的动作,大的动作模式很多人都会模仿,但真正微妙的是手腕体现出来的小动作。所以,寻找、感悟和表达一种认识上的‘微妙性’ 【学写书法的困难,也正是在于横画这样看似简单的笔画当中,其实包含繁复的“起、提、转、运、收”五个动作,五个动作是前后带动的,有力道大小也有速度快慢的变化,而且一定是一笔而成,不是笔尖去把笔画形状画出来。确实掌握基本笔法,笔法会了,汉字基本结构的原则懂了,之后的学习速度就会加快很多,写出来的毛笔字,就可以很有书法的味道了。

古人说“横如千里阵云”,意思是用笔、用力要绵延长远,在长的横、直笔画表现中,这种力道的绵延不断尤其重要,而其诀窍,就是不断累积的“推进”的力量,这正是把笔画写直非常重要的方法。


点画笔法 书法的点,虽然只是一点,但因为毛笔写出来的点有大小、形状,所以它其实不是一点,至少不是随随便便拿毛笔往纸上一戳就算了事。 仔细分析,点至少要包含四个动作: 一、向45度方向起笔轻点下去,这和所有笔画的起笔方式完全相同。 二、保持起笔的力道,将笔尖往右下45度的方向拉。 三、再保持力道,将笔毛往身体方向垂直下拉 四、最后往右上上顶(往下笔的反方向)收笔。 用以上的方法,就可以用写的方式,写出似侧面的水珠状点画。

从汉朝的隶书到晋朝的行草,为什么书写的文字风格产生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少数几个书法天才如王羲之的努力吗?当然不是,书法风格改变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书写工具、材料的改变。 】

《如何写楷书:破解<九成宫>》由侯吉谅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临摹是 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效果决定于认识,决定于对范本的心理体验程度,形有肉、筋、血!交流再现创造

临法,我们提出了从通临、选临、背临到意临,尤其多看少写,不重错,立即改,缩短量变过程,加快质变,注意字型边白,但我们只是一个目的,希望大家不要只去寄希望于功夫,不要以为“功到自然成”,“功”到了,不见得就“成”。必须多多用 脑,要尽可能加快进步的速度。欧阳中石 没有一万小时定律?

用笔: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笔法,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提、按、绞、翻或使、转、缓、疾等等,而在写出的笔迹(墨迹)上,则表现为轻、重、圆、方或连、断、润、躁等等。这正是艺术风格的展现处,正是艺术语言的深邃处,差之毫厘,则异之千里

隶书稚拙古朴、意趣高远,行书中侧并用、攲侧取妍,草书运笔迅疾、气势连贯,篆书精整匀亭、厚重安详。

王羲之: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背临: 一是要观察横向竖向点划的起笔和收笔这两个位置,二是要观察倾斜笔画如撇、捺、斜钩的倾斜度大小,起笔、收笔以及笔画中点这三点的位置,默记于心。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把点画的起行收止搞清楚。

另外,我把汉字的结构关系归纳为简单的四种关系:对称关系、疏密关系、收放关系、倾斜(平衡)关系。


点画有两重性,结体有两重性,章法也有两重性。点画的两重性表现为:一方面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另一方面又是结体的造型元素。结体的两重性表现为:一方面是点画的组合,另一方面又是章法的造型元素。章法的两重性表现为:一方面是点画结体的组合,另一方面又是环境氛围的造型元素。 点画、结体和章法都有两重性,因此,对它们的技法处理也有双重要求,当它们作为整体时,各种变化要求统一、平衡和完整,以期表现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当它们作为局部时,各种变化要求不统、不平衡和不完整,以期有机地融入到整体之中,在整体组合中1+1>2,产生新的审美价值。根据这样的双重要求,同样是点画研究就区分出基本形和变形两个部分,同样是结构研究就区分出结体和造型两个部分,同样是章法研究就区分出点画结体的组合和环境关系的组合两个部分。 …………………………………… 汪曾祺《自得其乐》: 笔意 规范 结体(结构)布局(经验)

我记得我描的红模子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十六个字其实是很难写的,也许是写红模子的先生故意用这些结体复杂的字来折磨小孩子,而且红模子底子是欧字,这就更难落笔了。不过这也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略窥笔意,知道字是不可以乱写的。

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划几道印子),画花头,定枝梗,布叶、勾筋、收拾、题款、盖印。这样,我对用墨、用水、用色,略有领会。我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为名”。

写字,除了临帖,还需“读帖”。包世臣以为读帖当读6真迹,石刻总是形似,失去原书精神,看不出笔意,固也。试读《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再到故宫看看原件,两者比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看真迹,可以看出纸、墨、笔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运墨”“纸墨相得”是从拓本上感觉不出来的。汪曾祺《写字》

在起笔上,可分为藏锋、露锋; 在行笔上,可分为中锋、侧锋; 在收笔上,可分为敛锋、放锋。 说藏露、露锋,要分析还原笔锋的动作,不能只看纸上的形态。

笔锋自空中落纸,看入纸点是落在笔画之内还是之外。入纸点在笔画之内,就是藏锋,入纸点在点画之外,就是露锋。



状态a:下面的毛笔就是我们要求的中锋状态,笔尖行走在黑色线条的正中间;上面毛笔的情况就是侧锋,也叫偏锋,就是在画弧线转弯时毛笔的尖头没有在线条的正中间,这是要避免的

学习书法是寻找自己的用笔习惯和结字规律,而不是重复别人。 用笔习惯和结字规律,其实对书家个体来说并不复杂。仔细分析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其用笔和结字也只是在共同规律上的细微变化

王羲之《书论》

  •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⑿。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临帖和创作,为什么很多人脱节?中间我认为缺乏一个养帖的环节。”刘月卯拿自己临《圣教序》的例子与我们分享“养帖”:如果单纯只看拓片写《圣教序》,无法找到王羲之当年写字的感觉,所以我要借助一点力量,借助二王体系这些书家们。我会看看米芾的行书,或看看董其昌的行书、赵孟頫的行书,甚至王铎所的《圣教序》,参阅这条主线上这些重要的书家。在学习他们的同时,我就实现了对《圣教序》新的感悟,这是一种方法。

我从静心、正手、塑形学起,先后临习汉隶、欧楷、魏碑、行书及小楷的名家经典碑帖,学习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心摹手追经典碑帖,临池不辍,入古出新,才能学有所成。

开始觉得书法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只不过将绘画局限于田字格中,局限于黑白颜色而已;后来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一笔一画中蕴含了许多奥秘,若你解开其中的谜团,就能将汉字写得赏心悦目。

学习书法五年多来,从最初只关注横平竖直到开始注意节奏、气息,逐渐体会到书法的意蕴,汉字的美丽。

科学学习法
1,怀疑、探索、验证、巩固,再怀疑、探索、验证、巩固,反复如此。
2,计划、开干、检讨、改善,反复如此。
3,艺术的特征是生命力与情感的有效参与,注重精神的提炼,而不是简单的技法锤炼。
4,系统性思考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

用笔的几点要求:平、留、圆、重、变
(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
(2)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