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李宗玮所长:尚韵书风与魏晋情节

自古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唐诗、晋字、汉文章。这说明晋代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晋代书法之高雅润泽,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论及不同时代书法艺术风格时,还有一句口头禅: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这又是说晋代书法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尚韵”。尚韵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尚韵是书法评价的最高标准;尚韵,更是历代书法家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尚韵书风,弥漫于整个魏晋时期;尚韵书风,是晋代书法总体风格特征的概括描述。基于人们的这一普遍认知基础,于是,魏晋书法所谓尚韵书风,便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专有的特指了。

尚韵书风的代表及领军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唐太宗李世民顶礼膜拜的、并把他标榜为“尽善尽美”的“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尚韵书风的代表作,就是家喻户晓、被人们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自唐代开始,人们膜拜的那个“魏晋风韵”,随着李世民的极力标榜,学子们的紧随景从,“魏晋风韵”就逐渐演变成“王羲之风韵”即“大王风韵”了。从此,魏晋风韵至高无上、王羲之地位不可动摇、并逐渐形成了“右军之势奔走天下”的基本格局。稍后虽有张怀瓘、韩愈等人,对大王提出个人看法和批评意见:“右军书法趁媚姿”,“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直言大王草书“格调不高,功夫又少”,这些议论丝毫没有动摇大王 “书圣” 的地位,就连张旭、颜真卿这样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书家,也普遍被认为是“皆宗法右军”的结果。

以优雅、高逸、潇洒为特征的书法风格,构建了魏晋风韵,成为世人遵循的基本法则,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种魏晋风韵逐渐形成了存在于人们心灵底蕴的、极其复杂、极为深刻、极为牢固的潜在情绪,并时刻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或判别优劣的批评标准。甚至达到了一种似乎变态了的心理情绪,对于一个从来不重视大王书法、或对大王书法风格相抵触的书家,由于这种变态的心理作用,于是在其口头上也要表白自己也是出自魏晋书风的,也就是从王羲之诸帖入手的,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作是“魏晋情结”。

无论是“魏晋风韵”还是“魏晋情结”,都是艺术与精神绝对自由的产物,确实应该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由于两种情况,使这种神圣发生了动摇:一是长期以来皇权的蛮横干预;二是人们惰性心理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应日趋与初衷相悖,于是自由变成了束缚。“魏晋情结”以自由为纽带,把人们的心灵连接起来,结果纽带悄悄的变成了绳索,一条缠绵而又美丽的绳索,它把书家们牢牢地拴在了一个僵化的、不求创新的固定的模式之内而不能自拔。这就是魏晋以后的中国书法史,这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王羲之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王羲之之所以成为王羲之的根本所在。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再来分析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恐怕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日),谢安、孙绰等名士相约四十余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聚会,在游戏的同时各自赋诗而集成一卷,到场的文人雅士一致推举王羲之为该诗集写一篇序言,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写下了这文章与书法双绝的惊世杰作——《兰亭集序》。真迹早已不知去向,现在流传下来且年代最早的本子,是钤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的所谓“神龙本”。相传此本是唐太宗命冯承素按真迹双沟廓填的墨迹,基本准确的再现了王羲之书风的神貌。今天看来此摹本也是十分珍贵的。

《兰亭序》之所以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匠心独运、又神态自然,字形有大有小、长扁相间、有俯仰、有疏密,全无固定套路,皆随机生发而任其自然。最终在整体上体现出风骨俊朗、风流倜傥、神采飞扬、气势酣畅,而又在行云流水般的节律中,不时激起阵阵波澜,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微妙境界。

由于种种神秘的传说,还存在《兰亭序》真伪之争的问题,此不赘述。

——节选自李宗玮《悟对书艺》

根据《张照心笔记》整理

附:李宗玮——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