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及作品

01

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及其书法欣赏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是18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之一。

它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编辑出版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与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人)

● 潘主兰

● 启 功

潘主兰丨(1909–2001),福建福州市人。1928年肄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 历任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潘主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称为“占主导地位老书法家、代表着今日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的书法大家”。2001年获中国文联与中国书协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


启功丨(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政协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4人)

王学仲

● 李 铎

● 沈 鹏

欧阳中石

王学仲丨(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书画家、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图片[1]-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及作品-好字无忧


李 铎丨(1930年4月19——),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沈 鹏丨(1931年——),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


欧阳中石丨(1928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西徐村。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京剧奚派传人。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4人)

孙其峰

● 刘 江

● 沙曼翁

姚奠中

孙其峰丨出生于1920年,山东招远人,国立北平艺专毕业,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天津当代美术教育(高等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刘 江丨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45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曾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浙江书协副主席。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

图片[2]-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及作品-好字无忧



沙曼翁丨满族,祖姓爱新觉罗,原名古痕,1916年生于江苏镇江,长期寓居苏州。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原顾问、东吴印社名誉社长,新加坡中华书学会评议委员、菲律宾中华书学会学术顾问。2009年,因其在书画篆刻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影响,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其为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图片[3]-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及作品-好字无忧


姚奠中丨(1913.05~2013.12.27),男,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大师,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师从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太炎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一届研究生)。2009年,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3人)

尉天池

● 陈方既

● 刘 艺

尉天池丨曾任日本文部省1986年度特聘书法教授,执教于国立爱知教育大学书法系。1985年起,任硕士学位书法研究生导师、日本书法留学生导师。先后师承沈子善、林散之先生。书学篆、隶、草、楷、行诸体,尤擅行草,书风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书作曾多次参加全国书展和对外交流展。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图片[4]-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及作品-好字无忧

图片[5]-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及作品-好字无忧


陈方既丨(1921—)别名陈泽浦,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是我国著名学者、理论家、画家、书法家。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科。1980年后逐渐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在全国各书法报刊发表文章近400篇。《论书卷气》一文获全国首届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曾被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聘为第一届学术委员。2002年被中国书协授予第二届“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刘 艺丨(1931年——2016年)原名王平,别署王实子。著名书法大家。,原籍台湾台中市。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编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军事博物馆中国红色文化书画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国书协“特别贡献奖”。书法精于今草及章草,兼擅行、楷、隶、篆诸体。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人)

孙伯翔

● 周慧珺

孙伯翔丨1934年1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崇尚碑学,倾心北派,兼涉隶、篆、行、草、书作雄强古拙,形散神聚,气质不凡。曾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潜心翰墨至今六十年有余,曾习唐楷,后专师北魏石刻。曾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


周慧珺丨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以节临米芾《蜀素贴》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它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编辑出版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

不过,近日中书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就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有关问题答记者问,谈到将“不再设终身成就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艺术奖、佳作奖等。这就意味着,作为中国书坛最高赛事的“兰亭奖”中的“终身成就奖”将成为历史!

02

中国画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生境界

美术大家:以中国传统书画和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取其中国艺术的精华,去其因循守旧的糟粕。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找寻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艺术的学习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土壤。坚守劳动者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去理解中国劳动人民在苦难重重的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很多朋友表示看不懂黄宾虹作品的精妙之处,建议好好地研读此文,加深理解。

今天主要是讲如何看黄宾虹的画。也就是赏鉴的问题。黄宾虹先生是大画家,又是学问家。他的著作,包括画理、画史、画法、画评以及金石文字,诗文、题跋等,有200多万字,书画有上万件。像我这样“小”而浅薄者,要去解读,实在太难。我的老朋友、前辈姜澄清先生说,赏与鉴,虽属近义词,但同中有别,赏是对艺术品的玩味,而鉴则有别真伪,辨源流,定品位的意义。赏而不能鉴,是浅下功夫;鉴而不能赏,是门言艺;惟二者兼能,才算是通透之功。只有学问家的艺术眼光,艺术家的学问态度合一不废,才可谓是中国式的“审美”。所以赏鉴很难,解读黄宾虹的画,尤其难。这里只是就我的认识,谈谈对黄先生作品的理解,抛砖引玉,请参加点评的朱、任二位先生批评指正。


古人说:“道不离器”,谈画同时要讲理,黄宾虹说:“气韵出于笔墨”。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第一义。气韵属精神性,又是经验性的。“笔墨”是具体的,同时涵有精神性的内容。所以赏读是一个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交互理解过程。黄宾虹的画,看看似乎差不多,因为其中道理是一样,但感觉很不一样。这一幅只有焦墨,另一幅用了三种墨,或者四种墨,这一张以破墨为主,那一张是积墨,总之,加减乘除,变化很多。讲画就要讲法。作品已经把“意思”表达出来了,说明是“有法”的,但黄宾虹明明说:“有法而不言法”,他不讲法,你说我怎么讲?无非加减乘除,“筑基于笔,建勋于墨”。这就是难处,也正是显出他的变化的大本领。我已写了文字稿,不再重复。这里只对其中一些说法,略加解释,不成系统。


黄宾虹《奕通略说》里有一句话:“堂堂之陈,正正之旗,中华有人,决不让步”。堂堂之陈,正正之旗,是南宋陈亮答朱熹书里的话。他批评朱熹把义与利,理与欲绝对对立的观点。黄宾虹引用这八个字时,没有打引号。他在画理、画法的著作中,也常不注明出处,不打引号。说句玩笑话,他侵犯了“著作权”。但我们古人不这么看。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里说,别人用了我的发现或观点,无所谓,因为学术是“公器”。过去中国人就是这么大度。


“堂堂”谓“大“。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他是论人的,这里移用于论画。黄宾虹的作品,是“大”而“神”者。黄宾虹以其所蕴的“内美”,外形为华滋,因综合而浑厚。黄宾虹所说的“内美”,包括人文、自然、书法文字,画的结构及作者人品,学问,胸襟,境遇等,涵盖了整个中华文化精神。“神”谓变化不测。在黄宾虹的作品里,找不到现在流行的所谓“图式”。他拿起笔就画,无意有意间,就成了一张画,而且非常有意味。这是古人说的“画自来寻笔墨”。每张画,几乎都有不同的境象。我们现代人作画,一般都从“立意”开始。黄宾虹不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不知其来,变化无端,就是神化。


读黄宾虹的画,先不能不说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根本性问题不清楚,看黄宾虹的画就不会懂。


中国画是象征性兼“呈现”的艺术。所谓象征性,就是中国画的“形”,借物写心写意,主要不在于表现物象。当然,物象也要画,但主要目的是通过它表现人的精神。马一浮先生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牢记:“文化乃人心之所动”,所以有高下、美丑、善恶之分;处处“皆有人在”;则看事物就不会孤立,片面。第二点是我们传统的“综合思维”:合心目(心物),包内外、兼本末。我们遊山玩水,不但站着看,还要遊、观、看大、看细,看的时候还用心“观”。山水画,就是“由心目成”的。包内外,主观与客观融在一起,兼本末,应用到画物象的“形”,如我们到黄山,不同地理环境,松树的姿态不一样。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就不需要“模特儿”了。山水画里的“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不仅仅是眼睛所看到的。黄宾虹说山水“取舍不由人,取舍又由人”,“不由人”的是自然规律,“由人”是说艺术本是一种创造。

呈现,最显著的表现在用笔的“人化”。与形象一体的用笔,表出的是人的性情。

还有一点,《尔雅》:“画,形也”。宗炳说“以形写形”。前一“形”指画中的形,后一形指客观现实中的物象。中国画里的“形“由合心目而成,不是“模仿”。同时“形象”是“形”,不成形象的空白也是“形”,不画出,不画到,无笔墨处,都是“形”,即张彦远所说的“不了之了”。无笔墨处令人思,是中国画的“妙法”。


画的最高境界,黄宾虹说:“以自然为极则”。自然就是“天”。什么是天?金岳霖先生说,你越想紧紧抓住它,它就越会从指缝中溜掉,“如果我们把‘天’理解为“自然”和‘自然的神’,有时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那就有点抓住这个中国字了”。神不是指上帝或造物主,是说生生、变化、不测。黄宾虹就抓住了二者。黄宾虹的“内美”,是他一生经历和治学的“自得”。 “浑厚华滋”是他对民族精神,对自然的“气韵”的体认。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黄宾虹就是画他自己,不虚伪,已之自然合于天之自然。现在流行“任性”。我们要达到什么?我们画画是否真诚实意?画也是一“物”。画以性情为本。画画的基本目的,是提高人生境界。孔子说,为己才能为人。


中国画中的形是“意想之形”,要求“摆脱物性”。画评中许多批评之词,如气、韵、骨,都是“中性”的。韵有雅、俗。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第一句:“少无适俗韵”。他当过小官。官场迎来送往,会有“媚韵”。骨有“通神”的瘦骨。轻的可能是凌云的仙骨,也可能是轻骨。还有贱骨,俗骨等。再小一点,如“圆”,“圆”是讲“厚”,有力则厚,用锋则厚。又谓圆通“画出的画”(点、画之画)尖刺就不好。枯木朽株,虽圆而不厚。在扁薄的纸绢上用水墨作画,无论如何突不起来。大青绿设色,要求的也是薄施而“厚”。画山石不是画土石的物质,是表现刚、柔的“质性”。实际上这些都是讲精神,讲人、讲感受。因为时间关系,不多说了。

我们现在讲的中国画,如邓以蛰先生所说,指“别于绘”的、“书画同源”之画。中国画史,可以看作笔墨发展史。它的演变大致是“线——骨法用笔(晋顾恺之,南齐谢赫)——用墨(山水兴起;五代荆浩提出“六要”之墨。从此“笔墨”连用。)——元人“以书入画”——明清人深入,讲笔精墨妙,抒写个性。其中唐代张彦远“书画同体”,“不见笔踪不谓之画”的见解,底定了中国画的“相性”。用书法笔法应用于写形,从一个方面成就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黄宾虹说:欧人对于艺术不讲用笔,以形似为成功,其最高境界乃同于我国之能品耳。我国艺术向重用笔,以成德为尚。于能品上有妙品、神品、逸品,以成功之作能品为起点。欧人则以能品为极。何以成斯之象?盖我国艺术家人品高尚,其所作不为名利所夺,故有超人之成功。

来源:兰州成功美术馆

整理:《一幅好画》编审部

主题:大师的艺术,大美的生活

编辑:FANG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