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新说

(第二十五段)#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华经》第一品【序品],于昨天已介绍完毕。用整整一卷经文来作序,在诸多经典中仅《法华经》一本,可见其非同一般的特别性。世尊示现讲法瑞、三昧瑞、雨华瑞、震动瑞、众喜瑞、放光瑞等诸多瑞相,与古佛“日月灯明”所现瑞相完全一样,讲的《法华经》,都是在示现涅槃前所讲,更见其究竟了义。其他经典讲中道义谛时,多是直陈其理,等于说食不饱;而《法华经》是直现中道实相,将诸佛因地果地之事,在白毫相光里全部演绎出来,从凡夫到成佛的所有经过,都一览无余,等于将饭吃进肚里,一饱百无事。这本经讲的就是怎样成佛?怎样作佛?有理有事、理事圆融,殊妙绝伦。

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讲了六十个小劫,之后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又讲了八十个小劫,耗时也在诸经之上,更见其殊胜。若能认真读诵《法华经》并依教奉行,是一定能成佛的!现在介绍第二品【方便品】:方便指的是三乘权教,三乘指的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此三乘都是对机施教的权宜法,故名方便;而究竟为一乘,名实教,实教即唯一真实之实相无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佛的一乘了义教。这一品讲的就是开权显实,引导三乘人归向一乘。

这时释迦牟尼佛从三昧中安详出定,告诉弟子“舍利弗”,诸佛如来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而是非常深广,如虚空、如大海,无量无边。其“智慧门”,非常难以理解,非常难以深入。“智慧门”具体包括有“解脱门、如幻门、不二法门、净戒门、菩提门”等,这所有的“门”皆是智慧成就,故名智慧门。这里说的“舍利弗”是本经《妙法莲华经》的请法功德主,在他的再三请求下,佛才开讲的这部《法华经》,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享誉“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舍利弗比释迦佛年长,并先于佛陀入涅槃,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世尊说:一切声闻罗汉、缘觉辟支佛,虽然得了出世间智,但都不能知道佛的智慧到底有多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成了佛的人,都曾经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多的诸佛,并修行每一位佛所教的无量多的成道法门,而且非常勇猛精进,由于他们所学甚多,名称普闻,就是普遍广闻一切诸法。由此博闻多学,于是成就了诸佛甚深之“未曾有法”。

未曾有法在《增壹阿含经》中,佛对阿修罗说:有八种未曾有法,使诸比丘娱乐其中,即:1、又我法中戒律具足,无放逸行,是谓初未曾有之法。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如彼大海极深且广。2、复次: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不录前名,更作余字,犹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无余名,是谓第二未曾有之法。3、复次:我法中施设禁戒相随,亦不越叙,是谓第三未曾有之法。4、复次: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谓贤圣八品道味,是谓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5、复次:我法中种种法充满其中,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直行,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如彼大海诸神居其中,是谓第五未曾有之法。

6、复次:我法中有种种珍宝,所谓念觉意宝、法觉意宝、精进觉意宝、喜觉意宝、猗觉意宝、定觉意宝、护觉意宝,是谓第六未曾有之法。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如彼大海出种种珍宝。7、复次:我法中诸有众生之类,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于无余涅槃界而取灭度。然我法中无有增减,如彼大海,诸河投之无有增减,是谓第七未曾有之法。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8、复次:我法中有金刚三昧,有灭尽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种种三昧不可称计,诸比丘见已娱乐,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谓第八未曾有之法。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于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之法,诸比丘于其中甚自娱乐。佛成就以上甚深“未曾有法”,得法华第一义,非常精深,随便一说,其意趣和含义都是很难理解的。



世尊说: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泛演讲三乘教义,施以无数方便法,引导众生,让他们远离所执著的一切相,使其进入解脱道。何以如此说呢?因为如来对方便知见,诸多了义或不了义等波罗蜜法,皆已具足,有能力说法,可随机施教。这里说的“因缘”之“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我们身口意三大行为造作的善不善业、缘就是产生三大行为的六尘外境,如此因缘相合,就会产生好的或坏的结果,也就是说,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缘分到的时候,“因”、“缘”能和合、和合则能生“果”。大因缘生大果、小因缘生小果;好的因缘生善果、不好的因缘生恶果。但因缘毕竟空,是世间法,所以世尊常以世间法来开示出世间法而说因缘。

“譬喻”是指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比喻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1、本体:指被比的事物或情境。2、喻体:作比较的事物或情境。3、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用词。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即:1、明喻;2、暗喻;3、借喻。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种。比喻的作用有二:1、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所以世尊说法,常用因缘、譬喻等手法,深入浅出地说明很多事物的本质,为众生破迷开悟,增长智慧。

世尊说:舍利弗!如来知见,表法实智;方便表法权智。权实并用,理事一如,彻万法本源,解实相无相,归涅槃寂照,即是如来知见,又名正知正见。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多而无量,虽然多而无量,但无一障碍,成就“十力”功德。“十力”是如来所得的十种力量,即: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上下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宿命无漏智力;9、知天眼无碍智力;10、永断习气智力。又得“四无所畏智”,即:1、一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苦尽道无所畏。除此之外,如来对禅定、解脱三昧,都深入到了无有边际处,成就了一切未曾有的诸多密法。

世尊说:舍利弗!如来能以种种分别,善于用巧妙法解说一切法,言语柔软,使众生感到亲切而心生喜悦。舍利弗!取重要的说,无量无边多的未曾有法,佛全部都已成就。止住!舍利弗,你不需要再重复请如来说诸法第一义的事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只有佛与佛,才能穷尽其“诸法”实相中的第一妙义,其他的人是很难相信的,如果不相信,说再多也没用。


图片[1]-《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新说-好字无忧


世尊说:所谓诸法,即是十如,十如指:1、如是相:即诸法本体之真如实相。2、如是性:即妙明自性。3、如是体:即中道本体。4、如是力:即业力。5、如是作:即造作。6、如是因:即妄心。7、如是缘:即妄相。8、如是果:即所得。9、如是报:即所受。10、如是本末究竟等:本末究竟即末归于本,万法归于一,诸妄返真之意。

以上十如者,一如一法界,一法界又含十如,如此重叠,而成百千法界,此中奥秘,唯佛能彻其根源。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如来知见,广大深远,不仅声闻缘觉之智不能测知、大乘菩萨之智也不能测知,人们只可信,但这不是迷信,而是对追求真理的正信,信就可以得度、就可以得究竟法之真实大利。于是世尊将以上讲的内容再用偈语的形式重复于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分享
刘祖清68的头像-好字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